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钢夫人 李兴钢: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建筑

2017-11-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安冬说两句:如果一个采访对象能给人带来一种特别踏实的感觉,我觉得这就要上升到人品的高度了.自从两年前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方案出台后,这位"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就开始受到人们关注.这不难理解,当初李兴钢飞到瑞士,与瑞士建筑大师和国外同事一起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设计出"鸟巢"方案时,他才年仅 34岁.这个机会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得到的.当然,那时候他也已经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最年轻的副总建筑师.李兴钢不情愿接受过多的媒体采访,一方面他为人低调,另一方

安冬说两句:如果一个采访对象能给人带来一种特别踏实的感觉,我觉得这就要上升到人品的高度了。

自从两年前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方案出台后,这位“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就开始受到人们关注。这不难理解,当初李兴钢飞到瑞士,与瑞士建筑大师和国外同事一起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设计出“鸟巢”方案时,他才年仅 34岁。这个机会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得到的。当然,那时候他也已经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最年轻的副总建筑师。

李兴钢不情愿接受过多的媒体采访,一方面他为人低调,另一方面因为他的工作太紧张,没有时间。听说央视《东方之子》做的他那一期节目还是他服从全国青联十届全委会的推荐和安排。

但是当我经朋友介绍找到他,而且他最终答应接受采访后,以后的进程出乎意料地让我觉得踏实。真的是这么一个感觉,他让我觉得,除了他的建筑,从为人上看,也是一个佼佼者。

我用邮件跟他交流和采访,他一定会按时回复,而且每次都发短信进行确认,同时也会把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告诉我。

所以我想,李兴钢的成就,不单单是那些看得见的建筑。

一个建筑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新报: 1987年高考你在全县是第一名的成绩,因为听从了一个朋友的建议,你决定报考天大建筑系,那时候建筑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概念?那时候有你喜欢的建筑师吗?我不懂得建筑,但我喜欢梁思成,只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

李兴钢:进入天津大学学习建筑之前,对建筑和建筑师的真正了解其实不多,我的高中班主任对我提到过梁思成。当时我的印象是中学建筑只是跟绘画、艺术有关的、有趣的事情,不像学数理化或者学文史地那么枯燥无味。记得我的第二志愿报的是服装设计,我当时大概模模糊糊喜欢这些事情。

我是唐山人,高三的时候我曾经获得过县里地震知识竞赛一等奖,其中有一道题是关于我们所居住的房屋结构在抗震上有什么特点,我还和父亲仔细分析过我们家的房子,我发现那房子的屋顶实际是木头柱子支撑着的,跟砖墙没什么关系,其实这就是我后来在大学建筑史课上学到的“墙倒屋不塌”,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点,是古老的框架结构,对抗震非常有利。

新报:对一个建筑师来说,除了他个人专业的东西,你认为还应该具备什么?

李兴钢:建筑学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专业”,我以为是一件可悲的事情,这当然是另外的话题。对一个好建筑师来说,也许最后他会发现,所谓的专业知识对他来说是最不重要的东西,一个建筑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博学通达、敏感灵慧的人,一个对身边事物和人性能够深切感知、体察的人,一个对文化、社会怀有批判精神和责任感的人,一个始终具备、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直觉的人,一个具有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的人,当然,还应该是一个健康、平和、享受生命快乐的人。

建筑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会设计什么样的建筑。

设计的活力来自生命的活力

新报:你当时被中国设计院推荐与瑞士两位著名设计大师合作,为什么你会被选择呢?或者说是一种机遇?你觉得自己与世界顶级设计师的差距在哪里?

李兴钢:之所以会选择我,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以往的成绩显示我有足够的工作经验、专业视野和跨越文化差异的能力吧。应该有机遇的成分,生命中本来就存在很多机缘,但机遇不但是为有准备的人,我想更是为有能力的人的。差距当然有,在很多方面:教育的、经验的、技术的、团队的、社会环境的、理念的甚至是性格的和直觉的,否则我现在不成大师了?

新报:目前你是中国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从事这一行十多年,你所追求的建筑和实际的建筑有什么不同?有过什么妥协或者什么坚持?

李兴钢:对不起,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中国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我想不一定,单位有大有小,行业多种多样。我应该是我的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的时候被简称为“中国院”)最年轻的副总建筑师,也大概是我们这个中国最重要的建筑设计院之一的“中国院”五十多年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副总建筑师,这已经够让我自豪的了。

十几年来我最大的感受,一个是我一直处在一种自学的状态中,边学习,边实践不断进步,这也是很多像我一样主要接受国内建筑教育的建筑师的典型的成长轨迹,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确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另一个感受是我前面所说的,建筑如其人,归根结底,什么样的人,就会设计什么样的建筑,要想把建筑做好,关键得把人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