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希德一家】谢希德:丝尽炬熄为国邦

2019-1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天的复旦人也许还清晰地记着这一幕. 1999 年 9 月的教师节晚会上,一位身材矮小瘦弱,拖着病腿,步履蹒跚的老教授,站在宽大的舞台上,台下坐着上海市众多教师代表和年轻的学生们.当主持人问她:" 50 年代时,是什么力量使您冲破了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老教授对着话筒,一字一顿地说:"我.爱.中.国![谢希德一家]谢希德:丝尽炬熄为国邦"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老教授那份坚定.炽热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这位老教授是谁?她就是享誉海内外

今天的复旦人也许还清晰地记着这一幕。 1999 年 9 月的教师节晚会上,一位身材矮小瘦弱,拖着病腿,步履蹒跚的老教授,站在宽大的舞台上,台下坐着上海市众多教师代表和年轻的学生们。当主持人问她:“ 50 年代时,是什么力量使您冲破了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老教授对着话筒,一字一顿地说:“我、爱、中、国!

【谢希德一家】谢希德:丝尽炬熄为国邦

”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老教授那份坚定、炽热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这位老教授是谁?

她就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我国表面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大学女校长--谢希德。

【谢希德一家】谢希德:丝尽炬熄为国邦

这个几乎终身与病痛相伴相随的弱女子为了深爱的祖国,为了钟情的事业,倾尽了毕生的才智和心血,无怨无悔。回顾她的人生之路时也让我们再一次思考人生的意义: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人的一生究竟应当怎样走过才算没有虚度?

【谢希德一家】谢希德:丝尽炬熄为国邦

“读书是治我疾病的良方”

1927 年的一天,在一艘由福建北上的轮船上,一个小女孩哼着一首流行歌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几个大哥哥在一旁和着她。轮船缓缓开进上海港,这时大哥哥正色对她说:“进了上海就不能再唱这首歌了。”“为什么?”“因为北方有军阀。”女孩虽不太懂,但从此心里有了“军阀”、“列强”这样的字眼。

这个女孩就是谢希德,那时的她只有 6 岁。当时谢希德的父亲、著名物理学家谢玉铭到燕京大学任教,全家跟随父亲一起前往北平。谢希德在燕大附小、附中及贝满女中读书。平静的读书生活没能持续太久,“七七事变”后,谢希德一家便开始了逃难生活,辗转武汉、长沙,谢希德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颠沛流离中度过。

这使她强烈地意识到:只有摆脱强权压迫,使中国富强起来,人们才会有安定的生活。因此,发奋读书、学好本领,是当时谢希德生活的主旋律。

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大学。但就在这时,灾难来临了。一天,她突然感到腿痛,以为是扭伤,并未在意,可疼痛一天天加剧,最终竟不能走路了,经确诊为股关节结核。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结核病犹如今天的癌症,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谢希德不得不休学。

这对于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谢希德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但她并未向命运低头。在卧床治病期间,谢希德自学了大学英文、数学。因为股关节结核往往会导致瘫痪,母亲劝她少看书多休息。谢希德总是乐观地说:“读书是我最大的兴趣,只有读书可以使我忘掉病痛,使我的生活充实。读书是治我疾病的良方。”而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挚友曹天钦的来信更是给了谢希德莫大的鼓励。

4 年后,谢希德最终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但遗憾的是,虽然重新站了起来,但是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双腿不能弯曲。然而,此时的谢希德已经顾不上这些,她收到了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经历了 3 次高考之后,她终于踏进了大学的殿堂。

在厦门大学期间,她比任何同学都珍惜时光,黎明即起,一头扎进课堂或实验室,恨不能不吃不睡将失去的分分秒秒补回来。 1947 年,毕业后的谢希德顺利考入美国史密斯女子文理学院攻读硕士,两年后又考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在这一流的高等学府,一名纤弱的中国女子夹杂在一群群不同肤色的佼佼者中,几年如一日,咬紧牙关,以数倍于旁人的努力,坚持不懈,向心中的目标冲刺。

归国,心灵深处的呼唤

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像划破苍穹的闪电,飞跃万水千山,飞渡大海重洋,传到英伦三岛,传到波士顿城。谢希德和同学们奔走相告,他们的心早已飞回北京:在迎接祖国新生的日子,我们出国求学,没能为革命做什么工作;现在,祖国需要大批建设人才,我们责无旁贷。回祖国去,回祖国去!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执拗地在耳畔回响。谢希德归心似箭,她和青梅竹马、在英国留学的丈夫曹钦天一面节衣缩食积攒路费,一面筹划着归国路线。

就在这时,在朝鲜战场屡吃败仗的杜鲁门政府突然宣布:在美国留学的理工科中国学生,一概不许回中华人民共和国!得知这个消息,谢希德感到惊讶而愤怒,却没有丝毫的动摇。

然而远在菲律宾的父亲的一封来信却使谢希德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因为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内战和腐败的绝望,父亲谢玉铭早在 1947 年即只身漂泊海外,父亲在信中写道:“得悉你欲回中国,我感到很不安,我不想让你回到贫穷而落后的中国去!”深爱女儿的父亲希望女儿能有很好的科研环境,能生活幸福。

怀着对祖国炽热和执着的爱,谢希德在“自古忠孝两难全”的一声叹息中,终于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祖国,代价却是父女俩从此断绝往来。

1952 年 8 月底,历经辗转曲折,谢希德和丈夫曹钦天终于登上了英商蓝烟囱公司的客轮“广州号”。“别了,剑桥!别了,英国!经过苏伊士运河、印度、新加坡、香港……近了,近了,我们听到了深圳码头激荡人心的歌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站在轮船甲板上的谢希德回忆起过往的一幕幕,悲欣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