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存在的问题】“断头式”调研是政绩观出了问题

2019-07-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调研就是要把党的部署与各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倾听社情民意.破解问题矛盾.半月谈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地方调查研究走了样:有的调查研究"嫌贫爱富.舍远求近",有的调查研究虚头巴脑拿不出实招硬招.为迎接上级调研,基层一把手成了"陪调"必需品,"迎调"成了基层新负担.(8月27日,半月谈网)[政绩观存在的问题]"断头式"调研是政绩观出了问题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听真话.摸实情,看似老调重谈,却具有历久弥新的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调研就是要把党的部署与各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倾听社情民意、破解问题矛盾。半月谈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地方调查研究走了样:有的调查研究“嫌贫爱富、舍远求近”,有的调查研究虚头巴脑拿不出实招硬招。为迎接上级调研,基层一把手成了“陪调”必需品,“迎调”成了基层新负担。(8月27日,半月谈网)

【政绩观存在的问题】“断头式”调研是政绩观出了问题

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听真话、摸实情,看似老调重谈,却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现实生活中,一些调查研究变形走样,“沙滩流水不到头”、习惯于被安排、走经典路线等等,诸如此类的“断头式”调研,根子还是在于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没有发挥调查研究应有的效用。

俗话说,“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海中者得蛟龙”。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基础工序,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如若这个前置环节没有“踩实”,思想上出现了跑冒漏滴,则行为上很难避免逾规越矩。调研安排的“冷热不均”,绝非偶然现象,到先进县区、发达乡镇的调研安排络绎不绝,而落后县区、欠发达乡镇门庭冷落。

有媒体统计,以中部某省的6个县区为样本,平均调研次数竟然相差了51次,强烈的反差折射的不仅是个人偏好,更呼吁要回归调查研究的本质。

调查研究必须立足解决实际问题,走马观花式的调研“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不产生任何效益,只能是徒增基层负担,“陪调”成为了一个颇为尴尬的词汇,“对口”“攀比陪同”“迎调”……这些本来和调查研究八竿子打不着的礼数,干扰了调研。“有些上级部门调研后,甚至调研报告都要求基层单位提供。”层层甩锅、假手于人,臭了“调研”的名声,须知,上级部门在评价基层的同时,基层也在评价上级部门。

杜绝“断头式”调研,是一个实践问题,但首先是个思想问题,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心中有民,心中有责,扑下身子抓落实,还原调查研究的本色;必须树牢问题意识,始终坚持听真话、摸实情,多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多到情况复杂、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不避实就虚、回避矛盾;必须改进作风,落实为基层减负,克服调研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少一些繁文缛节、官样文章,真正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拉家常、述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