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矿局朱厚伦 湖北省地矿局发展的有关情况

2017-1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徐飞鹏局长.王逊副局长,以及局办公室主任张佩军.地勘处处长于援帮一行四人,于5月20日至22日到湖北省地矿局.省第四地质大队考察和交流工作.有关情况如下.湖北省地矿局的基本情况.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简称"湖北省地矿局",现有职工16067人,其中在职职工7695人;在职专业技术人员4039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2.5%.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6人.局机关设办公室.发展规划处.财务处.地质勘查处.环境地质处.工程地质处.科技处.组织人事处.离退休干部处.机

徐飞鹏局长、王逊副局长,以及局办公室主任张佩军、地勘处处长于援帮一行四人,于5月20日至22日到湖北省地矿局、省第四地质大队考察和交流工作。有关情况如下。湖北省地矿局的基本情况。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简称“湖北省地矿局”,现有职工16067人,其中在职职工7695人;在职专业技术人员4039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2.

5%。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6人。局机关设办公室、发展规划处、财务处、地质勘查处、环境地质处、工程地质处、科技处、组织人事处、离退休干部处、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室、地矿工会等部门,核定编制64人,参照公务员管理,局级领导职数10名。

局属事业单位28个。全局地勘费基数4亿元,经济工作总量25亿元。

湖北省地矿局的主要特点。一是管理工作系统化。湖北省地矿局实行属地化时基础打得扎实,局机关内设机构比较齐全,职能配置到位,突出业务指导型部门的设置。国务院《决定》颁布后,根据工作需要做了调整,增加了环境地质处和工程地质处等机构。

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在全局实施科学管理和促进地矿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干部队伍素质高。湖北省地矿局坚持推行干部轮岗、异地交流和挂职锻炼。

局机关干部下派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基层干部也上挂到局机关任职。通过上挂下派这种方式,机关与基层的同志相互取长补短、交流经验,很多干部都得到了学习锻炼的机会。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基层的干部,对业务工作都很熟悉,对全局的情况都比较了解。

三是地矿系统有地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质工作,省领导经常到局系统视察,为促进地质勘查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局领导职数配置:1正4副、1名纪检组长、1名总工为党组成员,以及3名副巡视员。

省地矿局与省直厅局关系融洽,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始终支持由地矿局管理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不仅省地调院、省地质环境总站、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省地质博物馆一直隶属局,还有地质学会等社团组织仍然挂靠在局。

四是工作生活有品位。湖北局特别注重文化建设,坚持以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提高职工素质、培育地矿特色文化为主题,扎实推进职工文化建设,全局文体活动十分活跃。

局投入专项资金,局属单位按一定比例匹配,重点用于环境改造、文化设施建设。大多数单位都像地质四队一样,有体育运动场、文化广场、休闲绿地,建成了有文化品位的花园式基地。湖北省地矿局的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地质主业,认真履行省级地质调查队伍的事业职能。坚持以局为单元,以强化地质主业、培育市场主体为主线,稳步推进主辅分离,产业发展注重向地质主业靠拢捆绑,整体推进队伍结构调整。建实建强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加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勘查队伍建设。

以专业研究所和区域性矿产调查所为主体,构建地调院的结构框架。以科研所、实验所、物勘院等单位为基础,相应组建地调院的4个专业所;以地质勘查为主导的单位为基础,按区域分别组建了地调院的6个区域矿产调查所。

地调院整合了全局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队伍力量,各专业所、区域矿产所作为地调院的分支机构,与地调院本部构成专业性与区域性有机结合的整体。建实建强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加强环境地质队伍建设。

整合全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查队伍,整体并入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将原由局属地勘单位管理的地质环境监测分站划归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统一管理,健全和完善各地、市地质环境监测分站。

精干地质灾害应急队伍,构建全省地质环境信息中心。目前,地质主业队伍结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以湖北省地质调查院为龙头的湖北省级地质调查队伍格局已经形成,其职工人数占全局在职职工总数的33.7%。二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持续增强全局整体经济实力。

