【神秘黑衣人图片】探秘中越边境神秘黑衣人[组图]

2019-05-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石头缝中的家园黑衣壮人认为,老祖宗的坟不能迁走,要让他们和子孙后代永远在一起.走近黑衣壮村口,便可以看到在住房附近或菜园里有一座座用瓦片覆盖的坟墓.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埋葬在地下的小屋,仅仅露出屋顶部分,十分显眼.在弄文屯的一座长方形盖瓦坟墓,系李姓第一代祖坟,相传已有200余年.距离房子仅有5米左右,坟的周围种有鲜嫩的蔬菜.黑衣壮的墓地选择是请巫师来占卜,占卜时用一个鸡蛋立起,鸡蛋倒向哪一方,哪个方向就作为墓地,不管是谁家的用地,家主都热心地让给,这叫"活人不同死人争".在大山里,山

石头缝中的家园黑衣壮人认为,老祖宗的坟不能迁走,要让他们和子孙后代永远在一起。走近黑衣壮村口,便可以看到在住房附近或菜园里有一座座用瓦片覆盖的坟墓。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埋葬在地下的小屋,仅仅露出屋顶部分,十分显眼。

在弄文屯的一座长方形盖瓦坟墓,系李姓第一代祖坟,相传已有200余年。距离房子仅有5米左右,坟的周围种有鲜嫩的蔬菜。黑衣壮的墓地选择是请巫师来占卜,占卜时用一个鸡蛋立起,鸡蛋倒向哪一方,哪个方向就作为墓地,不管是谁家的用地,家主都热心地让给,这叫“活人不同死人争”。

在大山里,山一座连着一座,到处是黑黝黝的石头,“九分石头一分土”是他们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黑衣壮居住的都是干栏式的木楼,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用作养猪、养牛,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做仓库。干栏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工艺简单粗糙。下面为打磨过的坚固石柱支撑,上面用木头搭建楼房,呈“凹”形。

村屯里没有招待外人的客栈,但热情的黑衣壮人欢迎你去任何一个家庭居住。晚间睡觉很凉爽,一年四季都像安装了“天然空调”。 雨后清晨起床,便可以看到云雾如潮水般弥漫整个村落,木楼上的瓦片及翘角在涌动的云雾中时隐时现,迤逦迷人。

黑衣壮心地善良,他们善待客人、善待孩子,更善待老人。为老人着想不仅仅体现在饮食起居上,在所有节庆活动中,老人都受到特别尊重。年龄最小的孩子要给年龄最长的老人献上象征着吉祥、幸福的“红利带”。

每逢有外来游客,黑衣壮人就穿着黑色的服装,踏着召唤的鼓点,从各自的干栏木楼里走出来,奔向村头简易的操场。这情景,就像一群群黑色的蝴蝶从树林里飞出,扑向灿烂绽开的花丛,整个村寨都变得美丽而又神奇。他们给游客表演献红舞、祝寿舞、黑枪舞、捶布舞和团结舞等舞蹈。

这些舞蹈都源于他们的生活,有的反映他们抗击异族入侵的战争;有的反映他们接人待物的礼仪;有的反映他们对老人的尊敬;有的反映他们捶布做新衣、准备去见情人的喜悦。演员们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他们用娴熟的舞步表达着一种古朴的情怀,大山的神韵通过他们灵动的舞姿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情定终身“风流节”

黑衣壮仍过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在“风流节”等传统节日中,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来到百年老树下或大草坪上相会,红美带是黑衣壮族青年男女重要的定情物和吉祥物,把写有自己生辰八字的红美带抛入大簸箕中,经搅和后各人自己抽出一个,得出的红美带上写有的名字就是你的梦中情人。

青年男女通过“红线传情”对唱情歌、互赠信物而情定终身。歌声里寄寓了黑衣壮的生活理想,也流淌着他们优秀灿烂、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体现着他们坚忍、乐观、简朴、勤勉的优秀品质。

黑衣壮至今严格执行族内婚制,但绝对禁止近亲结婚。其主要原因是恪守祖先传统遗制,为了保持族群纯“黑”的纯正传统。千百年来,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也是其族内婚长期存在的原因。迄今为止,黑衣壮青年男女多喜欢在本屯本村找对象。

青年男女虽然可以通过歌圩等场合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要经过媒聘、定命、纳币等一系列礼仪。婚礼是奇特而有趣的,婚礼在夜间进行,新娘出家门时,其父、兄不能看其出门。新娘出门后,不得回头看娘家,更不能往回走。

否则,被视为不吉之兆。新娘到了男方家,过门入洞房后,对送入洞房的饭菜,只能象征性地吃一点点。至午夜鸡叫头遍时,新娘必须悄悄地和伴娘返回娘家(无论路途多远)。此后,每个月,由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到女方家接新娘去男方家帮工二至三日,小住二三日后,新娘又返回娘家与父母兄弟共同生活。如是三到五年,直到新娘怀孕将要生子,新娘才到男方家定居下来,至此,夫妻始得朝夕相处。

每年的三月初三,黑衣壮都要进行祭祖拜山活动。这一天,各村、屯全家老少一起到当地祖宗坟墓安放的地点拜祭。参加祭祖拜山活动之前,人们先要到土地庙前拜祭土地神,当地称“安庙”。他们认为土地神能主宰本村的安宁兴旺、丰灾悲喜、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及人丁福祸,所以在当地诸神中,土地神最盛行。

