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博文 作家萨苏提出的观点《大陆文明学习工业文明要付出更多》是否正确?

2017-12-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引子: 两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种观点多荒谬:德国.西班牙,一正一反. 19世纪以前,同样一个以农耕见长的民族,同样一个基本上没去过海上的国家,成了19世纪末期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而且,我并不觉得德国的付出比日本要多多少.19世纪以前,一个以航海为生命的国家,一个发现了新大陆的国家,却在占领了无数殖民地以后无法推动国内技术进步,最终在工业革命中掉队,所有殖民地基本上都独立或干脆出售--而且,我并不觉得西班牙的付出比日本要少多少.虽然本人读过萨苏老师几乎全部著作,对本人也是景仰至极,但对于这个观点

·引子: 两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种观点多荒谬:德国、西班牙,一正一反。 19世纪以前,同样一个以农耕见长的民族,同样一个基本上没去过海上的国家,成了19世纪末期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而且,我并不觉得德国的付出比日本要多多少。

19世纪以前,一个以航海为生命的国家,一个发现了新大陆的国家,却在占领了无数殖民地以后无法推动国内技术进步,最终在工业革命中掉队,所有殖民地基本上都独立或干脆出售——而且,我并不觉得西班牙的付出比日本要少多少。

虽然本人读过萨苏老师几乎全部著作,对本人也是景仰至极,但对于这个观点,我只想友善地提醒一句:步子别迈太大,要不然... ·我的观点 这种“先开枪再画靶”、“先有论后有史”的把戏,真不是萨苏老师的“独创性见解”,早在1980年代的著名科幻片《河殇》里就有所体现,更早还可以追述到胡适《差不多先生》一文,但这种逻辑被无数历史发明家借去以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独创性见解”。

先摆立场:本人是反文化决定论者,我认为,历史上任何一个事件都是在博弈中不断推动,在偶然的作用下最终发生。 ·驳论 萨苏提到(1)数字化、(2)协作生产不适合中国文化,一条一条来。 (1)数字化。

萨苏的论据是中国是农业文明,所以对何时生长作息不太在乎,航海需要精炼的数据推演,所以需要更多的数字化知识。 但我觉得,萨苏老师一定没有种过地。农家或许不在乎什么时候出门种地,却会在乎自己耕种的土地有多少、能栽多少苗,却会在乎哪一段时间栽种什么、哪一段时间收割什么,却会在乎一头牛能耕多少地、一吨粪肥能浇多少地,却会一斤粮是多少斛、能卖多少钱,却会在乎自己的土地财产,却会在乎自己村子的边界是不是划定——世界上第一部成熟的历法,就是中国农历。

稍有种地经验的人便会明白,虽然靠天吃饭是农民唯一的选择,但如果真的是纯粹的靠天吃饭,连一点简单的数学知识都没有,中华民族早就饿死了。 (2)协作生产。萨苏的论据是中国人不团结,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是虫——但萨苏老师您既然在日本呆了那么多年,还娶了个日本媳妇,是否听说过“一个日本人有一个立场,三个日本人有六个立场”这句话呢?您在日本企业从未感受过派系争斗与互扯后腿么? 当然,互相比差是一种撕X逻辑,没什么意思。

毕竟只要是人,只要多于一定数量,一定会按照某种规则予以分类,然后产生派系、产生对立,这不是哪种文化,这是人性。把一个简简单单的人性问题说成是一个民族或一个文明的特性,这就是耍流氓。

·最后说点 我觉得如果说甲午战争给中国知识界带来了什么影响,那我觉得最重要的影响是:极大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知识分子喜好胡乱归因、喜好以小见大的毛病。 为什么甲午战争会败?这当然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任何方面的原因都有,军备、制度、操练、战场实际情况、两国政治情况、国际局势都是原因。

但能说任何一方面的原因就决定了一切?当然不行;能说两三个原因决定了一切?也似乎不行,因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根本无法明确每种原因占结果的比例,也更无法确知某种原因对某种结果能有多大解释度。

那怎么办呢?没办法,史学家就把每个方面都来一点,每样都说一点,于是就全面了。 中国人对于甲午战争的各种论断,这120年可谓层出不穷。

先是军备、战术这些与事实最近的原因,然后是后勤补给这些战略方面的原因,然后就是国家制度的原因,截止到此还都算靠谱。但随着甲午战争时间越来越远,越来越多的人无法了解到实情,便开始从文化、思想方面入手:毕竟文化、思想这些东西最容易理解,也容易拿来装X,久而久之,这些反而成了平民史学界最为脍炙人口的说法,而对于甲午战争真正发生了什么,甚至没多少人知道。

甚至有一个自称研究过大东沟海战的哥们跟我说过:甲午战争里,中国没有战斗意志,连一次主动进攻都没有! 我的回答是:我就不给你科普五次海城战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