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丁鬼子来了 无意中搜到一个挺有价值的老帖(《鬼子来了》)

2017-08-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鬼子来了>杀到日本 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在东京上映已有两个月,票房效果好得出奇.平时,几百人的电影院中能坐满一半,而周末则几乎满场.为什么日本人要看这部电影?我查了一下日本电影反馈网站,观众评分平均为4.4分(满分5分).总的来说,日本观众的评价很积极.为了对照,我查了几个关于同时上映的日本电影的评价,评分多为3~4分之间.另外,有个帖子没有评分,仅写道:"据说因为此片没有把日本人描写得很残酷,所以在中国被禁止上映." 该片东京上映期间,记者与摄制组的几名日

《鬼子来了》杀到日本 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在东京上映已有两个月,票房效果好得出奇。平时,几百人的电影院中能坐满一半,而周末则几乎满场。为什么日本人要看这部电影?我查了一下日本电影反馈网站,观众评分平均为4.

4分(满分5分)。总的来说,日本观众的评价很积极。为了对照,我查了几个关于同时上映的日本电影的评价,评分多为3~4分之间。另外,有个帖子没有评分,仅写道:“据说因为此片没有把日本人描写得很残酷,所以在中国被禁止上映。

” 该片东京上映期间,记者与摄制组的几名日方人员座谈,他们从各个角度谈了这部作品。饰演鬼子兵的主角香川照之生于1965年,是现在最走红的演员,在影视界不景气之时,每年竟然接10多部片子,用他的话说,这个事儿不能说得声音太大,以免同行把他杀了。

在座谈会上,香川说,在中国拍摄时,让他最难忘的是看到偏僻村外一望无际的向日葵。他说,村民在拍摄时,那些村民一直围观,愣愣地盯着他们,其中有人甚至鼻子下总是拖着鼻涕。

但是,就是这些形象不雅的农民,能在广袤的土地上,把向日葵田播种得笔直笔直。香川感慨,日本无论如何也战胜不了这些人。表面上看,他们显得鄙俗,但他们蕴藏着无尽的力量,他们的力量与大地化为一体。

香川觉得,这可能就是中国民族蕴涵的巨大力量。 关于片中反映的战争,香川说:“《鬼子来了》可以让日本人受到教育。日本人都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相当了不起的电影,但却拍不出来。作为日本电影业界中的一员,我认为拍不出的原因是对战争的认识问题。

日本人与韩国人、中国人相比,与任何东方人相比,历史认识薄弱,或者说是把历史忘掉了,或者说是不敢负责。另一方面,只是一味自尊,好像惟有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 这部片在日本市场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注意细节的真实。日本观众是十分细致的,而这部片子也的确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姜文很早就决心拍一部抗战片,因此很早就留心这方面的道具与人才。几次到东京他都要逛旧日本军的军服店,同时也注意收集信息物色人才,例如他曾采访过几个日本老兵。

日本兵扮演者宫路佳具说,在拍这部片子的前几年,他就遇到姜文。姜曾问他是否想骑马,那时姜已经有了找他合作的意思。姜文对宫路丰富的旧日本军的知识感兴趣,还曾请他鉴定收购的日本军服的真伪。

日军军队用语与日常用语有所区别,在拍摄中,香川多次给日本国内打长途电话咨询,了解旧日军用语。以前,国内拍摄抗战片,限于条件,其中日军语言过于日常化,因此细节的不真实影响了影片的效果。

为了表演真实,日本兵扮演者都接受了军训。以前国内的抗战影片中的日军都是长发,而实际上日军都是剃光头的。参加座谈会的还有一个鬼子翻译官的扮演者袁丁,他那带有中国东北地方口音的中文,让人感到越发的真实。

因为,当时做日军翻译的,多是东北出身的人。而扮演者也恰好来自东北,现在日本影视圈工作。 香川说,他第一次去现场看布景,发现现场十分真实,那一瞬间他就感到,这部片子戛纳是去定了。

他说,现在日本没有导演花如此巨大的气力去造一个摄制点的。 几位日方摄制组成员对姜文的自信深有印象。他们记得,姜文找他们开会,曾嘱咐千万要学好法文,因为要去戛纳领奖。他们对姜文的精益求精也印象深刻,最让日本演员头疼的是姜文总是临时修改台词,香川常是晨跑时背下台词,而上午一到现场姜文又改变了主意,他说,这种做法与日本大为不同。

因为日本拍片都是严格按照预算时间来走,即使拍得不够理想,但限于预算日程只能将就,因为修改很难得到赞助商的同意。

电影评论家石子顺说,观众看完电影从电影院出来,人就变了一个样。《鬼子来了》石子本人看了三遍,他说,每次看感想都不同。看这部片子,他发现了一个不同的姜文,感到姜文的力量,这是一种压抑的力量。

过些天再看,又发现一个感情有如山洪暴发的姜文。而日常生活中的姜文,则是一个纤细的人,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姜文。 石子说,这是一部日本人都必须看的电影。他在大学教授电影欣赏,除推荐学生看这部片子外,他还布置学生撰写有关《鬼子来了》的观后感。

除了学生外,石子也还询问过几位看过这部片子的中年观众,他们都说,看了之后,觉得必须重新认真思考日中关系。 的确,这部片子没有简单地把日军丑角化,石子说,作为日本人,他认为影片中的日本人形象无可挑剔。

石子说,《鬼子来了》越过了战争片这种形式的局限,直接追求一种普遍的意义。那个给孩子发糖果的日军队长,在故乡可能是一个好父亲、是一个善良的农民,但为什么到了中国内地,就会拿起刺刀。 现在,该片已经开始在日本各地方城市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