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文言文 自知之明:管理学的终极法宝

2019-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邹忌讽齐王纳谏>算是普及度最高的古文之一.邹忌是高大俊朗的美男子,他也因此沾沾自喜,而城北有位徐公,却是电影巨星级的大帅哥,于是邹忌有一日决定做一番民意调查,到底他和徐公相比谁更英俊.他分别找了几个人问,首先是他的妻子,妻子说,你比徐公帅多了.自知之明文言文 自知之明:管理学的终极法宝然后是他的小妾,小妾说,那必须是你最帅啊,徐公和你根本没法儿比.最后找了一位前来拜访的客人,客人说,我这辈子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会说谎,只会说大实话,一句话,您比徐公帅.后来徐公正好来找邹忌喝茶,他近距离观察,然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算是普及度最高的古文之一。邹忌是高大俊朗的美男子,他也因此沾沾自喜,而城北有位徐公,却是电影巨星级的大帅哥,于是邹忌有一日决定做一番民意调查,到底他和徐公相比谁更英俊。他分别找了几个人问,首先是他的妻子,妻子说,你比徐公帅多了。

自知之明文言文 自知之明:管理学的终极法宝

然后是他的小妾,小妾说,那必须是你最帅啊,徐公和你根本没法儿比。最后找了一位前来拜访的客人,客人说,我这辈子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会说谎,只会说大实话,一句话,您比徐公帅。

后来徐公正好来找邹忌喝茶,他近距离观察,然后对着镜子反复端详,觉得自己确实远不如徐公英俊,于是就思考为什么大家会那样回答他:妻子说我英俊是因为跟我关系亲密,更加偏爱我;小妾说我英俊是为了求得欢宠,也是因为惧怕我;客人说我英俊是因为他有求于我,总之他们的回答都是出于私心和利益关系。

自知之明文言文 自知之明:管理学的终极法宝

于是邹忌上朝对齐威王说,如今齐国是天下强国,您身边的人从后妃到随从没有不偏爱您的,朝廷群臣没有不惧怕您的,举国百姓没有不想向您求助的,由此可见,您受到的蒙蔽肯定是巨大得无边无际啊!齐王完全赞同,于是立即颁布一道旨令:无论群臣、官吏、百姓,凡是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能写东西规劝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众场合批评议论我,传到我耳中的,受下等奖赏。

自知之明文言文 自知之明:管理学的终极法宝

命令刚颁布,人们便纷纷前来,提出各种意见,王宫内外比菜市场都热闹;几个月后,只是断断续续有人来提意见;一年以后,就是有人想来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其它各国听闻此事,都心悦诚服,主动来齐国朝见。齐王此举,无需用兵,就使各国敬服向往,他的开明也引领着全国走向富国强民之道。

如此美好的乌托邦故事,很可能只是理想化的寓言,但如果我们假设这是真的,就要追问一个问题——这个故事究竟想说什么,是兼听则明,是从善如流,还是去伪存真?

这个故事的终极含义,如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当是“自知之明”。故事的核心人物,是齐王,而邹忌只是男二号。

邹忌所讲的道理复杂难懂吗?深奥吗?是他独创吗?显然都不是,他说的道理是人人心知肚明的。但是,能倾听的人太少,能听进去的更少,听进去还能立即采取行动的更少,采取行动后一直坚持没有反悔的更少,没有反悔地最终做完后依然能够兑现诺言、有奖无罚、不翻后账追罪责的,更是稀有。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这位齐王绝对是历史上最令人敬佩的君主。

当然邹忌也相当了不起,不是因为他巧妙譬喻的进谏本领,而同样是因为他的自知之明。文章最巧妙之处就是对邹忌的人设,把他设定为一位原本就英俊的人物,这令他的警省言行显得尤为难得。就像本来就不太会做饭的人不可能高估自己和贬低别人,但自视有点厨艺的人往往心理膨胀,不仅喜欢对别人的菜品挑三拣四,以显示自己高明,而且听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

