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的我在江湖 如何评价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

2019-10-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于马伯庸而言,这是他写作生涯中一本划时代的书;于中国历史出版界而言,这也是一本具有纪念意义的书.在我印象中,这是第一次有流量大V以如此考究的姿态去写一本科普著作,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这本书的质量是有很高要求的,并不是为了出名或者卖书去写的这本明朝科普书籍.按他自己的说法马伯庸的我在江湖 如何评价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已经过去的2018年,对我的出版计划来说,是空缺的一年.整整一年,再版了几部旧作,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书.这种出版缺失是由于这部书的筹备,而写作历史科普书籍,特别是用认真.

于马伯庸而言,这是他写作生涯中一本划时代的书;

于中国历史出版界而言,这也是一本具有纪念意义的书。

在我印象中,这是第一次有流量大V以如此考究的姿态去写一本科普著作,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这本书的质量是有很高要求的,并不是为了出名或者卖书去写的这本明朝科普书籍。按他自己的说法

马伯庸的我在江湖 如何评价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

已经过去的2018年,对我的出版计划来说,是空缺的一年。整整一年,再版了几部旧作,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书。

这种出版缺失是由于这部书的筹备,而写作历史科普书籍,特别是用认真、考究的态度去写的话,其实对于马伯庸这种已经功成名就的人而言,是十分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即使有马伯庸的名号加持和自己对自己的隆重推荐,这部书的影响力肯定也不如《古董局中局》这种小说,赚的钱也少得多。

马伯庸的我在江湖 如何评价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

从经济角度来看,我这么干实在是不合算。这些文章别看字数不多,每一篇背后都得花大量时间去查证、去研读,有这些时间,几部小说都出来了。即使现在出版,这本非虚构类的题材,销量也绝不会比小说高——何况还没法卖IP改编。

马伯庸的我在江湖 如何评价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

写作历史书籍,需要掌握的资料太多了,特别是明朝这种从中央到地方都复杂万分的朝代,一个不小心,就闹出大笑话,按照马伯庸的说法:

在研读这些资料时,我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几乎每一处细节记录,都会产生很多衍生的背景问题。 比如说,明代采用两京制,南京同样设有六部,但徒有虚名而无实权。在丝绢案初稿里,有一位户部尚书,我下意识地认为是去北京户部。

后来在他人提醒后才知道,南京户部要负责江南税收,颇有实权。再后来,经过专业学者的提醒,我再去查证,才发现他担任的正是北京户部尚书之职。 再比如说,在《婺源龙脉保卫战》里,我算错了一位县令的年龄,以为他是个少年才俊,后来经网友提醒才发现自己犯了计算错误。 要搞清这些问题,确保细节无误,你别无选择,只能去阅读大量的资料和论文。

因此,我认为这是马伯庸的一次自我超越。

这部书的名字应该主要来源于《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这一章和其它章节很违和,其余五章都采用的类似新文化史的写法,从以往历史上被忽略的潜在事件入手,剖析大明朝的毛细血管,这五章是全书的灵魂所在,也是写得十分精彩的五章。

马伯庸的文笔十分之好,他能将纷繁复杂的事件,例如杨干院律政风云这一章就尤其复杂,写得妙趣横生。在此同时,还向读者普及了极多的历史学知识,值得钦佩。所以,马伯庸说自己这本书“我郑重其事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不是小说的历史非虚构纪实,比之前我写的任何一本书都有底气地推荐。它值得一读。”,这个推荐语,我认为不是夸大其词,很恰当。

而《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在我看来比其他章节逊色一些,这种大框架的写作模式并不马伯庸的特长,而且关于明代黄册也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很优秀的书籍,马伯庸所做的主要是将栾成显的《明代黄册研究》通俗化,这种努力,我认为没有剩余五章那么有意义。

这一章节,就我的知识水平而言,主要参考的应该是栾成显的《明代黄册研究》,关于“黄册”来源的说法很明显就来源于此书,而不是梁方仲的《明代黄册考》,作者在这一章节中也谈到过这本书。

其余的参考有《后湖志》,可能还有梁方仲的《明代粮长制度》,因为这一章节谈到粮长制度时引用的“广买田产真可爱,粮长解头专等待,转眼过来三四年,挑在担头无人买”这首诗,梁方仲貌似也引用过。

但是比较遗憾的一点是,作者对于《明代黄册研究》这一本书阅读的并不是特别细致,导致了一些很不应该的错误,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就是关于“甲首户”的问题,作者依旧采用的是一里十甲,每甲有甲首户的这种传统的、有问题的说法,也是梁方仲《明代黄册考》中的说法,但是按照栾成显的确切考证,一里之中,除了里长户,剩余的一百户都是甲首户,因为都有应付之役。

这种说法在日本学界是一种比较常识性的认识,但没有具体考证。而在栾成显的《明代黄册研究》第九章第三节中则有很清楚的考证。

总体而言,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有自我追求的马伯庸。目前马亲王最火的应该是《古董局中局》这部书,但是这部书,就我的阅读体验而言,是所有书里面最差的那一部。笔法比较幼稚,人物刻画也很浅薄,第二部借用吴晗关于《金瓶梅》的相关考证过于刻意,情节推动很多时候也是莫名其妙。

我曾经在想,如果马亲王沉沦于《古董局中局》的偶然成功,那么真的是伤仲永了。但是《显微镜下的大明》,很让我惊艳,在得大名、拥厚利之后,还能静下来写这么一本好书,很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