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司马承祯还天台】司马承祯《坐 忘 论》原文语译

2019-04-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题解]泰定,安详而宁静.泰,安宁.作者解释说,所谓的泰定,就是清除了一切俗念,身如枯木,心如死灰,勿须有意去追求静心,而心无时无刻不处于静寂的状态.作者认为,做到了泰定,也就等于做好了得道的准备.[送司马承祯还天台]司马承祯<坐 忘 论>原文语译       夫定者,尽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庄子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宇则心也,天光则慧也.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

【题解】泰定,安详而宁静。泰,安宁。作者解释说,所谓的泰定,就是清除了一切俗念,身如枯木,心如死灰,勿须有意去追求静心,而心无时无刻不处于静寂的状态。作者认为,做到了泰定,也就等于做好了得道的准备。

【送司马承祯还天台】司马承祯《坐 忘 论》原文语译

       夫定者,尽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庄子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宇则心也,天光则慧也。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适今有,故曰天光。但以贪爱浊乱,遂至昏迷,澡雪柔挺,复归纯静本真,神识稍稍自明,非谓今时别生他慧。慧既生已,宝而怀之,勿谓多知以伤于定。非生慧之难,慧而不用为难。自古忘形者众,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者也,天下希及之,是故为难。

【送司马承祯还天台】司马承祯《坐 忘 论》原文语译

       贵能不骄,富能不奢,为无俗过,故得长守富贵。定而不动,慧而不用,德而不恃,为无道过,故得深证常道。故《庄子》云:“知道易,勿言难。

知而不言,所以之天;知而言之,所以之人。古之人,天而不人。”慧能知道,非得道也。人知得慧之利,未知得道之益。因慧以明至理,纵辩以感物情,兴心徇事,触类而长,自云处动而心常寂,焉知寂者寂以待物乎?此行此言,俱非泰定。

智虽出众,弥不近道,本期逐鹿,获兔而归。所得盖微,良由局小。故《庄子》云:“古之修道者,以恬养智。智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智养恬。智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恬智则定慧也,和理则道德也。

有智不用,以安其恬,养而久之,自成道德。然论此定,因为而得成,或因观利而见害,惧祸而息心;或因损舍涤除,积习心熟,同归于定,咸若自然。疾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无惧,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若溃痈。故知用志不分,乃凝神也。

心之虚妙,不可思也。夫心之为物,即体非有,随用非无;不驰而速,不召而至,怒则玄石饮羽,怨则朱夏殒霜,纵恶则九幽匪遥,积善则三清何远,忽来忽往,动寂不能名;时可时否,蓍龟莫能测。其为调御,岂鹿马比其难乎?

       太上老君运常善以救人,升灵台而演妙;略二乘之因果,广万有之自然;渐之以日损有为,顿之以证归不学;喻则张弓凿户,法则挫锐解纷;修之有途,习以成性;黜聪隳体,嗒焉坐忘;不动于寂,几微入照;履殊方者了义无日,由斯道者观妙可期,力少功多,要矣妙矣!

【语译】

   所谓的“泰定”,就是清除一切俗念的最高境界,是获得大道的初步基础,是修习静心的成功标志,是保持安心之事的完成。做到泰定的人形体犹如干枯的木头,心思如同燃尽的灰烬,不被外界名利所动,也没有任何追求,寂静淡泊到了极点,勿须有意去追求静心,而心无时无刻不处于静寂的状态,因此我们就把这种状态叫作“泰定”。

庄子说:“心境安详虚静的人,就能发出自然的光芒。”庄子说的“心境”就是我们说的内心,庄子说的:“自然的光芒”就是我们说的智慧。

心是接受大道的器具,当内心虚静到了极点的时候,大道就会入居心中而智慧就会产生。智慧本来就隐藏于人的天性之中,并非到了现在才有,所以把它叫作“自然的光芒”。

只因为人们贪恋龌龊混乱的世俗生活,才导致思想昏愦迷乱。通过不断地清除俗念和反复修炼,将会慢慢恢复纯洁虚静的本来天性,而神奇的智慧也就慢慢地自然显露出来,并非是今天又另外生出一种其他智慧。智慧产生以后,要珍惜它护养它,不要过多去追求世俗知识以损害了安定的心境。

产生智慧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它。自古以来能忘却形体的人很多,而能够忘却名声的人却很少。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它,这才是能够忘却名声的人,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因此说这是一件难事。

