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纪录片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

2018-0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我看到方大曾的作品,忽然觉得有种特殊的感觉从骨头缝里出来,这种感觉很长时间都没有.不久前,中国摄影出版社准备出版一本叫<玛格南的五十年>,让我写序,当时我觉得特惭愧,中国在玛格南图片社成立五十年后才出这样一本画册,很遗憾.原以为像玛格南那种关心人.关心人的生存环境理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是没有的),五十年后中国才开始出这类的书加以介绍,其实六十年前方大曾就已经这样了.但是可悲的是,他的工作几乎是没人知道,在当时是很轰动的,但是最近五十年没人再提到这些. 我觉得摄影有两点是特别宝贵的东西

当我看到方大曾的作品,忽然觉得有种特殊的感觉从骨头缝里出来,这种感觉很长时间都没有。不久前,中国摄影出版社准备出版一本叫《玛格南的五十年》,让我写序,当时我觉得特惭愧,中国在玛格南图片社成立五十年后才出这样一本画册,很遗憾。

原以为像玛格南那种关心人、关心人的生存环境理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是没有的),五十年后中国才开始出这类的书加以介绍,其实六十年前方大曾就已经这样了。但是可悲的是,他的工作几乎是没人知道,在当时是很轰动的,但是最近五十年没人再提到这些。 我觉得摄影有两点是特别宝贵的东西,第一是纪实性,...    显示全部信息

当我看到方大曾的作品,忽然觉得有种特殊的感觉从骨头缝里出来,这种感觉很长时间都没有。不久前,中国摄影出版社准备出版一本叫《玛格南的五十年》,让我写序,当时我觉得特惭愧,中国在玛格南图片社成立五十年后才出这样一本画册,很遗憾。

原以为像玛格南那种关心人、关心人的生存环境理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是没有的),五十年后中国才开始出这类的书加以介绍,其实六十年前方大曾就已经这样了。但是可悲的是,他的工作几乎是没人知道,在当时是很轰动的,但是最近五十年没人再提到这些。

我觉得摄影有两点是特别宝贵的东西,第一是纪实性,一个照片拍得不是真的,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种真除了表面上形式的真实外,还要有本质的真实。

还有一点是瞬间性,其实就那么简单的决定性的一瞬间,就决定了什么是伟大,什么是平庸,这两点原以为在西方的摄影师那里才有,现在发现,在“卢沟桥事变”前,方大曾早就这么做了。(冯雪松访问唐师曾 2000年3月)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见证伟大的事件,去端详穷人的面孔与骄傲人的姿态。

”美国的《生活》杂志以这项宣言发刊并且启动了新闻摄影报道的黄金时代。当时,许多摄影师为追求真实付出了代价。1913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罗-伯特·卡帕,因新闻照片《共和国卫士之死》而获得了国际声誉。

以35毫米相机、大光圈镜头、高速药膜底片,结合他大胆、无畏的勇气,在西班牙内战中一举成名。 这一年,方大曾正在天津中外新闻学社担任摄影记者,他的目光更加坚定地投向社会的底层,民众的生活和处境,大量涌入他的镜头,贴近现实,记录民生。

在小方留下的文字里,没有发现他对于照相器材的使用心得,也没有发现他关于拍照的经验体会,他似乎更为关注被拍摄的内容,而不是设备的好坏和构图的美观,他喜欢简单和直接,不喜欢复杂和婉转。

方大曾和同时代的其他人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有一份信仰,他立志要做新闻工作,可能现在想起来,他是受到很多人的影响,在国内就是范长江,他对范长江是很崇拜、很崇敬的,因为范长江出名比他早,在西北战场上出名,而且在写报道上要比他早,他对小方很有影响,以至于他后来去投奔范长江,这是一个。

在国际上,小方有他崇拜的偶像,像当时在欧战中很有名的一个记者罗伯特·卡帕,那是他的一个崇拜偶像,卡帕赌的是命,评论界评论卡帕的照片,他在拍摄的时候,按快门的速度是跟机关枪在比时间,所以哪儿有战争他去哪儿,他拍了很多报道当时美国兵在几个战场上战斗的情况。

方大曾也一直是在战争的最前沿,这是他的一个追求,他想成一个名记者。(陈申访谈2012年7月12日) 小方在积极从事报道摄影工作时,也偶尔参与艺术摄影创作实践,还抓紧时机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和参与联合摄影艺术展览会。

1937年6月24至30目,在北平东城青年会二楼,举办了“北平第一届摄影联合展览会”。参加这届影展的有南、北方的著名摄影家郎静山、叶浅予、刘旭沧、张印泉、蒋汉澄、魏守忠等26人,共展出作品178幅。

而小方也是这一联展的热心参加者,他又把自己“取材大众生活”,“多时代思想,用字多深刻”的新作15幅,向公众展示,其标题是:《塞北风云》《联合阵线》《早晨的阳光》《地下锻炼》《这也是我们的武装》《淘气》《光明的保卫者》《保卫内蒙古》《在黑暗中》《吃黑面的人扛白面》《任重致远》《齐步前进》《基础工作》《尚在天真期》《粮食的准备》。

小方对艺术摄影的探索与追求,不同于那些孤芳自赏的“唯美主义者”,他选景造型力求把变革中的社会内容尽可能完美地与艺术形式统一起来。

《联合阵线》是他的代表作,被选印在《北平第一届摄影联合展览会特刊》的显著位置上,这幅作品取材现实生活,画面简洁鲜明生动,构图用光恰到好处,它告诉人们坚持团结联合行动,组成强有力的统一阵线,才能同舟共济,战胜惊涛骇浪,争取最后胜利。

它借景抒情,以形传神,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表现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因而被人们誉为抗战前夕最佳的摄影艺术作品之一。

看了方大曾那些照片作品后,我能认识到当时的历史,从前我认为旧中国的人都是赢弱的,长得奇瘦无比,病病殃殃的。但从小方的照片里看,当时的中国军人,挺威武的,看缴获日本的车的中国人,挺彪悍,挺英武,长得也顺眼。

我想不到六十年前中国人就是这么强壮、这么精神,比如纤夫、挖煤的。这种拍摄感觉,只有像方大曾、罗伯特·卡帕所追求摄影本质的人才拍得出。 方大曾用的可能是禄莱双镜头反光相机,当时这类相机是技术最可靠的,比较简单,他拍的好像都是6×6或6×4.

5或更大一点儿,这种相机当时是德国造的,本身技术很可靠,不是去追求那些奢华的东西,由于这些相机比较朴素、简单,保证摄影师远离电及自动化的东西,可以去很偏僻的地方拍摄。

他的照片从拍摄手段上讲,都是现场的,看不出他干涉谁,很客观的记录,很简单的镜头。比如,这张照片里能看出运送辎重的车,能想象得出,小方当时穿的衣服也是农民的服装,他不可能穿洋服,也许他的行李就在这里边,车辙压在路上,他的心和他的脚也压在这上面。

比如像这张照片,上面高高的乌云,一种孤独,特别能反映当时他的一种心境,这么美好的河山,一个孤零零的士兵,用这种很简单的步枪面对前面的敌人,这是中国最危难的时候,中国丢了,小方也丢了。(冯雪松访问唐师曾2000年3月) P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