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陈贤妹 走近小悦悦事件中“最美婆婆”陈贤妹(组图)

2019-05-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2月13日下午,陈贤妹扛着锄头去地里挖山药.齐耳的短发有些蓬松,瘦小的脸庞刻着岁月的沧桑,58岁的年龄,一米四的个子,七十斤的体重,看起来弱不禁风,却行动灵便说话利索.这就是陈贤妹,一个普通的农村阿婆.然而,这个普通老太太在小悦悦事件中的平常之举,却在2011年的秋天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近日,记者来到陈贤妹的家乡广东阳山,走进这个曾经让无数人感动的"最美婆婆".小悦悦陈贤妹 走近小悦悦事件中"最美婆婆"陈贤妹(组图)2011年10月13日,2岁多的小悦悦在广东佛山

12月13日下午,陈贤妹扛着锄头去地里挖山药。齐耳的短发有些蓬松,瘦小的脸庞刻着岁月的沧桑,58岁的年龄,一米四的个子,七十斤的体重,看起来弱不禁风,却行动灵便说话利索。这就是陈贤妹,一个普通的农村阿婆。然而,这个普通老太太在小悦悦事件中的平常之举,却在2011年的秋天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近日,记者来到陈贤妹的家乡广东阳山,走进这个曾经让无数人感动的“最美婆婆”。

小悦悦陈贤妹 走近小悦悦事件中“最美婆婆”陈贤妹(组图)

2011年10月13日,2岁多的小悦悦在广东佛山五金城一街道先后被面包车和小轿车两次碾压,18名路人从她身边走过却未施以援手,直到当时正在拾荒的陈贤妹出现。

现场被路旁店铺的一个摄像头记录下来,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尽管在陈贤妹看来,这只是一个平常的举动,但残酷的画面、冷漠的路人、强烈的对比,无一不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小悦悦陈贤妹 走近小悦悦事件中“最美婆婆”陈贤妹(组图)

12月13日,记者来到广东阳山县七拱镇岩口村,这里就是陈贤妹的老家。陈贤妹家境并不富裕,住的是一座水泥平房,在同村许多楼房的衬托下显得格格不入。平房旁边是她的祖屋,已经破败不堪,门口杂草丛生,由于井打在祖屋的厨房中,她还会在那里生火煮饭。

小悦悦陈贤妹 走近小悦悦事件中“最美婆婆”陈贤妹(组图)

直到现在,陈贤妹还是不明白为何自己会成为焦点。“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记者来采访我,我只是平平常常地帮一个小孩。就像看到有人摔倒,扶他起来。这是很平常的事情,又不会很辛苦。”

让陈贤妹没有料到的是,这个寻常举动会颠覆自己的平静生活,“我怎么会知道扶起一个小女孩会带来这么多"麻烦"。为了躲开媒体的围堵,陈贤妹从佛山回到了阳山,但迎接她的同样是“热闹”。“家里放鞭炮,还舞狮,我说不用这么麻烦了,在家里看到小孩摔倒也要扶起来的。”陈贤妹说,“希望领导别关心我得了,让我平平淡淡这样过日子就好。”

小悦悦事件至今,接踵而至的访客几乎踏破了家门,无论是在佛山出租屋,还是在阳山老家,一次又一次重复着同样的话语,一遍又一遍接受着类似的拍摄,频繁出席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她很少对来者说“不”,因为她不知道怎样拒绝,就像她不知道如何“见死不救”一样。

12月15日上午,在阳山老家短暂停留两天后,陈贤妹又一次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飞机,参加由搜狐网和京华时报主办的“坚守底线平凡的良心”感动人物评选活动。就在两天前,她刚在广州参加了“责任中国”公益行动奖评选活动。

在老家短短的两天时间里,陈贤妹也闲不下来。她拔除掉了祖屋门前的杂草,疏通了门口的沟渠,挑出了明年的黄豆豆种。就像她在佛山打工时,她也会趁着空闲出去拾纸壳水瓶贴补家用。

陈贤妹出生于1953年,成长于“集体至上”的年代。在她祖屋的墙上,具有鲜明特色的时代烙印依然清晰可见:“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段话出自《为人民服务》。

小悦悦只是她帮助过的许多人中的一个,帮人救人似乎是陈贤妹生活的常态:老人摔倒时她会扶起来送回家,三轮车翻车时她要帮忙捡起散落一地的水果,小孩落河时她会跳进水去救……她已经数不清究竟有多少次在别人危难时伸出过援手。

“我帮助别人很平常,不是想别人会报答我什么,我不需要的。救回别人也救回自己,自己心里也安乐。看到别人倒在地上不去救,自己心里过意不去。”

陈贤妹经常教育子女要肯帮人,看到别人有难处的时候,能帮忙就去帮,看到断手断脚的乞丐就给点钱,宁愿自己少吃点。帮了别人也帮了自己。

小悦悦事件后,除了各种荣誉,陈贤妹也获得了一些奖金。头几笔都用来支付小悦悦的医疗费了,因为“捡垃圾也能挣到钱,但小悦悦要用钱去救命”。小悦悦去世后,她的奖金一部分用来支付自己儿媳妇不久前的手术费,还有一部分分给了村里的孤寡老人,已经所剩无几。因为她觉得,“不是自己挣的钱自己留着心里不安。”

如今,陈贤妹最大的心愿是生活回归正常:“在佛山打打工,捡捡垃圾,带带孙子,平平淡淡过日子。”

这就是陈贤妹,一个善良而朴素的农村老太太。

新华社记者 扶庆 摄

12月13日,陈贤妹(左)在地里和同村村民交谈。 新华社记者 扶庆 摄

12月13日,陈贤妹清除祖屋门口的杂草。新华社记者 扶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