   地位高贵而能够做到不傲慢,财富众多而能够做到不奢侈,这可以说是没有犯世俗生活方面的错误,因而能够永保富贵。心境安定而不为名利所动,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有了高尚的品德而不去炫耀它依仗它,这可以说是没有犯修道方面的错误,因此能够深刻地领悟永恒的大道。

所以庄子说:“懂得大道容易,不去谈论大道就很困难。懂得大道而不谈论大道,这是归依自然的途径;懂得大道而去谈论大道,这是走向世人的途径。

古代的圣人,归依自然而不走向世人。”智慧能使人懂得大道,但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得道。人们只知道获得智慧的好处,还不知道获得大道的益处。依靠智慧以明白最高真理,然后竭尽全力与人辩论,以说服人心,这样就会使心中产生许多想法而追求建功立业,接触到各类事情后就会使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他们自称自己是处于忙碌之中而心境永远平静,又哪里知道心境真正平静的人是以清静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万事万物呢?他们的这些行为和言论,都不属于真正的安详虚静。

他们的智慧虽然超过众人,但他们距离大道更加遥远,他们本来是想猎取一头鹿,结果只捉到一支小兔而归。他们的收获之所以很少,确实是因为他们的胸怀太狭小。因此庄子说:“古代那些修道的人,用恬淡的心境来培养自己的智慧。

智慧产生以后不要用它去了解世俗以求有所作为,这叫作用智慧去培养恬淡的心境。智慧和恬淡的心境相互养护,而中和之理就自然而然从天性中显露出来。”庄子讲的恬淡心境和智慧就是我们讲的心静安定和智慧,庄子讲的中和之理就是我们讲的道和德。

有智慧而不使用,以便保持心境的恬淡,养护得久了,自然就能修成大道。然而仔细想想这一安定的心境,是因为有所行动才得以形成,有的人是通过观察名利而看到了隐藏在名利背后的害处,因为害怕灾祸而消除自己追名逐利之心;有的人是通过放弃俗务清除杂念,不断修习积累才使心情安静下来。

这些人最终都归于安定平静,而且都显得那样自然。不及掩耳的迅雷劈开大山也不会使他们感到吃惊,明晃晃的刀剑交错于面前也不会使他们感到恐惧,他们视名利如过眼云烟,知道死亡是一件如同毒疮溃破流脓的痛快事。

因此他们懂得只要思虑不分散,就能达到精神高度凝聚的状态。精神的玄虚微妙之处,实在是不可思议。

心作为一种事物,想触摸它而它又不存在,然而它随时都在发挥着作用,因而又不能说它不存在,它不用奔驰而又快速无比,不用召唤而忽然自至,它一旦发怒就会使箭连同其尾部的羽毛都一起射入黑色的石头,它一旦怨恨就会使炎热的夏天降下寒霜,它纵情作恶就会使人走向地狱,它不断行善就会使人升入天堂,他快速地来来往往,或动或静都无法加以形容,它对事物有时认可有时否定,即使用占卜的方法也无法预测它的想法。

要想对它进行调教驯服,要比调教驯服野鹿悍马更为困难。

   太上老君运用永恒的善良去拯救世人,他登上说法台演说微妙的大道;他没有论说佛教的因果报应,而是广泛地阐述了万物应归依自然的道理;他要求人们一天天地逐渐减少追名逐利的行为,然后引导人们一下子就进入得道成仙、勿须再修习的最高境界;也使用安装弓弦、开凿门窗等比喻以说明道理,坚持挫去人们的锋芒、调解人们的纷争这一处世原则;他为人们指出了修道的途径,要求人们通过修习以上原则融入自己的本性之中;他主张排除视听忘却自身存在,以达到遗忘一切的最高境界;他告诉人们只要心态能处于虚寂的状态一动不动,就能够认识微妙的大道;他还告诫人们如果修习其他学业就永远无法了解大道的含义,只有通过修炼静心的途径才能掌握微妙的真理,这样做用力少效果好,实在是一种重要而奇妙的方法啊!

