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作家张晓晗 张晓晗:90后作家真不算最自恋

2017-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晓晗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长篇小说<女王乔安>被改编成电视剧,担任该剧导演的是擅长都市题材,因<蜗居>.<双面胶>.<失恋33天>等热映作品为观众熟知的"

张晓晗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长篇小说《女王乔安》被改编成电视剧,担任该剧导演的是擅长都市题材,因《蜗居》、《双面胶》、《失恋33天》等热映作品为观众熟知的“金牌导演”滕华涛。

你是90后作家,文学研究者认为,这一代年轻人的文学观、人生观,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等各方面都与以前的作家迥异,你认可这种评价吗?

答怎么说呢,其实我看的书不多,但大家应该知道每个时代,或多或少都存在“迥异”的人和创作风格。当一个时期过去,或许非主流可以成为主流,又或许主流的还是主流。我特别害怕每每那种作家聚会、文艺趴,老有人倚老卖老跑来考我一些冷僻的书或电影,问我你写作是不是师承某某人啊。

当年弄个喇叭裤就特另类,现在你想方设法另类,少了媒体宣传你也另类不起来。不是这一代年轻人三观变了,而是世界变了。地铁里人们低头玩手机,看书的没几个,看冷笑话的一大群,电影评分越低越要买票去吐糟,连我爸对我有意见都不直接说而是在朋友圈抱怨。

可以说作家是人群中对变化最敏锐的群体,我认同这种迥异,但不太习惯于刻意从这种迥异中非要说出什么。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老化:究竟是人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人?

在复杂的世界里,90后作家已经比70后、80后作家更早地认识到物质条件的重要性,富豪作家排行榜你会关注吗?你如何看待写作与收入的关系?

答说正经的,赚钱没有错,写点东西更不容易。我也很欣赏身边几个写东西不为挣钱的朋友,骨子里特别陶渊明,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一股子你爱看不看的气质,特有风格有内容。聊起事业大家平起平坐,聊起创作他们特看不起我,说我没文化就是个专业的写作者。我自认为不是一个成功的畅销书作家,毕竟我学影视出身,写东西都带着戏剧化的框架。这点上,我远不如一些职业作家,深谙小说和文学的理论。

所以聊起写作与收入的关系,我的观点是文章写来写去总有个目的,钞票赚来赚去也总有个缘起。我觉得凡事最重要的是尊重专业,你要是为投资人为出版社写作,那你要对他们负责,把市场照顾好,各种宣传配合上去。你要是为读者写,你就得把故事写明白点别在那卖弄内涵。

你奔着获奖去,那就写点主流社会话题。你要是为理想为改变世界,也很好啊,那千万别跟钱下跪。这就是专业,而每一个对专业负责,并且尊重专业的人,都值得获得应得报酬,当然不仅仅指钱。

90后的年轻作家更热衷于表现自己和表达自我,你如何评价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写作风格?

答我觉得以自我为中心的写作绝对不仅仅出现在90后身上,在电影里,有一派“作者电影”又叫“小说电影”。你看,往往小说就已经在所有观者的潜意识里和作者本身挂钩。

能写小说的,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通过已有的人生经验或者生活素材再加以创造,我不太相信没有真实情感依托的创作。哪怕想象力超凡的科幻剧,最能打动人的总是戏假情真的弦外之音。

说实在的,看了那么多小说,大一的时候还学了一门《中国近代文学史》的课,我觉得每个时代的作家都自恋,都是放大自己的感情去找共鸣,郁达夫,张爱玲,钱钟书,老舍,曹禺,鲁迅,各具风格,张爱玲喜欢爱情,就在战火之中写爱情,鲁迅关心时政,就善于讽刺,可哪个写作的原动力不是为了宣泄自我情感的?

90后真不算最自恋的了,能打动读者自然是好的,打动不了爽了自己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