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茗悠三观 畅销书作家夏茗悠:和读者一起成长

2019-04-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夏茗悠从小就擅长文字表达,无论是小时候的作文还是职场公文写起来都很得心应手.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有这样一件做起来很轻松的事,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做这类工作."有三位老师对夏茗悠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萌芽>的傅星老师,在她最初投稿时总会给她建议,这对她完成由写作文到写小说这个过程帮助很大.夏茗悠三观 畅销书作家夏茗悠:和读者一起成长另一位是她在北大读本科时的导师陈宇老师,教会她构架情节的许多根本技巧.还有一位是她在复旦读硕士时的导师陈思和老师,陈老师能够提供一种批评

夏茗悠从小就擅长文字表达,无论是小时候的作文还是职场公文写起来都很得心应手。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有这样一件做起来很轻松的事,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做这类工作。”有三位老师对夏茗悠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萌芽》的傅星老师,在她最初投稿时总会给她建议,这对她完成由写作文到写小说这个过程帮助很大。

夏茗悠三观 畅销书作家夏茗悠:和读者一起成长

另一位是她在北大读本科时的导师陈宇老师,教会她构架情节的许多根本技巧。还有一位是她在复旦读硕士时的导师陈思和老师,陈老师能够提供一种批评家的观点,和作家思路不同,夏茗悠觉得批评观点对作者其实更有助益,会理性地指导她写出更加令人深思的作品。

夏茗悠三观 畅销书作家夏茗悠:和读者一起成长

在以前的采访中,被问及“作为作家的新生力,如何让自己独具特色”,夏茗悠说道,要有工匠精神,不管当下流行什么,坚定、踏实、专注、精益求精地创作好自己的作品。

年少成名,面对众人的目光和期待,夏茗悠毫无压力,她自称是“搞技术的”,和工程师、程序员、金融分析师性质很像,只是在做一份熟能生巧的工作。书一本本写下去,经过一定的工作时间,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可能会有更加开阔的视野。遵从本心,让她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曾浮躁,专心沉淀自己,因此每一次的新作品都能给大家带来惊喜,这也是她长久以来未曾消失在公众视野的原因吧。

不变的定位:青春成长作家

夏茗悠最初对自己的定位是青春成长作家,因为她很喜欢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青少年相比儿童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相比成人又有着非常珍贵的求知欲、自我意识、理想主义和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青少年基本上是我们每个人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既有校园中的纯真,又时常能遇见成人世界灰色的倒影,很复杂,可以写的东西很多,愿意看的读者也多,能够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也就更大。

“我是一个从事大众传播工作的作者,这就是我的理想”,夏茗悠对自己总结道。

多变的风格:不断成长的世界观

夏茗悠在作品中塑造过很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再见,冥王星》中的单影是个缺乏存在感的内向女生,却不忘用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去影响周围的人;《尘埃眠于光年》中的秋和智勇双全、深谙人心,无论遭遇生活挫折还是连环凶案总能逢凶化吉;《三年K班》中少女心澎湃的京芷卉与爽朗大度的柳溪川同样耀眼;《陪你到世界终结》中的麦芒古灵精怪特立独行,不断将温暖的能量带给亲人朋友;《少女病》中倔强要强的时唯,在屡遭世俗社会打击之后,更加坚守善良的初心。

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是在十六七岁的年纪,夏茗悠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观也在完善,如今她关注的题材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开阔。在2015年初的小说《假面》中,她成功塑造了五个24、5岁的女生形象,其中有文艺青年夏秋、拜金女赫连、灰姑娘李禾多、富二代陈萱和曾经的校花王旗,展现了青年女性初入社会时遭遇的困境和与之相应的心态变化,她们时而竞争时而抱团,生活时而现实时而荒诞。

当我们以为夏茗悠转型都市得心应手,将要从此改变写作类型时,她又抛出纯真美好的校园喜剧《无法直视》温暖了我们整个冬日。

不仅作家在成长,书迷也会成长。书迷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这些经验后,可能会更加认同这个作者对世界的认识,也有可能会产生分歧转而去认同其他作者。而一路走来,老书迷还在期待夏茗悠的新作品,更多的新书迷也加入到这个行列,这也得益于夏茗悠灵活多变的写作风格,总能让读者在她的新作品中体味到与众不同的感受,感受到她不断进步的过程。

可以说夏茗悠的风格一直在变,每本书不与前作重复。她是个比较喜欢新鲜感的人,生活中也是这样,搞笑日和流行时她的微博风格俨然是日和调调,表情包流行时她就成天刷表情包。自从微博(@夏茗悠)、微信订阅号(znxmyzn)逐渐成为公众人物与粉丝交互的活跃平台,我们也能够看到更加有真实感的夏茗悠,她不再仅仅是印象中妙笔生花的偶像作家,她也有很可爱风趣、插科打诨的一面,也会吐槽和分享身边的趣事,也会犯迷糊,也会仔细浏览书迷的留言。

从小说到剧本:正是自己擅长的领域

从前年开始,夏茗悠有9部作品的影视版权被卖出,大多数都是由她本人在改编成影视剧本。她本科专业的方向是影视编导,编剧专业课的分数也是最高的,在编剧方面是非常扎实的学院派。“我的剧本写得比小说好很多,所以我自己改编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小说我有一些遗憾,想在剧作中把它完善”,这她最初坚持自己对作品进行改编的目的。

很多书迷生怕夏茗悠的剧本创作会影响小说新作的创作,大可放心。夏茗悠的作品公认是以画面感为所长,这可能跟她学编剧出身有关。而夏茗悠在改编自己作品时也有体会——太方便省力了,以前本来就一直是按剧本结构来构架小说,大量场景、动作和神态描写基本都可以照搬小说原文。

在被改编的作品中,既有《三年K班》这类青春校园题材的,也有《假面》这类都市题材的。夏茗悠对自己写的每本小说都很好奇拍成影视作品会是什么样,都希望进行影视化。

近几年由小说改编制作的电影、电视剧枚不胜举,而校园青春类的影片更是拔得头筹,《三年K班》独具吸引力首先在于良好的小说基础,它是一个现实的高考题材的作品,对迎考时正面负面的事情都有一定思考,中国孩子的青春大多与高考有关联。夏茗悠写这本书时还不到十八岁,一方面刚刚经历过高考,有非常深刻的体验,另一方面对问题的思考不太成熟,因而现在需要在剧本中完善的主要集中在这方面。

身为原作者,夏茗悠表示对实际的拍摄过程不会有过多的干涉,选角她只能提出建议。她自嘲对演员的了解仅限颜值,并不了解演技,对自己的建议也不怎么有把握,片方在这方面肯定更加专业,还是以他们的意见为主。关于剧情的走向,她直言这并非作家能够左右,因为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不一样,它是集体创作的产物,制片、导演、演员和剪辑在创作时都会以自己的思考方式、按自己的理解去创作,夏茗悠尊重他们每个人的创作,认为不见得非得按她的方式创作才完美。

(记者:吴晓梅、Ci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