得道第七

【题解】得道,获得大道。获得大道,也就意味着长生成仙,因此得道是修习坐忘的最高阶段,也是道家追求的最终目的。

     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通生无匮,谓之道。至圣得之于古,妙法传之于今。循名究理,全然有实。上士纯信,克己勤行,虚心谷神,唯道来集。

      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随道通,与神合一,谓之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道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形,所以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

身为滓质,犹至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生神经》云:“身神并一,则为真身。”又《西升经》云:“形神合同,故能长久。”然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

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何耶?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初得少慧,悦而多辩,神气漏泄,无灵润身,遂致早终。道故难备,经云“尸解”,此之谓也。是故大人含光藏辉,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

经云:“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又云:“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怀道,形骸以之永固。资薰日久,变质同神,炼神入微,与道冥一。

散一身为万法,混万法为一身。智照无边,形超靡极。总色空而为用,含造化以成功。真应无方,其惟道德。《西升经》云:“与天同心而无知,与道同身而无体,然后天道盛矣。”谓证得其极者也。又云:“神不出身,与道同久。”

     且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耳与道同,则无声而不闻;眼与道同,则无色而不见。六根洞达,良由于此。近代常流,识不及远,唯闻舍形之道,未达即身之妙,无惭己短,有效人非,其犹夏虫不信冰霜,醯鸡断无天地,其愚不可及,何可诲焉?

【语译】

       大道,是一种神异之物,它神奇而有特点,玄虚而无形象,无论是跟在后面还是站在前边都无法把它看清,既看不到它的身影,也听不到它的声响,更不知道它为什么会是如今这个样子,它产生天地万物而从不会匮乏,人们把它叫做“道”。

至圣之人远在古代的时侯就已经掌握了它,它的奇妙法则一直流传到今天。按照它的名字去研究它的内涵,知道它是完全真实的存在物。智慧最高的人完全信仰大道,他们约束自我,辛勤地遵循大道行事;他们保持心境的虚静,希望能够早日获得大道。

       道具有巨大的力量,能够逐渐改变人的形体和精神。形体能够与大道相随相通,能够与精神紧密结合而不分离,这样的人可以叫作“神人”。他们的精神虚静和畅,形体不会衰老死亡,因为他们的形体与大道融而为一,所以不再有生有死。

他们想隐身不见时,就让形体变得如同精神那样无形无象;想显身时,还可以让精神变化出另外的形体,因此他们能够进入水火而不受伤害,站在日月下面而没有身影,显身隐身任己所为,来来往往畅通无阻。

肉体是一种污浊的物质形体,尚且能够修到玄虚为妙的境界,更何况越修越高妙的精神呢!《生神经》说:“能够使形体和精神融而为一,就是修道成功之身。

”另外《西升经》还说:“形体与精神密切结合而不分离,因此就能长生。”然而在修炼玄虚的大道时,修道者所获得的道力有浅有深,道力深厚的人能够使自己的形体一起长生,而道力浅的人就只能是自己的精神不死。

能够使形体一起长生的人,就是神人;只能使精神不死的人,只是获得智慧和觉悟,而形体还难免一死。为什么呢?具有智慧是心的一种作用,如果用心过多,就会使心感到疲劳,刚获得一点智慧,就兴奋异常四处论说,结果是精神和精气泄漏,没有灵气去养护肉体,于是就导致了过早去世。

能够使精神和肉体一起长生的道力确实很难修成,道经上说的“尸解”,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因此那些思想境界高的人深藏才智而不使用,目的就是要修成能够是精神和肉体一起生长的道力。

他们凝聚精神,珍惜精力,修习大道是心境虚静,最终让自己的精神与大道融为一体,这就叫作得道。道经上说:“愿意同大道在一起的人,大道也愿意同他在一起。”道经上还说:“自古以来人们为什么看重大道呢?不就是因为大道能够使人有求必得、有罪而免吗?”山有宝玉,山上的草木就会因此而不凋落;人有大道,形体就会因此而永远健康。

用大道修炼熏陶的日子久了,就会把物质性的肉体修炼得如同玄虚的精神一样,把肉体修炼到如此微妙境界,就可以与大道融为一体了。

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分散开去形成千万种事物,也可以把千万种事物混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身体。他们们的智慧可以明了无限的事物,他们的形体活动自由而不受任何限制。

他们能够综合一切有形事物和无形事物而为自己所用,胸怀造化之力而使事事成功。修道成仙后就具备了应对万物的能力,这就是道和德的作用。《西升经》说:“思想能够与大自然一致就不再会有个人成见,身体能够与大道融为一体就不再有个人形体,然后就具备盛美的大道。”这段话说的是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西升经》还说:“精神不离开形体,就能与大道一同永世长存。”

       身体与大道保持一致,就能长生不死;思想与大道保持一致,就能通晓一切事物;耳朵与大道保持一致,就能听到一切声响;眼睛与大道保持一致,就能看到一切色彩。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明彻通达,原因确实就是在于能够与大道保持一致。近来的一般民众,见识短浅,只知道应该舍弃肉体的道理,而不懂得自身成仙的微妙,他们不知为自己的短处而惭愧,反而还去效法别人的错误,就好像夏虫不信有冰霜,醯鸡断言没有天地一样,真是愚昧至极,又如何能够教诲他们呢?

