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阿勒泰 李娟的阿勒泰 还是阿勒泰的李娟

2017-07-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娟之于阿勒泰,犹如萧红之于呼兰 河,但萧红的底色是肃杀,李娟恰恰是温 暖.1979 年她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此 后一直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她的散文 随笔围绕阿勒泰展开,无论第一部散文集 <九篇) >,还是最近出版的"羊道三部曲" (<羊道·春牧场>.<羊道·前山夏牧场>. <羊道·深山夏牧场>),都像是远在阿勒泰 的知己来信讲述她与游牧地区哈萨克牧民 生活的点点滴滴.她不写奇写怪,引起读者好奇心,而是 写人类情感相同的那部分,正如作

李娟之于阿勒泰,犹如萧红之于呼兰 河,但萧红的底色是肃杀,李娟恰恰是温 暖。1979 年她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此 后一直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她的散文 随笔围绕阿勒泰展开,无论第一部散文集 《九篇) 》,还是最近出版的“羊道三部曲” (《羊道·春牧场》、《羊道·前山夏牧场》、 《羊道·深山夏牧场》),都像是远在阿勒泰 的知己来信讲述她与游牧地区哈萨克牧民 生活的点点滴滴。

她不写奇写怪,引起读者好奇心,而是 写人类情感相同的那部分,正如作者在 《羊道》自序中所说:“所有的文字都在制 造距离,所有的文字都在强调他们的与众 不同。而我,我更感动于他们与世人相同 的那部分。那些相同的欢乐,相同的忧虑 与相同的希望。

”在这日常点滴的故事里, 没有那种高明的 “零度写作”,而是笔端处 处有暖意,有温情,她把读者当成知己。我 们读者自然也像一个朋友那样能感受到她 的情切。她把我们当成同龄人,信任我们 的理解力,无须赘言地说自个儿的事,但 这又不是自恋似的婆婆妈妈没完没了,而 是利索干脆,脆脆的文字如风铃一般,读 起来像嚼到排条中的脆骨,很是稀罕。

在 这简单与直接之中,她没有丧失自己。

伍尔夫说:无论以何种方式,通过努力 还是天分,散文必须是纯净的———纯得像 水或纯得像酒,但没有沉闷、死板、无关。 这话好像就是为李娟而说,她那略显笨 拙,很真诚的文字,不是阎连科那种笨拙 与浑浊,而是显出透彻和明亮。

李娟的文字没有被专业训练限制过。 如刘亮程所说,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 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 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 个的山野草原,才写出不一样的天才般的 鲜活文字。不错,她的眼光还是儿童的眼 光,字中没有喧嚣骚动,也没有滚滚红尘, 被誉为“阿勒泰的精灵吟唱”当之无愧。

如 《冬牧场》中:“在零下三十五度的清晨里, 喝着烫乎乎的放了胡椒的茶,双脚还是冰 凉的。离熊熊燃烧的火炉不过一米来远, 嘴里还能呵出白气。

我又靠近火炉一些, 离半米远,还是有呵气。再靠近,一尺远, 还是有呵气。再靠近……居麻说:‘你要干 什么?吃炉子吗?’”这段文字活泼泼的朴 素,不矫情,俏皮也自然,让人踏实。李娟 的文字没有复杂的变化和卖弄的技巧,但 就是这看似容易的文字,一些人却很难抵 达,只能兴叹罢了。

阅读过程中突然发现,李娟的文字无 法一目十行地读,一目两行也不行,必须 一句一句地读,不然就感觉没越过去。她 的散文有篇而无句,在里面很难找到经典 的句子,这让我想起闻一多评价孟浩然诗 的那种“冲淡”,读完后就有一股气息从四 面八方向你袭来,包围着你,让你感受到 她的存在,她的独一无二难以取代,不知 写得是李娟的阿勒泰,还是阿勒泰的李 娟。

篇篇都有的一个“我”字,一如《笑傲江 湖》中令狐冲句句离不开的一个爱字,性情 真实,让人想和她交朋友。特别是读到《看 着我拉面的男人》最后一句“真寂寞呀”时, 我想说:哎,咱去喝两杯吧,我请您。

李娟虽比我大六岁,但从文字上看却 像一小妹妹,短而不促,节奏如钟声一般 平稳,又似电视剧的画外音,永远那么利 索好听。但喜欢归喜欢,不能否认李娟的 叙述单一,有些程式化,基本上形成了一 贯的风格:开始大都为亲切或好玩的叙 事,快结束时则会自自然然地出现咏叹:咏叹大地、咏叹心绪、咏叹一个个小生命。

李娟毕竟年轻,岁月的渗透和生活的打 磨,肯定让她更好地呈现出阿勒泰土地灵 魂的芬芳。 (作者系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