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治理】“一号工程”苏州河治理让上海的母亲河重获新生

2019-02-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据<劳动报>报道,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她见证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同时也被污染得像一条黑色的伤痕,漂浮在上海的胸口.曾几何时,每每提起这条上海的地标河道,人们的印象只是"黑如墨,臭如粪"几个词.没人能想到,在污染了一个世纪后,她会"死而复生".如今,进入眼帘的苏州河水清景秀,绝迹了数十年的鱼回到了河水中.它的重生,就发生在过去的22年里,这条自西向东.流域范围855平方公里的河道水系切切实实经历了三期治理工程.工业兴,污染起;河水黑,百姓苦.江泽民

据《劳动报》报道,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她见证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同时也被污染得像一条黑色的伤痕,漂浮在上海的胸口。曾几何时,每每提起这条上海的地标河道,人们的印象只是“黑如墨,臭如粪”几个词。没人能想到,在污染了一个世纪后,她会“死而复生”。

如今,进入眼帘的苏州河水清景秀,绝迹了数十年的鱼回到了河水中。它的重生,就发生在过去的22年里,这条自西向东、流域范围855平方公里的河道水系切切实实经历了三期治理工程。

工业兴,污染起;河水黑,百姓苦。江泽民强调“一定要把苏州河治理好”,朱镕基说治理苏州河是向上海人民“还债”。198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拉开了苏州河整治的序幕。1996年,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成立,提出了“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治理方针,大规模的苏州河综合整治成为上海市环境治理的重头戏。

1998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第一期工程开工,2002年上海市把这一工程列为“一号工程”。

22年里,无数人为之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现年69岁的朱锡培,曾经担任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作为一名参与者,他直言:这个“一号工程”,做得值!今年,当苏州河启动四期治理时,人们期盼着,这条龙舟竞渡、逶迤秀丽的上海之河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再度让人眼前一亮。

制服铜纽扣几天就发黑

在朱锡培的笔记本电脑里,收藏着这样一张照片,它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照片上,位于外滩地区的苏州河与黄浦江交界处形成了一道颜色非常明显的“分界线”,一侧的浦江水是黄色的,而另一侧的苏州河水是黑色的。

苏州河全长125公里,在上海境内的河段为53.1公里,流经青浦、闵行、嘉定、普陀、长宁、原静安、原闸北、虹口、黄浦,最后经过黄浦江流至长江汇入东海。

“那时的苏州河就是一条臭名远扬的‘死河’。”朱锡培的形容词显得有些狠,这种狠源于自幼生活在苏州河边而对苏州河的爱。

生活在沿岸的居民深有体会。直接就能看到河面上漂浮着的各类垃圾,从泡沫塑料,到死猪水草,“打捞河道垃圾的环卫工人可以直接站在河面的垃圾堆上打捞,不会沉下去。”朱锡培直言:“‘黑如墨,臭如粪’,一点不夸张。”

不仅颜色难看,气味难闻,河道因污染严重而水体缺氧,河里的有机物在厌氧状态下分解后还产生了有毒气体硫化氢。“当时,从事内河港口管理的港监部门的一些一线职工反映,他们工作服上的铜纽扣,新的没穿几天就发黑了。”这在朱锡培等一些环保水务行业内的人看来,变色就是硫化氢与铜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苏州河的黑臭不仅影响到了居民正常生活,也让上海的形象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招商引资环境。据朱锡培回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上海大厦还作为外宾远眺上海风景的一个空中景点,结果因为苏州河的黑带和刺鼻难闻的臭味,景点被取消,“大厦甚至把靠南侧的窗户都封掉了”。

治理不能仅靠“一帖药”

治理,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1996年,上海全面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成立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那时候,由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抓一条河道整治,这在全国都是第一回。”朱锡培说,可见,当时上海对于苏州河治理的决心。

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它是有规划的,系统性的综合治理。”朱锡培直言。原来,早在1988年时,申城也曾对苏州河的水污染进行治理,但主要集中在污水截流方面,并在1993年完成了截流的一期工程,收集了工厂大部分的工业污水排放,每天截流量达到120-140万立方。

可尽管如此,苏州河的污染程度虽有了改善,但依然黑臭。朱锡培认为,“其实,苏州河治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水系河网交织,水质互相影响,想要在短期内就让它焕然一新,绝不可能。”朱锡培说,当时两岸居民区以及“三湾一弄”危棚简屋还在排放大量生活污水,有的甚至把粪便和垃圾直接倒进河里,河道成了天然垃圾桶。同时,河道两侧沿线还分布着19个垃圾码头和粪便码头,装卸时会有大量垃圾、粪便散落河里。

