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革新王叔文 王叔文和唐“永贞革新”

2018-0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叔文(公元735年至公元806年),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人),著名政治改革家,懂得治国之道,有文武谋略.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朝廷上,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朝廷又一再向老百姓额外加税,横征暴敛.国家危机四伏,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深刻.尖锐.唐德宗时期,王叔文担任太子李诵的侍读,主要是陪太子下棋,与他同在东宫服务的还有翰林待诏王伾.二人在宫中常常和太子讨论国家大事,深得太子的赏识和信任.为了使李诵做皇帝后能够迅速施展抱负,推行革新,王叔文秘密结识了许多有名的朝士,有刘禹锡.柳宗元

王叔文(公元735年至公元806年),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人),著名政治改革家,懂得治国之道,有文武谋略。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朝廷上,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朝廷又一再向老百姓额外加税,横征暴敛。国家危机四伏,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深刻、尖锐。唐德宗时期,王叔文担任太子李诵的侍读,主要是陪太子下棋,与他同在东宫服务的还有翰林待诏王伾。二人在宫中常常和太子讨论国家大事,深得太子的赏识和信任。

为了使李诵做皇帝后能够迅速施展抱负,推行革新,王叔文秘密结识了许多有名的朝士,有刘禹锡、柳宗元、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晔、韩泰、陈谏、凌准、程异等人。王叔文把这些密友推荐给李诵。王叔文尤其看重刘禹锡和柳宗元,说刘禹锡有宰相之器,柳宗元可大用,因此经常与他俩共同谋议朝政。

李诵也热心为王叔文援结朝士。翰林学士韦执谊,聪俊有才,能诗善文,三十几岁就考取进士,拜右拾遗,召入翰林,深得唐德宗喜爱。一次,唐德宗过生日,李诵献佛像贺寿,德宗吩咐韦执谊为佛像写赞文。赞文成,德宗又命李诵赏给韦执谊不少缣(双丝的细绢,非常名贵)帛,以为酬劳。韦执谊到东宫拜谢,李诵趁机对他说:“韦学士知道王叔文吗?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韦执谊与王叔文从此便有了密切交往,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友谊。

力推革新措施果断惩治贪腐犯罪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九月,李诵忽然中风,口不能言。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唐德宗去世,李诵正式继承皇位,为唐顺宗。唐顺宗因不能说话,不能接见外廷官员,于是经常住在宫中,只有嫔妃牛昭容和宦官李忠言在左右服侍。王伾因为可以在内宫通行无阻,出入方便,于是在牛昭容、李忠言与王叔文之间传递旨意和信息。

唐顺宗任韦执谊为相,任王叔文为翰林学士,起实际决策的作用。王叔文凡事都与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商量,作出决定后通过王伾进宫禀报唐顺宗,唐顺宗写下诏书,发到中书省由韦执谊向下传达,不给宦官们留下把柄。

王叔文充分发挥了坚决果断的才能,就在他正式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的前一天,就惩办了大贵族大贪官李实,撤销其京兆尹职务,贬为通州长史。紧接着,王叔文上任后又连办了不少好事,主要有废除宫市、废除五坊小儿、禁征宫中乳母、废除常贡以外的进奉以及释放宫女和教坊女乐。

五坊小儿与宫市一样性质,同是暴虐之政。所谓五坊,是指鵰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儿是指在五坊的服务者。王叔文革除宫市与五坊小儿这两项虐政,百姓拍手拥护。唐德宗年间,宫里要乳母,都令寺观选婢女充当,但总是不能中选,因此在民间选有姿色的民女送入宫里,成为民间一害。

当时,每年收到的进奉钱多则五十万缗,少也不下三十万缗。贪官们以进奉为名,向人民搜刮财富。王叔文上任后,下令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别有进奉,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在实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王叔文就革除了多项的虐政、弊政,做了不少好事,可见“永贞革新”办事之快,效率之高,由此也可见王叔文改革之效率。这些改革内容,都是老百姓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永贞革新”得到了民心和社会舆论的支持。

欲剥宦官兵权藩镇势力乘隙而入

在改革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王叔文与革新集团成员们共同谋议,准备从三个方面将革新推向深入。

一是集中财权。为了制约藩镇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就必须将国家赋税收入大权抓到手中。二是裁抑藩镇。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曾派他的副手刘辟到长安见王叔文,要求兼领三川。王叔文怒不可遏,坚决予以拒绝,还准备杀掉刘辟,吓得刘辟狼狈而逃。

三是谋夺宦官兵权。这是打击和铲除宦官专权集团的重要部署。“安史之乱”以来,宦官掌军权的为害相当严重。为剥夺宦官的兵权,王叔文任命很有威望的老将欲取代宦官手中的兵权。但由于宦官有所准备,未能如愿。这个失败,给“永贞革新”留下了最大的祸患。

革新之初,革新派内部团结一致,关系融洽。可是,王叔文与韦执谊之间的友谊并没有持续太久,二人逐渐意见不合,裂痕越来越大。当时,高郢、杜佑等人都位居宰相,坚决反对革新。

王叔文与韦执谊交恶,实际上是“永贞革新”的决策指挥中心和执行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出了故障,开始内外脱节,运转失灵。反对革新的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于是乘隙而入,大肆反扑,加紧破坏。

革新对象反扑留下“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矛头是针对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自然遭到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的反对和破坏。他们知道革新派的后台是唐顺宗,决策人物是王叔文,因此始终把他们君臣两人选定为主要攻击目标,伺机开刀。随着唐顺宗的病愈来愈重,宦官集团很快造势,联络藩镇割据势力,极力拉拢广陵王李淳,谋划让李淳取代唐顺宗。

永贞元年三月末,大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召集来几位翰林学士入宫,起草文书,做好册立太子的文件准备工作。四月,唐顺宗立李淳为皇太子,并改名为李纯。与此同时,宦官集团决定除去王叔文。这时,朝廷突然下了一道制书,让王叔文兼任户部侍郎。

制书虽然明确了王叔文仍依前充任度支、盐铁副使,但俱文珍已趁机在制书上削去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之职,而没有翰林学士这一职务,王叔文便无法领导革新运动。王伾为之再三疏请,最后才争取到王叔文每隔三五日可入翰林院议事,不过翰林学士之职却永远失去了。

就在韦皋奏请唐顺宗让位的同日,王叔文谋夺宦官兵权受阻又碰上了其母亲去世,王叔文去职。王叔文一旦去职,革新派失去了核心,“永贞革新”的决策指挥中心事实上已经瓦解,停止了运转。宦官集团于是开始全面反扑,经过运作,迫使唐顺宗下诏禅让位李纯,是为唐宪宗。

紧接着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均被贬往边远地方任司马,这就是“二王八司马”事件。王伾不久就死在贬所。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赐死王叔文,时年仅54岁。

“永贞革新”前后总共不过半年,却做了不少事,影响也很深远。同时,由于有不少文坛巨匠卷入其中,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关注。运动被扼杀,唐朝政治更加黑暗,这是唐朝的悲剧。作为这一革新运动的实际领袖和积极推动者,王叔文更是一个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