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禹王台的传说】潍坊北部名胜古迹禹王台的前生今世
居住在潍坊北部的农村都知道,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是禹王台庙会日,庙会期间,禹王台前人山人海,烟雾缭绕,善男信女,顶礼膜拜,好不热闹!那么,禹王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跟大禹治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本文将深入讨论一下。

禹王台今属潍坊市寒亭区,出潍坊市区沿西外环路北行20多公里,便可见一高耸土埠立于公路东侧,此即禹王台。禹王台下是禹王台村,据考,元代末,陈、刘二姓迁此定居,因村西南角有一高大土台,相传乃大禹治水时所筑,台上建有禹王庙,土台即被称为'禹王台',村虽以禹王台命名。禹王台村现隶属于寒亭区高里街道。
历史上的禹王台台体高大,气势恢宏,奈何历史悠悠,沧海桑田,随着雨水冲刷和附近村民取土,现在的禹王台只剩下了一座海拔22.47米,底径约75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土台子,上面生长着一些丛生的荆棘和少量树木。因历史悠久,战火频繁,禹王台上的庙宇曾数度被毁,今天所见的庙宇大部为后来重建。
在潍坊这个地方,古迹不多,禹王台可算一个,历代史书对它都有记载。在清代的潍县志书里,均记载禹王台是'大禹治水时所筑'。潍县有志,始于明万历年间,估计清代的县志延续了其中对禹王台的记载。直到民国时期出版的《潍县志稿》,才引入了《魏书·地形志》中'望海台'的叫法和《水经注》中'秦始皇所筑之台'的说法。
小编认为,禹王台虽以大禹之名称之,但'大禹治水时所筑'的说法却并不可信。且不说该台是因为'台上建有禹王庙'才'被称为禹王台'的,就算真的是'大禹治水时所筑',恐怕时到今日也已经模糊难辨,甚而踪迹全无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该土台建于历史上某个朝代,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于是在台上建起一座禹王庙,久之,土台的旧称逐渐被大禹之名所代替,即被百姓呼作'禹王台'了。
另外,'秦始皇所筑之台'的说法,也较为可信。众所周知,秦始皇嬴政一生梦求长生不老,他曾派徐福带领数千名童男童女东渡大海,去为他寻找不死之药,结果呢,徐福去了就没能回来。历史上,秦始皇确曾到过山东,试想,他既然能动用民力修筑万里长城,那么在渤海岸边筑起一座高高的土台用以遥望徐福归航的船舶,又有什么不可能呢?据称,禹王台村曾有一块'永垂不朽碑',碑文中就有'以望徐福航海而来'的字样,这一点也印证了'始皇筑台说'。
'望海台'这一名称,见于《水经注》中'丹水又东北,经望海台东,东北注海'的描述。在《魏书·地形志》中,亦有'南皮,刘骏置,魏因之。有望海台'的记载。《水经注》和《魏书》皆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北魏时期,彼时与秦朝灭亡仅隔700余年,想来错误应不会太多。
除此之外,在民国版《潍县志稿》中,载有清代潍人郭壇的一篇《望台考》,他考证认为,禹王台最初应该叫做'观台',是王侯们用来观测天象,预测吉凶祸福的,它的作用有点像祭台——这一点倒也符合当时先民们敬畏大自然的做派。如此一来,它的建成年代就比'始皇筑台说'早了一千多年,直至夏代初期。
值得一提的是,禹王台的建筑方式为夯土而成,并无砖石,其夯土痕迹,从现有的几个狐仙洞的洞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在寿光有个斟灌古城,为夏代初期斟灌国都城,遗址位于寿光市最东边,以斟灌命名的几个村子与寒亭区搭界,城址距禹王台仅10多华里。
在斟灌古城遗址上,还残留着两段古城墙,城墙亦为夯土而成,从古城墙的断面上看,一层层的夯土痕迹与禹王台的建筑方式毫无二致,可见斟灌古城墙与禹王台应该是同一个时期的建筑物。
