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巧家人 百姓纪事:李银巧家的四亩水田

2017-05-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李银巧,今年45岁.安徽大别山深处的岳西县村民,生活在海拔800米的高山上,一家人靠四亩水田为生.今天,她和丈夫把自家种的最后一批茭白卖给了收购站.     李银巧:     我种了四亩茭白,今年产量好.价格也好,每亩将近5000块钱,4亩茭白就赚了有两万块钱到兜里了.    别看李银巧现在这么高兴,过去她可是为家里的四亩水田吃尽了苦头.李银巧家所在的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县里80%的水田是"泉水田",也就是说田里四处冒山泉水.由于水太冷,种水稻经常颗粒无收,而李银巧一家只能

    李银巧,今年45岁。安徽大别山深处的岳西县村民,生活在海拔800米的高山上,一家人靠四亩水田为生。今天,她和丈夫把自家种的最后一批茭白卖给了收购站。     李银巧:     我种了四亩茭白,今年产量好、价格也好,每亩将近5000块钱,4亩茭白就赚了有两万块钱到兜里了。

    别看李银巧现在这么高兴,过去她可是为家里的四亩水田吃尽了苦头。

李银巧家所在的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县里80%的水田是“泉水田”,也就是说田里四处冒山泉水。

由于水太冷,种水稻经常颗粒无收,而李银巧一家只能靠玉米、红薯和南瓜充饥。     李银巧:     我们的猪就吃山上的野菜,那年过年杀一头猪,一百多斤的猪,猪肚子里面的油刮出来,放在锅里炼,炼不到3斤油,全部是一点皮,那点肉放在锅里炒都粘锅。

     1998年,李银巧家来了几位乡里的技术员,他们帮李银巧选稻种、教她挖沟排水、铺地膜保温,想尽办法改造“泉水田”。

但往往头天挖了沟,第二天水又冒出来,还把地膜泡烂了。几经折腾,虽说稻田有了四五百斤产量,但稻子长不熟的难题,始终没解决。

不得已李银巧想出了“炒米饭”的吃法。     李银巧:     那个稻子直接晒干碾米,那就没用,就是粉了。我们就把它搞锅里面,放水煮,煮熟以后,然后再把它炕干,这种炒米饭,比我们的剩饭还要硬,要是老人没牙完全不能吃,要是胃不好的人,吃下去马上就犯酸。

    隔断三:字幕(泉水田种茭白农民走上致富路)     吃上“炒米饭”,一家人肚子总算填饱了。

2002年,李银巧听弟弟说,政府请专家研究,有一种叫茭白的蔬菜特别适合“泉水田”,不仅收成好,政府还给补贴。

    李银巧:     我说我又不懂,搞不好搞砸了怎么办?还想,不稳啊!种了谁要啊?卖不出去怎么办啊?     李银巧没想到,这次政府不仅派技术员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还在各村培训了上百个种植骨干。

弟弟因为种茭白,一亩田的收入抵自家的四亩,还当上“土专家”,成了村里的“红人”。

    李银巧:     原来这个田连稻子都长不出来,现在出金子了。     在弟弟的帮助下,李银巧把家里的四亩水田全种上了茭白。

更让她高兴的是,政府把路修到了家门口,并成立合作社,跑前跑后帮她卖茭白。     李银巧丈夫王彬:     现在不用出去打工了,现在在家种一年茭白的收入相当于以前打工三、四年的收入。

    李银巧:     这是我家盖的新房子,上下两层,将近200平米。

过去我想都不敢想,一家四口人,就床被子、一张床。朋友说到我家来玩,我就一直撒谎说我们两口子很忙。现在七八个朋友到我家来都没问题,跟度假似的。

我也乐意忙前忙后给他们烧饭吃,我尽管累,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人一下子感觉年轻了。     目前,岳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共实施了47个高山茭白这种科技扶贫项目,投入资金600万元,有5.

2万人像李银巧一样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我国投入的科技扶贫资金累计达20亿元,支持了近3000个项目,覆盖和辐射带动了6000万贫困人口。(新闻联播9月12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