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广东:文天祥后裔村里的乡贤助学故事

2018-01-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广东:文天祥后裔村里的乡贤助学故事近日,记者走进了广东省惠州市白龙塘村(原为一个村,后划分为新塘村和龙塘村,分属于惠阳区良井镇和惠城区马安镇),村民大部分姓文,被认为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裔.乡贤助学 准大学生学费无忧"很感谢村里,以及出钱出力帮助我们的乡贤.村民.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学成之后报效家乡人民,帮助更多需要受助的人."中山大学学生文慧玲说.文慧玲是去年白龙塘村里的高考状元,领到了村里助学促进会的5000元奖学金.她说,自己的家庭并不富裕,奖学金刚好用来作第一年的学费

原标题:广东:文天祥后裔村里的乡贤助学故事

近日,记者走进了广东省惠州市白龙塘村(原为一个村,后划分为新塘村和龙塘村,分属于惠阳区良井镇和惠城区马安镇),村民大部分姓文,被认为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裔。

乡贤助学 准大学生学费无忧

“很感谢村里,以及出钱出力帮助我们的乡贤、村民。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学成之后报效家乡人民,帮助更多需要受助的人。”中山大学学生文慧玲说。文慧玲是去年白龙塘村里的高考状元,领到了村里助学促进会的5000元奖学金。她说,自己的家庭并不富裕,奖学金刚好用来作第一年的学费,解了燃眉之急。

白龙塘村村民大多以务农为主,大多数经济条件相对困难,以前有不少学生考上大学后为学费发愁,甚至有人因此而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2007年,经在外地做生意的几个乡贤的倡议,白龙塘村成立了助学慈善机构“惠州白龙塘奖学基金会”,2011年正式注册更名为“惠州市天祥助学促进会”。

7年来,该助学促进会已资助村里考上大学的学子300余名。每年,从村里走出去的成功人士纷纷驱车回乡,慷慨解囊,为准大学生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

记者看到,村民文春茂带着200元来到学校并投进捐款箱。他说,他的儿子在2008年考上了华南农业大学之后,在村里助学基金和乡贤们的帮助下顺利读完了大学,并考上了研究生。虽然自己的家庭仍然比较困难,但是为了表示心意,他还是捐助了200元。

据惠州市天祥助学促进会会长文春明介绍,白龙塘村的村民为文天祥之弟文碧的后代。文碧曾在惠州担任知州,后在惠州留下后代,白龙塘村的村民就是其中一部分。文春明告诉记者,受历史传统影响,白龙塘村一直都很重视教育,他们缅怀先祖,传承后人,直至今天还发扬尊师重教和忠孝的优良传统。

文春明说,白龙塘奖学金理事会的设立不但解决了不少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2007年,新塘村和龙塘村仅7人考上大学,2013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300余人。

传唱《正气歌》 践行忠孝事

在文氏后人文允忠老人的书房里,记者看到了很多与文天祥有关的书籍和资料。有文天祥受困时在庙里写的四首七言绝句的影印品,有记载了祖辈历史的族谱以及很多关于文天祥的书籍、资料。据文允忠老人介绍,绝大部分有关文天祥的资料和珍品都被他祖上的人带去了香港,“很多珍品都不在这边了,也不知道经过几代的流传现在到了哪里。”

在文允忠老人住处附近有一座烈女庙,供奉的是文天祥的女儿。文允忠老人和家人会定时祭拜一下祖先,时刻记住祖先留给他们忠贞爱国的遗训。“可能因为对祖先有着深厚的敬仰之情,所以我对历史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偏爱,希望自己是个历史感厚重的人。”文允忠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文化人,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并且喜欢作诗。文允忠的邻居们说,他身上有祖先的雅韵。

在家族的熏陶下,文氏后人从小对祖先的忠义故事铭记于心,并由衷地自豪。“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文氏后人常把文天祥的《正气歌》挂在嘴边,遇到新认识的同族人,你一句我一句背下来,心理距离一下子就近了。同是文氏人,同唱《正气歌》。一位生活在海外的文氏宗亲表示,要怀着一片虔诚之心,感恩天祥公浩然正气给予他们的激励,继续秉承先祖天祥公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正气。

文天祥的高尚品格滋养当地乡贤

每到清明节,平日里安静祥和的龙塘村,就会热闹非凡。几百名外出的村民,纷纷从广州、韶关、香港等地赶回乡,大家相聚在一起表达对祖先的思念。马安镇龙塘村村干部文锡坤介绍说,文氏宗祠有着几百年历史,它见证着他们一脉相传的正气家风。文锡坤平静而清晰的叙述,把人们带回到那遥远的过去,历史仿佛就在此刻一幕幕重演在人们眼前……

6岁的文颢钧跟着爸爸妈妈从淡水回来龙塘村。“带小孩回来主要是想教育孩子不能忘本,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长大以后要为自己的家乡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文颢钧的父亲文先生说。记者看到,在文氏宗祠里,一些大人正在告知孩子们有关这个祠堂和文天祥的故事。惠州市政协委员侯瑞说,“逝者如斯,精神永存”,惠州名人乡贤已成为惠州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形的文化价值。

“我们不要淡忘名人乡贤,更应把他们作为自己的镜子。”侯瑞还希望把惠州籍名人乡贤的事迹传承给下一代,建议为本地中小学生开设“惠州历史第二课堂”。他说,了解惠州历史要从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开始,名人乡贤就是很好的故事载体。教育部门应组织中小学生走进惠州博物馆,走向名人乡贤,以他们为榜样明志励志。(本报记者 吴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