更为奇特的是,在寿光斟灌和在寒亭禹王台的土民中,均流传着神助修墙或修台的传说。据斟灌村民说,古代修城墙没有大型机械,人们累死累活地干一天,也只能夯实10公分左右的一层。后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头一天人们筑完一层,城墙在夜里会自己长上去一层。
人们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认为那是冥冥之中有神仙在帮助他们筑墙,是天意。同样的传说也在禹王台一带流传,只不过这里的筑墙变成了筑台,而且其中的神仙也被民众认为是狐仙,这点大概与禹王台一带的狐仙信仰有关。
禹王台到底有多大?清代郭壇曾对望台村有过描述,即'台西里许',因为'凡物相去远则曰'望'',而历史上的望台村几乎就在望台脚下,所以就改名为'台底'村了。翻阅寒亭区当地史料,对台底村的由来也有记载:据考,该村建于元代。元代末期,宋姓迁此立村,因距'禹王台'很近,一望就能看见,故取村名为望台村……到清乾隆年间,因该村位于'禹王台'脚下,故又改村名为台底。
台底村今属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距禹王台的直线距离约有4华里,若按郭壇《望台考》中'台西里许'的描述,再兼顾到古今度量衡之差别,那么至少也有2里多的土台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殆尽了。
如此看来。这座历经数千年的土台最初究竟有多大,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如果说比现在留下的这个土台子大出个十倍八倍,想来应该不算妄言诳语。
历史上的禹王台矗立在一马平川的潍北大平原上,突兀高耸,直入云端,登临其上,必是目极千里,心旷神怡。据考,现在的渤海湾海岸线在历史上还要往南很多,临近禹王台前,否则的话,秦始皇也不会选择在那里登高望归。如此想来,古人站在高高的土台上,面对浩瀚的渤海,不发出点儿感慨也都难了。
民间信仰和历史传说总是交织在一起,亦真亦幻,半虚半实。虽然很多故事于史无据,只是在民间口口相传,但却给禹王台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禹王台一带信仰狐仙文化,这可能与大禹治水极有关系。传说大禹治水时,在涂山遇到涂山氏之女并结为夫妻。涂山氏的崇拜图腾是九尾狐,大禹之妻即是九尾白狐的化身,她生的儿子启后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大禹在筑台时曾得到九尾狐仙的暗中相助,传说人们白天筑高多少层土,晚上土台就会自已长高多少层土。
在九尾狐仙的帮助下,高台很快筑就,自此大禹指挥治水更加方便,并最终止住了水患。百姓感念狐仙恩德,便开始供奉狐仙,并最终形成了狐仙信仰。当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凡是有禹庙的地方就有狐仙'之说,而且在过去,禹王台上草木丛生,也没有围墙,确曾有大批狐狸生活在禹王台周围的土洞里,这也给传说增加了不少恐怖和神秘成分。
如今,在禹王台村民中还流传着'狐仙洞中拿金条'、'向狐仙求药治病'、'在狐仙洞借家具'、'吃狐仙肉遭报应'等传说,有的甚至还是真人真事,有名有姓,村民道来,言之凿凿。在禹王台村,人们说到狐狸时都尊称'狐仙'或'仙家',从不直呼'狐狸'二字,可见当地人对狐狸这种动物是何等敬畏了。
现在的禹王台上主要建有禹王庙、财神庙、土地庙、山神庙、胡爷洞、狐仙洞、胡三太爷庙、仙姑庙、老三哥庙、北斗庙等,分别供奉着一些人神和狐仙。除此之外,台上还有几座据称是狐仙的坟墓。
周边民众对禹王台的祭祀活动从未停止过,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总有香火升腾。祭祀活动以每年正月十六的禹王台庙会为最大,前后数日内,到台上祭拜的民众可达数万人。远道而来的人们挤在禹王台周围上下,焚香叩首,顶礼膜拜,摩肩接踵,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