“不少人都和我有着同样的疑问:苏州河真的能治理干净吗?”朱锡培直言:“治理苏州河绝对不是靠简单的‘一帖药’就能解决问题的。”他和不少行业内的人都有一种共识,苏州河的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需要整体推进,综合治理。

漂流瓶20天才能到河口

经过多方研究,决定分期对苏州河展开综合治理。每一个阶段的整治内容,朱锡培记得非常清楚。一期1998年—2002年,耗资约70亿,目标是消除苏州河干流的黑臭。二期2003年—2005年,以截污治污和生态修复为重点,同步推进水环境整治和两岸环境改造。三期2007年—2010年,重点进行苏州河底泥疏浚,稳定苏州河干流水质。

治理并非易事。朱锡培用一个很直观的例子描述当时污染负荷有多重。原来,苏州河是感潮河流,潮汐使得苏州河中的污水在下游来回回荡,不易排出。

“以前有人做过一个测试,在北新泾投入一只漂流瓶,需要20天才能漂到河口。可见,水动力严重不足。”朱锡培说。

为了解决这个水动力不足的问题,苏州河整治一期工程通过调水试验,经过对吴淞路闸桥改造,改变闸桥运行方式,提出了涨潮时关闸挡潮,落潮时开闸放水的方案,消除了潮汐的作用,使往复的河水成为单向流动的河水,使上游来水量提高了3倍,在截污基础上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二期工程在优化调水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了河口双向挡水的水闸,实现了“西引东排”和“东引南北排”的调水方案,不仅改善了苏州河干流的水质,也改善了支流的水质。

2000年那个梅雨期的调水试验,使上游的来水流量明显增加,水质明显改善;再加上苏州河支流建闸控污工程实施后,支流里的污水不能直接排入干流,终于让朱锡培同事们对消除苏州河干流黑臭的疑虑消除了。“大家心里有底了,苏州河整治的初步成效开始凸显出来。”朱锡培说。

这一年,苏州河终于消除了黑臭现象。当年11月,京沪两地高校在苏州河上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赛艇赛,轰动了申城。

三期治理后又见鱼儿游

对苏州河展开治理的同时,两岸配套工程也同步进行,一个个绿意和美景交融的沿河景观相继落户。2005年,苏州河干流的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到了V类。

不过,治理的脚步并未就此停下。2007年,针对底泥疏浚,苏州河又启动了综合整治的第三期工程。这些有着上百年岁数的河底淤泥让朱锡培记忆深刻。

“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涉及到疏浚、运输、填埋,要确保安全,不产生二次污染,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复杂而艰巨,真的不容易。”朱锡培说。据他介绍,在这个工程中,一共使用了128艘300吨的运泥船来回驳运,先后经过6288船次运输,总航程达到了55万公里,“相当于一艘300吨的挖泥船,绕着地球开了足足14圈呐”。

据官方数据显示,在6个月内,作业人员和船只一共挖出了130万立方米的黑臭淤泥,平均每天开挖量达到8000立方米,创下了苏州河疏浚底泥的历史之最。

从河底到河面,从河道到两岸,22年的时间里,苏州河由内到外来了一次大变身。2008年,苏州河的水生态系统得到了明显改善,最直观的就是———从2000年部分河段里出现鱼和虾以来,鱼虾的数量和种类有了明显的增加。据数据显示,到2012年,苏州河水质已经稳定在了V类水的标准,而河里的鱼类品种也已经增加到了45种,苏州河水生态系统终于有了进一步修复的基础,鱼虾绝迹彻底成为历史。

“想搬的人不走了,搬走的人又想回来了。”朱锡培用简简单单两句话就描述了人们对综合整治成效的认可。不过看到成绩的同时,行业内也一直秉承着一种理念———治理一条河流是一件非常复杂且系统的工程,眼前的苏州河取得的只是阶段性的成果。

“说得严格一些,我们对苏州河的治理只能说刚刚及格。”朱锡培直言。苏州河综合整治四期工程的启动足以证明这一切。

苏州河综合整治一直在路上。22年的整治历程,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政府部门在河道和环境整治上的力度与决心,更见证了一座大都市在“护城”上的理念转变。据悉,苏州河第四期环境综合治理范围将达到855平方公里,将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对污染源进行中和治理,同时改造防汛设施,并留足滨水空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还将打造属于苏州河两岸的生态廊道。

“一条河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面貌,苏州河是我们上海发展的缩影,是百年历史的见证。”如今,看着重新充满生机的苏州河,朱锡培信心满满,“我相信,在一届接着一届的领导、一批又一批的治理专家手中,我们的这条河道会变得越来越美,会变得更有灵魂,更有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