注:【醯鸡】小虫名,又叫蠛蠓。一种生活于醋坛酒缸里的小飞虫。醋坛酒缸经常被盖着,因此醯鸡不知道天地的存在。

枢翼

【题解】枢翼,重要的辅助部分。枢,重要部分。翼,辅助。本篇内容不属于修习坐忘的七个阶段,而是对整个修习过程的总结,类似现代论文的结语部分。因本篇不属于修习坐忘法的主干文字,因此称“翼”;但作者认为本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一“枢”字。通过本篇,基本上可以把握整个《坐忘论》的主旨。

       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无以干心,然后端坐,内观正觉,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制,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冥虚心不冥有心,不依一物而心常住。此法玄妙,利益甚深,自非夙有道缘,信心无二者,莫能信重。

        虽知诵读其文,仍须辩识真伪。所以者何?声色昏心,邪佞惑耳,人我成性,自是病深,心与道隔,理难晓悟。若有心归至道,深生信慕,先受三戒,依戒修行,在终如始,乃得真道。

其三戒者,一曰简缘,二曰无欲,三曰静心。勤行此三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由此言之,简要之法,实可信哉!

实可贵哉!然则凡心躁竞,其来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难。或息之而不得,暂得而还失,去留交战,百体流汗,久久柔挺,方乃调熟。莫以暂收不得,遂废平生之业。少得静已,则行立坐卧之时,涉事喧阗之处,皆须作意安之。

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若束心太急,急则成病,气发狂痴,是其候也。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中,常自调适。制而无着,放而不逸,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真定也。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动故来就喧,以无事为真定,以有事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遇物而见形。

善巧方便,唯能入定发慧,迟速则不由人。勿于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则伤,伤定则无慧。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慧而不用,实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若定中念想则有多感,众邪百魅,随心应现,真人老君,神异诡怪,是其祥也。唯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业永消,新业不造,无所缠碍,迥脱尘网,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夫得道之人,心有五时,身有七候。心有五时者,一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触还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心至此地,始得安乐,罪垢灭尽,无复烦恼。

       身有七候者,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夙疾普消,身心轻爽;三填补夭伤,还元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其于鉴力,随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圆备。

      虽久学定心,身无五时、七候者,促龄秽质,色谢归空,自云慧觉,复称成道,求诸通理,实所未然,可谓谬矣!

【语译】

       想要修道成仙,必须首先去除邪恶的行为,断绝一切与修道无关的事情,不要让这些事情干扰自己平静的心境,然后端坐在那里,在心中观察思考大彻大悟的崇高境界,一旦发觉有一丝俗念产生,马上就要清除,随时产生随时抑制,一定要让心处于安静状态。

其次,即使心中产生的确实并非对名利的贪恋之情,但那些游荡不定的念头和各种胡思乱想,也应该全部清除。不分日夜辛勤修行,片刻也不停歇。

只消除为名利所动的世俗之心,而不消除思考大道的修行之心;只考虑如何保持心境的虚静,而不去考虑有关世俗名利问题,做到不依赖任何事物就能使心永远平静。这一方法十分玄妙,能使人获益匪浅,除了平夙就有修道的缘分、信仰坚定毫不怀疑的人之外,别的人则不可能相信、重视这一方法。

       虽然知道要去背诵阅读道教经文,但仍然需要注意辨别真伪。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犬马声色搞乱了人的思想,邪妄之事迷惑了人的耳朵,人们对于犬马声色、邪妄之事都习以为常,各种毛病自然是非常严重,这就使人们的思想远离大道,因此很难懂得大道。

如果有心归依至高无上的大道,愿意树立坚定的信仰,就应该首先接受三条戒律,依照戒律修行,如果能够做到始终如一,就能获得大道。

这三条戒律是:第一,逐渐减少与世俗社会的联系;第二,不能要有世俗欲望;第三,保持虚静的心境。能够严格遵守这三条戒律而不懈怠的人,即使无心求道,那么大道也将自然降临。道经上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心境虚静、清静无为,即使他不想去获取大道,大道也会自己归依与他。