有人会问,接受别人说自己不好很难吗?当然很难!简直是太难了,太不好受了!更何况对于一国之君来说,必然是一个极其难熬的过程,而且还要熬得相当持久。

所以,要想成就这篇故事,先是邹忌要有自知之明,清醒地知道自己没有徐公英俊,知道这是客观事实,无论周围的人再怎么吹捧奉承,他都不会在心里动摇这个事实;然后是齐王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拥有的是绝对权力,但缺少的是真正的人气,是百姓们对他与权力无关的信任与尊敬,然后在亲和力、领悟力、决断力的共同作用下,贯彻一个“忍”字,迅速开启行动,成就大业。

在工作生活中,意见和建议两个词语经常并提,然而,在重视人情面子而且圆滑谨细的中国社会中,一直以来的情况都是八成似贬实褒的建议、一成不痛不痒的意见、再来一成模棱两可的批评;真正直面过错、直言批驳的极少。因此,文中的齐王要的非常具体,就是当面批评乃至指责,不然就毫无价值。

当然,自知之明的一个重要支柱是胸襟气度。广纳民谏的事情,一些古代君王也都做过,但成功见效的极少,有许多半途而废,有许多恼羞成怒,也有许多出尔反尔翻脸无情,甚至有些以此为“阳谋”权术,欺世弄人,封塞民言,愈发走向暴力独裁。当然,其后遗症也是致命的,那就是民众道德底线的沦丧、亲密信任关系的消失、社会文明的倒退。

就像是以食物来招引动物,这是和动物建立信任与情感的有效方法,如果动物过来却不给它食物,动物只不过会失望地跑开,继续把你当成一种无需产生交往的生物而已;但如果你埋伏下圈套陷阱,动物就会彻底丧失信任,心中只有恐惧愤恨,永不再来。

人在做,他人在看。自知之明的程度和事业的发展、和人心人气,都是正比关系。汉高祖刘邦在登基大典时说的一段话流传甚广,他和大臣们谈论为何他得了天下而项羽失了天下,他说: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论治国安邦筹定财物,我不如萧何;论统领千军攻城克胜,我不如韩信,但是我能够信任他们、尽用其才,而项羽却不能容人,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准、用好。

简言之,刘邦有自知之明,所以知道自己在智慧与能力上的限度,进而懂得用人不疑、人尽其才,于是人人积极愉悦,他越是气度宽宏,越能不断获得人气与人心;项羽缺乏自知之明,所以凡事都想干涉、控制和凌驾,于是人人消极怨怼,他越是气度狭小,越会不断失去人气与人心。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自以为知、自以为是,一旦陷入盲目自负和盲目自满,便会彻底远离了真知、智慧和进步。在道家文化体系中,推崇“大智”反对“小知”,常把世俗所谓的聪明称作“智”或“小知”,而把真正的大智慧称作“明”。小知也就是小聪明,其特征是没有知识的深度、厚度以及驾驭化用能力,但却巧言令色,自以为是,急于表现自己和否定他人;而“大智”则一定是包容的、开放的、平和的,而非排斥的、凌驾的、封闭的。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管理学层面,了解洞察别人,终究只是将小聪明做到极致而已;而了解自己才是大智慧,进而才能知道如何用人用策、借势借力、取长补短、补强完善。

把自知之明说透,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一个人的智商与情商、知识与能力,在较长时期内一般都不会有大改变,优势与劣势也基本是均衡的,能够持续自我完善和突破的人是极其稀少的,因此要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自己有什么,自己缺什么,什么做得好、做得了,什么做不好、做不了。

第二,周围的环境、条件在变化和进步,周围的人在变化和进步,而能够持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人是极其稀少的,所以人们往往不自觉间已经陷入不断退步和落后的状态,因此要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差,差的地方比别人差多少,是不是还在变得更差。第三,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然后删除枝节、排除干扰、直奔主题。无论对人对事,企业或团体,职员或管理者,都是如此。

管理者的自知之明具有双重功能,既能激发上行下效、谦逊笃实的良好氛围,又能逐渐建构一个他人监督、自我警醒的生态环境。其实,一个人只要能有自知之明,他的智商情商和气度就终将会高出周围的人。让更多人拥有自知之明,往小了说,这是个人或群体持续取得更新和突破的保障;往大了说,它可以作为一个标杆,衡量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