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豪与陈钢的矛盾】何占豪揭秘《梁祝》60年背后的故事

2019-0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5月23日下午,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联主办的第70期"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在合肥大剧院举行.86岁的著名音乐家何占豪为观众讲述了<梁祝>的创作背景,,分享<梁祝>创作背后的精彩故事.60年前,一曲小提琴和民乐混搭的<梁祝>蜚声乐坛,成为何占豪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何占豪与陈钢的矛盾]何占豪揭秘<梁祝>60年背后的故事何占豪幽默地表示,上世纪50年代,当时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经常下乡给农民表演."给农民开演

5月23日下午,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联主办的第70期"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在合肥大剧院举行。86岁的著名音乐家何占豪为观众讲述了《梁祝》的创作背景,,分享《梁祝》创作背后的精彩故事。

60年前,一曲小提琴和民乐混搭的《梁祝》蜚声乐坛,成为何占豪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何占豪与陈钢的矛盾】何占豪揭秘《梁祝》60年背后的故事

何占豪幽默地表示,上世纪50年代,当时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经常下乡给农民表演。"给农民开演唱会时,台上的人比台下多。有个老太太坐在台下没走,原来我们坐的是她家的凳子。"

那次经历让何占豪感到惭愧,促使他认识到小提琴演奏要走民族化道路,为人民服务。为了让农民听懂,何占豪打破了小提琴原有的演奏手法,并参考了越剧的唱腔进行创作。探索创作的《梁祝》问世之后,获得了广泛认可。

【何占豪与陈钢的矛盾】何占豪揭秘《梁祝》60年背后的故事

何占豪表示,六十年来,别人问他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写《梁祝》?"原因很简单,"我们当时很年轻,就是上海音乐学院大一的学生,不是什么音乐家,就是接到了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任务。客观地说,《梁祝》是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

【何占豪与陈钢的矛盾】何占豪揭秘《梁祝》60年背后的故事

1958年,何占豪与同学丁芷诺合作将《二泉映月》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后来又创作了"小梁祝"——弦乐四重奏《梁祝》。而之所以能够将二胡曲和越剧音乐改编为小提琴乐曲,何占豪表示,这是因为自己之前在浙江越剧团担任演奏员时得到的帮助。越剧、昆曲、京剧、绍兴戏、粤剧、黄梅戏……只要是能借鉴的,何占豪都会从中提炼,把他们自然地融入大小《梁祝》的创作之中。

"当时我们用小提琴演奏越剧,剧团里也有不少人反对,不过著名的琴师贺仁忠支持我,用《二泉映月》教我。后来,我们在上海音乐学院搞创作,也有不同意见,但是刘品老师不停地做我的思想工作,也做陈钢的思想工作,丁善德院长还帮我们把陈钢调来创作。《梁祝》的弓法指法,是赵志华等老师编写的……《梁祝》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不是我的谦虚之词。"

讲座上,面对一些慕名而来的戏曲界、音乐界安徽籍后辈,何占豪语重心长地说:"音乐是感情的表达,创作须投入真情实感。青年人要虚心学习,创作服务大众的精品。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杨菁菁 文 李中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