”由此可见,这一简要的修道方法,确实值得信赖!确实值得重视!然而是俗人的心浮躁不安,争名夺利,这种现象由来已久,要想遵守戒律,平静心境,这是做起来很难。

有时想使心境平静下来却又无法做到,有时暂时平静下来但又很快失去了这种平静,平静的心境时去时留,矛盾十分激烈,甚至令人遍体汗流,只有通过长期的艰苦修炼,才能使心安定下来。千万不能因为一时静不下心来,就放弃了一生的修道大事。

等到稍稍安静下来之后,那么无论是在行立坐卧的时候,还是在喧闹的场所做事,都必须有意地养护这种安静的心境。无论是有事的时候还是无事的时候,内心都要保持虚静;无论是在安静的场所还是在喧闹的场所,精神都要做到专一。

如果把心约束得太紧,就会引发疾病,精气泄漏而癫狂痴呆,就是这些疾病的症状。心如果完全凝固一动不动,此时还须对它放松一些,做到宽严适度,这就须要经常自我调整。

有所制约但不固执,宽松但不放纵,身处喧闹之处而无厌恶之感,处理事务之时而无烦恼之情,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定心。但也不能因为处理事务时没有烦恼之情就有意地去多做事,也不能因为身处喧闹之处而不动心就有意地去接近喧闹之处,应该把清静无事视为真正的定心,把处理事务视为对事务不得以回应,就像水和镜子照物那样,遇到事物就被动地显现一下它们的形象。

可以使用各种巧妙、权变的方法,以便使自己能够进入安定的状态,从而产生智慧,至于修道成功的迟速快慢,就全在于自己了。

不要在心境安定之时就急急忙忙地追求智慧,急急忙忙地追求智慧就会破坏安定的心境,安定的心境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能产生智慧。心境安定时不必去追求智慧而智慧会自然产生,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实际上聪明而表面上愚笨,这样就更加有助于心境的安定和智慧的产生,从而具备无限的双重美德。如果在定心之时还有许多事情惦记,就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众多的邪鬼精怪,就会随着你的惦记而出现在你的眼前,如果在幻觉中看见了神仙真人、太上老君以及其他各种神奇怪异的事物,这就是毛病出现的征兆。

在虚静的心境之上,豁然开朗,没有任何覆盖之物;在虚静的心境之下,一片空阔,不需要任何事物作它的基础,过去造下业将永远消失,新业将不会形成,不会再有任何纠缠阻碍,永远摆脱了尘世这张大网,如此修行久了,自然就能得道。

       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修习静心时可分为五个阶段,形体上的表现特征也可以分为七个阶段。修心的五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心境波动的时间多,安静的时间少。

第二个阶段,心境波动和安静的时间各占一半。第三个阶段,心境安静的时间多,波动的时间少。第四个阶段,无事的时候心境安静,有事的时候心境波动。第五个阶段,心与大道融而为一,即使有事,心境也不会波动。修心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得到快乐,所有的罪过和错误全部消失,不再有任何烦恼。

       修道成仙者形体上七个阶段的不同表现是:第一个阶段,一切行为顺应客观时机,容貌慈祥和悦。第二个阶段,过去的疾病全部消失,身心轻松爽快。

第三个阶段,身体得到补养,不再夭折和受伤,恢复了元气和生机。第四个阶段,可以生存数千年,这样的人可称为“仙人”。第五个阶段,把自己的形体修炼成气的状态,这样的人可称为“真人”。第六个阶段,把处于气状态的形体再进一步修炼为无形无象的精神状态,这样的人可以称为“神人”。

第七个阶段,把处于精神状态的形体与大道融而为一,这样的人可以称为“至人”。这些人的智慧,将随着这七个阶段的不断提升而变得越来越高明,等到获得至高无上的大道之后,他们的智慧也就圆满完备了。

       虽然有人长期修习定心,但自己如果没有经历这五个阶段的心理感受,也没有这七个阶段的形体表现,那么他依然属于生命短暂、形体肮脏的俗人,身体死后将一无所有。虽然他们自称已经有了智慧和觉悟,甚至还说自己已经得道成仙,但按照常理推测,他们实际上并未做到这些,他们的行为可以说是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