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金程 中科院动物所周琪院士:生物医学国自然基金最多的一百人之一

2017-06-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6 年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自成立以来3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最多的科学家.根据排行榜,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副所长周琪院士自2002年以来共获得经费1928万元,资助项目15项,在经费排行榜中排名第48位.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看看周院士是怎样从一位青年科学家一步步走到今天,取得辉煌成就的.个人经历周琪197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生于科研之家的他从小性格内向,父亲是东北农业大学的教授,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为什么周琪会选择生物这一专业呢?周琪院士说是因为1987年高考时

2016 年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自成立以来3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最多的科学家。根据排行榜,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副所长周琪院士自2002年以来共获得经费1928万元,资助项目15项,在经费排行榜中排名第48位。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看看周院士是怎样从一位青年科学家一步步走到今天,取得辉煌成就的。

个人经历

周琪197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生于科研之家的他从小性格内向,父亲是东北农业大学的教授,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

为什么周琪会选择生物这一专业呢?周琪院士说是因为1987年高考时的一道时事政治题:生物技术是 21 世纪四大新兴技术之首,所以当时17岁的他选择了东北农大的生物工程专业。他的本科论文和相关文章成为东北农大最早的由本科毕业生发表的国际期刊论文之一。

1996 年,26 岁的周琪获得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师从秦鹏春、谭景和老师,秦鹏春教授是中国克隆哺乳动物的先锋。1996 年,英国科学家Wilmut培育的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羊 Dolly出生。周琪在导师的指导下,先后在国内较早地完成了绵羊、猪的克隆。

随后,周琪进入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27岁的周琪撰写了《神秘的克隆》一这书,被一家外国媒体评为" 20 世纪最佳科普读物"。

29 岁( 1999 年)时,周琪前往在遗传领域久负盛名的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分子发育生物学部工作。这个实验室是世界上最早获得体细胞克隆牛的实验室之一。一年后,他和 Jean-Paul Renard 一起克隆出第一只克隆小鼠,并命名为"哈尔滨"。

Jean-Paul Renard 是克隆领域的一位大牛,在 Science、Nature 等国际权威杂志共发表 200 多篇论文,引用率超过 8000 次。

2001 年,31 岁的周琪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是当年最年轻的入选者。2002 年,周琪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011 年,任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 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2015 年,45 岁的周琪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年轻的" 70 后"院士。

重大研究成果

1 . 在法国国家农业研究中心的成果

1999 年,周琪开创了细胞核移植领域"损伤切除术""一步操作法"等新的技术系统,大大提高了动物克隆的效率,成为后来国际细胞核移植研究领域的共性技术体系。2000 年在《 cloning 》杂志发表了体细胞小鼠克隆的文章,证明了小鼠克隆的可重复性,当时该成果在 2000 年被 Ian Wilmut 博士(创造 Dolly 羊的科学家)评价为"该领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文章之一"。

参考文献:

2.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成果

如前所述,周琪院士回国后加入的是中科院动物所。到 2016 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拥有 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个院重点实验室和 1 个国家动物博物馆,2016 年 NSFC 面上项目受资助金额为 1963 万元,在全国范围内生命科学机构中排名第 12 。

其中作为副所长的周琪 2016 年获得 1100 万元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项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获得 1050 万元。接下来,小编带着大家看看周院士是怎样从一位青年科学家一步步走到今天,取得辉煌成就的。

2003 年,周琪得到 23 万元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项目是核移植技术导致的克隆小鼠发育异常机理的研究。同年 9 月在《 Science 》上发表的文章显示,发明了能够精确控制大鼠卵细胞自发活化的技术,利用药物控制大鼠卵细胞发育过程变慢,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克隆大鼠。

在此之前,他先后创造了体细胞克隆小鼠、转基因克隆小鼠、胚胎干细胞克隆小鼠等。国外媒体评论这一发现为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将会大大加速基因敲除大鼠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

2004 年,34 岁的周琪获得"第 3 届 GENOWAY 转基因科技奖",以表彰他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大鼠中所作的贡献。周琪是获得此项国际科技奖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

2009 年,周琪的项目"核移植及 iPS 诱导体细胞重编程机制的研究"获得 200 万元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9 月,周琪研究组发表在《 Nature 》上的研究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了完全由 iPS 细胞制备的活体小鼠,并命名为"小小",证实 iPS 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这是首次获得完全来自 iPS 细胞的健康小鼠,证明完全重编程的 iPS 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

这一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 Nature 》杂志称这项研究"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另外,这一研究成果入选 2009 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十大医学突破,被评为 2009 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及 2009 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

参考文献:

2012 年,周琪研究组与赵小阳研究组的合作研究首次实现了利用基因修饰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获得健康成活的转基因哺乳动物。为研究生殖与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模型,并提示类似技术可能对于人类致病基因的筛查和通过辅助生殖技术进行基因修正提供新的途径。这一成果发表在《 Nature 》杂志上。

参考文献:

2013 年,周琪获得 300 万元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项目是" DNA 与 RNA 甲基化表观修饰对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多能性与所产生个体发育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

2014 年,周琪研究员团队领衔完成的"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5 年,由于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科研成果,45 岁的周琪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年轻的 70 后院士。

2016 年,周琪院士在《 Science 》和《 Cell 》上各发表一篇文章,第一项研究是在高脂饮食诱导的父代肥胖小鼠模型中,发现一类成熟精子中高度富集的小 RNA(tsRNAs) 可为一种表观遗传信息的载体,将高脂诱导的父代代谢紊乱表型传递给子代。

Science 杂志点评这一研究从精子 RNA 角度为研究获得性性状的跨代遗传现象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周琪发表于《 Cell 》上的研究创造出一种新型干细胞——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这是首例人工创建的并以稳定二倍体形式存在的异种杂合胚胎干细胞,为研究进化上不同物种间性状差异的分子机制和 X 染色体失活提供了新工具。

同年,周琪院士获得 1100 万元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

周琪院士主要从事体细胞克隆、细胞重编程机制和命运调控、干细胞多能性获得与维持等研究工作,拥有 9 项细胞重编程及干细胞领域的发明专利,积极致力于推动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的转化应用,他的研究获得科学界多方赞誉。

另外,在注重科研的同时,周琪院士也十分注重科普,自 2002 年回国后,进行了一百多场的科普报告,被许多同行笑称为"科普狂人"。小编在这为周琪院士点赞,也将积极联系周琪院士,希望能请到周琪院士为生物 360 的读者献上一场精彩的科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