弄炸屯的土地庙为一处低矮的用石块垒成的简陋的平顶小庙。主持拜祭仪式的巫师(当地称师公)在仪式开始前几分钟才“神秘现身”,这是当地的传统之一。

经过颂经、驱魔等一系列程式后,人们陆续散去。“安庙”之后,人们又纷纷涌向村子另外一边的山坡上,参加祭祖拜山活动的重头戏,被当地称为“安龙”的祭祖仪式。屯子里身份地位最高的族长与巫师一起主持在祖宗坟前的颂经、驱魔、供奉牺牲等一整套活动,通常需要大半天的时间。

参加仪式的人很多是从几十、上百里路的外屯特意赶来的,足见人们对这一传统宗教活动的重视。这也是加强宗族、家族团结,增强尊敬祖宗观念的重要方式之一。

以黑为美的神奇部落黑衣壮传统文化中最直观的就是他们的服装和佩饰。据那坡县长期研究黑衣壮的学者介绍:黑衣壮以“黑”作为穿着的标记和民族的标记,首先与历史上土司制度的规定有关,在明清土司统治壮族时期,规定凡土民只准穿黑、蓝两色;其次,黑衣壮由来的传说也决定了黑衣壮服饰的形成和延续;黑衣壮至今仍然保留着穿黑色的传统,主要的原因是“以黑为美”的审美观深入人心。

同时,穿戴上的实用性与款式大方朴素美观有机地结合完善了黑衣壮服饰文化的内涵。

黑衣壮男人穿的是前盖大襟上衣,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这种装束便于他们进行劳动和在山里行走。传统的男装头上还缠着圈成数圈的黑布头巾,腰间系一条红布或红绸的带子,以示驱鬼赶邪,兼有显示男人威武神勇气概之意。

妇女的服装更具特色,无论老少,都喜欢穿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紧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腰系黑布做的大围裙,头戴黑布大头巾。其围裙既宽且长,戴时,能系周身一圈有余,裙底垂到小腿;围裙不仅能用来装饰,如将裙角往上打个三角形系在前腰间,以示潇洒美丽;还可以把裙底翻上来当包袱用。

这在走亲友、赶歌圩、去娘家时特别有用。在劳动时,更可以作斗形的袋子,装些菜豆、杂粮等。妇女所戴的头巾都是她们自己织染的长条黑布,戴时,先围绕在头上一圈,然后翻折摆布成大菱角形的样子,罩在头上,再把头巾两头分别垂挂在双肩上,不仅看上去朴素美观,还可以当做帽子遮阳用。

黑衣壮妇女聚在一起的时候,一片黑中显出庄严的美,稳重的美和协调的美。

她们的衣边、袖口、裙边和头巾的四边都用红布或黄布剪成小条捆镶上去,有的则用红、黄、蓝色丝线绣成波浪形的线条,使黑中托透出红、黄、蓝色的细线段,清雅明亮,色彩协调中更凸显层次的美和玲珑的美。妇女们的穿戴全靠自己巧手一针一线缝制而成。

黑衣壮妇女佩戴的银项圈,两端都制成鱼形状,有如双鱼对吻。双鱼对吻银项圈是黑衣壮妇女婚嫁时必备之物,说明黑衣壮有鱼图腾崇拜的信仰。历史上,在壮族传统的稻作区,人们相信人死后变成鱼,然后再投胎变成人。我们在对黑衣壮采访拍摄的过程中,看到许多小女孩也佩戴双鱼对吻银项圈,说明黑衣壮鱼崇拜文化的遗风已经演变成他们族群自身的传统了。

黑衣壮女子的佩饰中最漂亮的是头花。妇女在成年后要绾髻,插上班簪、头笼、头叉、头花后用玉环珠缠绕头花;头花一般有六朵,未婚女青年或已婚但尚未落夫家才能戴;已落夫家的妇女只戴头叉。

黑衣壮妇女的佩饰较多,耳环、耳坠、玉珠、项链、项圈、手镯、戒指都必不可少;大多来自家传或是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浮财”。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多数妇女喜欢将自己的门牙镶成金色,以表示她们的美和其身份、地位的不俗。

现在,黑衣壮许多年轻人平时穿戴得比较随便,从原来的“全黑”过渡到“上蓝下黑白头巾”的所谓第二代服饰了。但每逢传统节日庆典或有外人来做客时,他们的穿戴仍旧非常认真,服装和佩饰一丝不苟。特别是女孩子们都要自己或互相精心打扮一番。

时至今日,那坡黑衣壮仍保存着传统的蓝靛染织工艺,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黑衣壮自种、自织、自染、自穿,是地地道道的民族文化。在弄文屯,有一块埋藏得很深的天然石块,古代村民将石块凿成一个染井,这是弄文屯最古老的蓝靛染井,每到蓝靛收割季节,全村人轮流将收获的蓝靛枝叶沤泡在这口染井里,现在这口石井已干涸,但井壁上仍遗留有一层厚厚的蓝靛色。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黑衣壮总结了一整套蓝靛染色的经验。在弄文屯家家都有纺织机和用石头凿成的染缸,织出的布要用蓝靛浸染、漂洗数十次,再用牛胶、猪血煮染、漂洗后晾干成黑布,最后还要经过浆衣、用棒槌捶打多次,才能制出质地结实、平整、黑亮的成品布。

这一过程充满了黑衣壮特有的生活气息和传统习俗的诗情画意。栏杆上晾晒着一条条蓝靛布,蓝靛的清香散发在空间,蓝靛染织文化的氛围很浓。黑衣壮的蓝靛染织工艺,不但是黑衣壮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自称为“敏”的壮族部落分布在与越南毗邻的广西那坡县的崇山峻岭中。由于长期居住在偏僻、贫瘠的大石山区,黑衣壮在婚姻、宗教和生产、生活等方面沿袭着原汁原味的族群习俗。崇拜黑色,把黑色作为服装颜色和民族标记,这个“以黑为美”的民族以独特的民风民俗被人类学家誉为壮族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