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费正清《中国新史》新在何处?

2019-09-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那么今天我们再看这本著作,可以说问世25年之后再来评价它,这本著作的"新"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他的取向和视角是新的.在这本著作当中,他提出来这本著作要在原有的对中国研究的取向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认知取向.就我理解,这个取向不是以西方为中心,当然也不是以中国为中心,这是他在原有的对中国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到整个研究的中心论的思考,没有中心的这样一个概念,然后产生成多元化的取向.[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费正清<中国新史>新在何处?而在这个多元化的取向当中,还要有一个时空之

那么今天我们再看这本著作,可以说问世25年之后再来评价它,这本著作的“新”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他的取向和视角是新的。在这本著作当中,他提出来这本著作要在原有的对中国研究的取向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认知取向。就我理解,这个取向不是以西方为中心,当然也不是以中国为中心,这是他在原有的对中国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到整个研究的中心论的思考,没有中心的这样一个概念,然后产生成多元化的取向。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费正清《中国新史》新在何处?

而在这个多元化的取向当中,还要有一个时空之间的变化。从时间来说,时间的长度,单位时间的长度要延长,认知的空间要扩大。比如说,他特别提到了1636年,1636年实际上是皇太极建立大清国。我们的目光,我们的研究是否仅仅局限于大清本身,我们是不是会想到美国发生了什么?当然费正清写这本书的目的,他的对象也主要是给美国和西方读者的,但我觉得,他同时也提示给我们,就是我们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看中国国内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会不会同时想到在西方国家、在美国发生了什么?这就是他多元化视角的一个特别具体的体现。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费正清《中国新史》新在何处?

所以他说当你想到1636,在美国是哈佛大学建立的一年。这就讲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所发生的某些事件是不是有一个内在的联系。

就好像我们读黄仁宇提倡大历史观的时候,讲到《万历十五年》,实际是他讲的1587年,1587年是明代万历年间,同时1587在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呢?我觉得这个理路都是一致的,就是把人们带到了一个可以说是大视野的当中去看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

所以你想到《万历十五年》的时候,还要想到16世纪,还要想到工业革命,还要想到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变化,这样你就把历史衔接起来了,这是他很新的一个观点。

还有在历史观上他做了一个很大的改变就在于,我们在研究中国史的过程当中,怎样去深入地研究中国近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费正清认为过去我们仅仅把中国这样的研究放到一种中国地理概念上来说,南北的这样一个对比,他说南北对比这样一个研究的范式太肤浅了,真正应该研究的是因为在中国境内除了这种以定居性的农业为主的汉族存在的时候,你还会想到游牧民族的存在,因为他从疆域上来说,甚至还要超过你。

那么各个民族之间是怎样发生联系,这是过去在整个研究中国的时候包括他写《美国与中国》的时候,他感觉这是一个问题,没有把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的这样一个存在和联系解释清楚。

而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与欧洲国家的民族国家相比,以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文明发展模式相比较起来,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以汉民族为主的共同的存在。

如果说民族国家靠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来维系他们的生活方式,那么在中国究竟有什么东西能够把各个不同的民族维系起来以致达到统一,这是费正清专门谈到的问题。在《中国新史》这本书当中,费正清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讲汉民族与各个少数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

而且他同时提出来,各民族之间相处、维系关系的东西是什么?它叫文化主义,实际上讲的是一种文化联系。如果说欧洲国家是靠一种民族的情感来维系他们之间精神和思想上的联系的话,那么在中国它完全是靠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儒家的文化来维系的,但是这里还包括对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同化作用。

第二个“新”表现在整个叙述方式和涵盖内容上。《中国新史》的叙述采用的是从中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方式。从内容来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得是中华帝国,明确讲到帝国的专制统治;第二部分讲晚期帝国的式微,就是它走向衰落,式微Decline是讲衰落但绝不是帝国的消亡,二者是不一样的;第三部分是讲中华民国;第四部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以从内容安排来看的话,基本上是从帝国走向民族国家的过程。在费正清看来,中国最终也没有实现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民族国家,虽然他的叙述方式是这样的。

这个国家,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他的帝国特征,这个帝国特征就是要找寻的路径,这个帝国是怎么由盛而衰,又怎么发生了变迁,他在寻找着这个路径和过程,而尤其我们看到的是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在讲帝国的衰败,我们讲的这个式微,但这个式微他分析的一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式微当中他要分析这个式微的话,他一定在说这个东西是一个专制的、帝国的混合体,这个混合体就是讲这个帝国的专制政治的传统和他的专制的伦理传统。

它是如何式微的呢?是这个专制混合体的政治制度和伦理最后发生了改变,就是它的道德的蜕变,所以这样一个专制的政体出现了危机,挽救它必须要靠建立一种新型的适应时代变化的政治的传统和制度,以及与这个传统和制度相配合、相对应、相适合的意识形态。

那么这个混合体当中包含的因素有什么呢?很简单的说,第一个就是整个的官僚政治的内部的这样一个政治形态的变化,还有礼治的变化,还有一个就是官僚的制度和专制政治当中的带有亲民色彩的调节,亲民,是怎么样对它的民实行一种特定的方法安抚他,或者叫统治他。

这个专制的混合体当中还包括一点,除了他的亲民的条件,还包括叫做严厉的惩罚之中,所以这个是相配的,他说这个社会在整个的中华帝国走向衰落的过程当中,一定是在这几个方面出现了问题,所以这是他内容上我认为他讲的一个对中华帝国的中国史研究的很吸引人的一个东西。

这些内容和我们的史书上讲到中国史这样一个系列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要么就是王朝的循环的历史,要么就是按照我们的讲的唯物史观,以经济基础、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这样一个社会的变化后来演进成了我们发展史的这样一个范式,而费正清的这个中国新史的范式,是帝国与中心的这样一个变化,是与我们这样一个分析不一样的,他所要分析的焦点在哪里?其实还是他想体现的就是中国的官僚政治和中国特殊意识形态所造成的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的文化的变化当中的这样一个我们提到过的早熟性的问题,只要是能够维系住这套官僚政治的体系和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话,费正清认为这套政治传统就是会沿着这个惯性继续发展下去,这是他贯穿始终的东西。

第三个“新”就是他提出了新的结论。新的结论是什么?通过《中国新史》的研究我们看到,适宜中国的是一套非常独特的这样一段历史,而研究这段历史使用的在西方国家形成的那一套社会科学的分析框架和概念,用它们来研究中华帝国是不可能收到成效的,因为这是中国自己的独特的历史。

所以有鉴于此,他最后讲的结论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有独特的自身发展的历史,有独特的过去,那他提出来,“我也坚信中国人民经过他们的努力也会在他们的这套独特的历史的基础上去创造一个独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