以湖北地建集团为龙头,积极培育工程地质市场主体。地建集团是以建筑工程总承包、工程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施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和岩芯钻探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集团,其核心企业为湖北地建承包公司。

在管理上,将以工程地质为主导的3个地勘单位划入地建集团;以资产为纽带,将全局高资质勘察施工企业变更为地建集团的5个紧密层企业。将分驻在省外的工程地质队伍按区域整合为地建承包公司的4个分公司,壮大核心企业,做强紧密层企业,全力打造“湖北地建”品牌。

2010年,地建集团经济规模近10亿元,项目遍及非洲、北美洲、东南亚,连续三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勘察设计企业综合实力10强”称号。

以湖北省地质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为核心,积极培育矿业开发市场主体。矿业公司是全局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投资经营主体,由局属单位投资入股组建,加快推进勘查开发一体化进程。已在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马拉维、秘鲁分别注册了境外矿业公司,获取了6个自有探矿权、2个合作探矿权。

目前,地建集团和矿业公司基本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局总产值、总收入、生产增加值、净收益分别增长103.

4%、139.3%、142.4%、528.3%,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3%、19.1%、19.4%、44.4%。三是加强地勘单位基地管理和建设,确保全局职工队伍和谐稳定。

将“主业”、“主体”逐步与地勘单位基地管理分离,完善基地管理职能。全面推进基地物业管理。以维护职工利益、改善职工群众生活环境、逐步减轻单位负担为目的,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强基地物业管理,逐步实现水电管理社会化、后勤保障实体化,把物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局成立鑫地物业公司,以局机关大院为基础,逐步向在汉单位基地延伸,规范地实行有偿运作。各野外地勘单位也将原有的物业管理部门改制为物业公司,使物业管理逐步与社会接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政策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费用,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全局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省财政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障范畴,各项待遇按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扩大就业面,妥善安置长期下岗职工,全局职工下岗率低于3%。扎实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加快推进基地建设步伐。

按照“高起点、管长远、创效益”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在武汉投资建设地质大楼和地建大楼,将地质主业和市场主体单位分别集中办公;陆续启动局机关和10多个地勘单位的基地建设开发项目,基建总规模超过20万m2;加大职工住房建设力度,创造条件开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和旧房改造工作,对地勘单位基地水、电、气、路设施进行改造。

四是健全长效机制,为推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着力改善地勘单位外部政策环境方面, 2010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意见》,强调要“突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国有地勘单位地质找矿的主体地位”。

湖北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签订协议,要“充分发挥以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为主体的国有地勘单位的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

省地质调查院和省地质环境总站全部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在全面推行目标管理方面,在确定地质工作和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的同时,把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党风廉政建设、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纳入局属单位基本工作目标范围,把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以及强化地质主业、培育市场主体的具体部署纳入局属单位重要工作目标范围,综合评价局属单位的工作业绩。

考核结果直接与局属单位领导干部的个人收入、年度考核、职务晋升挂钩,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在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围绕全局地质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着力加强地质科研工作,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

在大力培养引进专业人才方面,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筹措资金4.2亿元提高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的办学能力。2007年以来,累计培养博士15人、硕士41人、本科及以下学历1200人,每年通过公开招考引进200多名大学毕业生, 压缩非地质类人员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全面推行了首席工程师制度,给予首席工程师岗位津贴及相应待遇,调动专业技术骨干的积极性。

依托重点项目和重大专业技术课题,加强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和使用。在全面推进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方面,围绕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提高职工素质、培育地矿特色文化等主题,系统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

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局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局属单位按1:2的比例匹配资金,重点用于环境改造、文化设施建设。局被授予“湖北省文艺突出贡献奖”。在湖北省地矿局的考察活动,收获多,感慨多。地矿队伍的发展,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努力实现地质找矿突破;要全面加强地质工作,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要深化地勘队伍改革,加强地勘队伍建设。思路决定出路,执行力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