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周琪离婚 访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

2017-07-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对ips细胞研究来说,用其克隆出动物还不够,克隆动物的下一代能健康么?再下一代呢?这些都需要继续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克隆出小鼠,并不意味着ips细胞自此可以大规模应用于医疗,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周琪解释说,现在应用的是第一代ips细胞技术,培育它需要利用病毒作为载体来导入基因,因此还有不小的风险."将来我们将力主研究用小分子或药物蛋白为载体来导入基因,培育更安全的i

        “对ips细胞研究来说,用其克隆出动物还不够,克隆动物的下一代能健康么?再下一代呢?这些都需要继续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克隆出小鼠,并不意味着ips细胞自此可以大规模应用于医疗,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周琪解释说,现在应用的是第一代ips细胞技术,培育它需要利用病毒作为载体来导入基因,因此还有不小的风险。

“将来我们将力主研究用小分子或药物蛋白为载体来导入基因,培育更安全的ips细胞。

”           周琪认为,“小小”的诞生并健康成长只是第一步,它的繁殖质量如何,其后代健康状况如何,都需要深入研究。

“本次研究中,我们首批克隆了27只实验鼠,其中也有实验鼠死亡或身体出现异常的个例。”           不过周琪表示,在首批ips细胞克隆鼠中,所有用来配对的12只实验鼠都成功生产出后代,并且这些第二代没有畸形现象。

它们生育了数百只第二代实验鼠,并已有超过100只第三代实验鼠。

由于ips细胞中用的转录因子要在后几代实验鼠身上才能完全表达出来,因此下一步工作就是进一步观察这些后代的健康情况,从而对ips细胞技术进行更具体的安全性评价。

           周琪说,ips细胞技术是否可行,主要看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在他们初步证明这一技术是有效的,但安全性方面需要继续研究,以确保万无一失。

“我相信,ips细胞研究未来的趋势是,越来越安全,越来越有效率。”         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细胞·干细胞》杂志日前分别报道了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iPS细胞培育出活体小鼠的消息,《自然》杂志称这一成果“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

克隆小鼠本身并不稀奇,而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此备受关注,关键在于克隆实验所用的新型全能细胞——iPS细胞。           iPS细胞又称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其神奇之处要从胚胎干细胞说起。

胚胎干细胞一直是干细胞研究中的大明星,因为它能分化成各种器官细胞,具有最广泛的发展潜力。从技术角度来说,“全能性”的胚胎干细胞对于治疗性克隆来说是最理想的。

           然而,由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触及伦理和道德,在很多国家被法律禁止,相关研究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干细胞研究亟待突围。

           2007年,日本和美国科学家分别宣布发现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这样得到的干细胞和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被称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又名iPS细胞。

这一发现分别被《自然》和《科学》两大权威科学杂志评为当年重大科学进展。

           iPS细胞是“初始化”后的普通体细胞,但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能分化生成各种组织细胞。

更重要的是,它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诸多障碍,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这一发现在克隆研究领域无异于“奇兵突围”。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更是以极大热情,或加大投入,或制订鼓励政策,推动这一新兴的干细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