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白帝城 白帝城托孤刘备留下一句话 背后到底有何真相

2019-07-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章武三年春,白帝城,一灯如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备对风尘仆仆逆光而来的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闻言泣不成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之情自此成为千古美谈.千古白帝城 白帝城托孤刘备留下一句话 背后到底有何真相然而,正如历史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般,在今天,白帝城托孤也引发了热议,人们对白帝城托孤,究竟是君臣相亲,还是刘备

章武三年春,白帝城,一灯如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备对风尘仆仆逆光而来的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闻言泣不成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之情自此成为千古美谈。

千古白帝城 白帝城托孤刘备留下一句话 背后到底有何真相

然而,正如历史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般,在今天,白帝城托孤也引发了热议,人们对白帝城托孤,究竟是君臣相亲,还是刘备无奈托付诸葛亮,最后还要算计一下,故意以“君可自取”来激将诸葛亮这件事争论不休,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白帝城托孤的背后,并不是近年来盛行的阴谋论中所言那般,君臣相疑,无奈之举,在白帝城托孤的背后,的的确确是千古君臣之谊,至于原因,且往下读。

千古白帝城 白帝城托孤刘备留下一句话 背后到底有何真相

在每个人都懂得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历史必然趋势的今天,我们看待过去的历史,总难免代入现在的眼光,而缺少对古人的理解与同情,倘若可以真正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或许也会不一样。所以,在分析白帝城托孤的问题上,我们首先要简单了解当时的蜀汉情况。

千古白帝城 白帝城托孤刘备留下一句话 背后到底有何真相

时光倒流回千年之前,彼时的蜀汉,荆州沦陷,关羽身首异处,张飞被部下所杀,黄忠法正庞统已故,刘备东征惨败,正如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由此可见刘备托付给诸葛亮一个满目疮痍,脆如薄纸的江山。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会担心诸葛亮谋算他的江山,又或者诸葛亮又会想着在刘备死后算计他的江山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正如前文所言,刘备留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蜀汉,诸葛亮没有必要去算计,其次从刘备死后,诸葛亮凡事躬亲,只为完成刘备的遗愿也可以推断出来,诸葛亮并无此心。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忽略当时诸葛亮所处的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在我们提到东汉末年,想到的都是群雄逐鹿,却忽略了东汉末年正处于去古未远之际,大汉民族的忠义之风尤其醇烈,忠诚死节之事,屡见于世,皇帝将幼主托孤给大臣的先例,从伊尹,周公到霍光比比皆是,而他们在接受嘱托之时,都曾接收到“君可自取”之意,而这其中的自取的含义,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废立幼主,自己为君,而是指可以根据情况在先主的几个儿子中间再行废立,是“自择其宜而取之”的意思。

以阴谋论的眼光去看待白帝城托孤,不仅仅是对古人的侮辱,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在历史上,刘备得到的评价是百折不挠,终不为下,而他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离不开他面对失败永远不放弃希望,离不开他面对人才永远是开放的格局,更离不开在那个乱世,他是真正心怀天下,不为一己之私;而诸葛亮呢,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那时的他不过二十七岁,却能得到刘备的欣赏与重用,刘备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并不是我们今天能够用言语就能表达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份知遇之恩,才有了后来刘备死后诸葛亮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即便是活活拖死累死自己也要延续汉祚等一个天下有变,因为他在报恩。

如果以成败论英雄,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失败者,他们虽败犹荣,他们败给的是命运,而不是敌人,是命运没有成全刘备和诸葛亮,没有成全诸葛亮答应刘备的千金一诺,让他们的理想变成梦想,让诸葛亮不惜代价,即使以生命为代价,也未能等到天下有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已经远去,但依旧给人无数怀念,纵然那个时代充满着权谋与野心,却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