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朱耷

2017-05-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

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朱耷一生字、号、别号极多,主要有:法名传棨,号雪个、个山、屋驴、人屋,尤以八大山人最为知名。据载,他还曾弃僧入道,改名朱道朗,字良月。

在书画上亦有许多画押,如“三月十九日”、“相如吃”、“拾得”、“何园”等,含义较深。另外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愤懑。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一生清苦,命运多舛,这形成了天才艺术家必须的人生苦难,更造就了他的艺术价值。

朱耷的父祖都善书画,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艺术陶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弱冠为诸生。

明亡以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满的态度,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时年二十三岁。后隐居进贤县介冈及永丰县睦冈等地。

顺治末年,当他三十六岁时归南昌,回到青云谱(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时间,才使这坐道院初具规模,并在这里过着“一衲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动生活。他想把这里造成一块世外桃源,以求达到他向来“欲觅一个自在场头”的愿望。

但这个“自在场头”毕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统治之下,“门外不必来车马”是不可能的。因为常有清朝权贵来此骚扰,他常浪迹他方。

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便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年余。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昌。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谱,并在这里度过“花甲华诞”。当他六十二岁时,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后又隐避在南昌附近的北兰寺、开元观等处。并常卖画度日。后来自筑陋室,名“寤歌草”堂。叶丹居章江有《过八大山人》一诗云:“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眼高百代古无比,书法画法前人前”是清“四僧”之一石涛大师对八大山人艺术的赞誉,评价之高,世所罕见。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仍然用石涛的两句话来概括,同样是那样的贴切精当、恰到好处。2000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古字画专场上,有一件八大山人的《孤禽图》十分抢眼,该件拍品尺寸78*41CM,估价60至80万元,当拍卖师从40万元起叫后,各路买家竞投十分踊跃,其价位迅速从50万元飙升至170万元,随后现场只剩下两位买家,双方都志在必得,结果大连万达集团在400万元的价位上力挫群雄,如果加上佣金,合计达440万元,高出估价5倍多,为八大山人作品的第二高价(此前最高价为《花鸟册》60万美元,1991年纽约佳士得创造),令所有在场的观众惊喜不已。

许多观者认为,这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尽管整幅作品中只画了一只鸟,但它包含了丰富内涵,充分体现了八大山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应是物超所值。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与原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为四僧之冠。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生于明朝天启六年,卒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享年八十岁。他姓朱,名耷,字法崛,号刀庵、个山、雪个、驴屋、灌园老人、八大山人等,一生所有名号多达55个,以“八大山人”的名声最著。八大山人天赋很高,自幼受祖辈的艺术教养,八岁能写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十九岁时,清兵入关,他遭受到国亡家破之痛,忧伤悲愤无处发泄,由口吃而佯作哑子﹔后又隐姓埋名,削发为僧,过了十三年的僧侣生活,还俗后不久,在江西南昌修建青云谱道院,韬光养晦,取名朱道明,字良月,号破云者,这些名号都寓有怀念明王朝的含义。

据谢稚柳先生考订,60岁以前多作“传”、“驴屋”,60岁以后多作“八大山人”、“个”。由于八大山人处于国破家亡的年代,作为明皇室后裔,悲伤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同时,造就了他沉郁、孤独、怪癫的个性,加上当时政治上高压,八大山人只能潜心于艺事,并在艺事上尽情发泄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他一生主要从事书画创作,是一位极富个性、创造性的书画家,擅长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绘画精于花鸟、山水,尤以花鸟著称于世。

他的花鸟继承了明代陈淳、徐渭写意的技法,但画风比陈淳更冷峻清逸﹔比起徐渭更狂放怪诞,寓意也更深刻,并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他的山水取法黄公望,但受董其昌的影响更大,山水多取材荒山剩水,渺无人烟﹔树木歪斜,枯枝败叶,意境荒寂。八大山人的书法也是独树一帜,成就极高,只不过画名掩盖了书名,黄宾虹曾认为八大山人“书法第一,画第二”。他的书法早年学欧阳洵的楷书,行书师黄庭坚、米芾、董其昌,后又临钟繇、王羲之的法书,晚年善用秃笔,线条粗细均匀,布置大小参差,流畅圆润,刚劲内涵,处处表现出傲岸不驯的笔致情态。从其艺术特色看,总体可以概括为简、奇、意三个字。简:即绘画以简取胜。八大绘画主张一个“省”字,往往以极其精简的笔墨表现复杂的事物。

在他笔下,无论是小鸟、小鱼、小鸡,还是一花、一木、一石,寥寥数笔,似乎已到了不能再少一笔的境地,但能画出对象质感的立体感,非常的生动,这在花鸟画上尤为突出。当然,他的简笔花鸟画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把真实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加以其艺术夸张而创造出来,做到“笔不工而心恭,笔不周而意周”。这一点,也是所有古代画家难以企及的。奇:即构图奇特,八大的构图多“截枝式”,形象往往怪异,基本不顾法度,信笔狂涂,这已形成了八大艺术的一大特色。拿其花鸟来说,八大擅画松、荷、石、鱼、鸟,他画的荷,与以往画家有著明显不同,他笔下的荷,不重花而重时,写其临风摇曳、舒转自如的风姿﹔他画的松,高古奇崛,丑中见美﹔他画的鱼、鸟形象夸张,常把鱼鸟的眼睛画成方的,眸子点在眼眶边,白眼朝天,冷光逼人。

他有一幅画,画中只有一二条游鱼,别无其它,留下来的空间似乎也成了一片***大海,烟泼无尽,并留给观者想象余地﹔他的山水构图也是别具一格,常绘“残山剩水”的景致,却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意:即寓意深刻。八大依仗一支笔,从立意、构图和题诗、落款都充分表达对国破家亡的难言陷痛和悲愤凄凉的心境,同时宣泄著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他曾作《牡丹孔雀图》题有一诗:“孔雀名花雨作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逢春坐二更”。画面为二只丑陋孔雀,尾拖翎毛三条,站于不稳的石土,以讽刺清王朝。

另外他的落款也是独具风格,含意深刻,题时将“八”与“大”、“山”与“人”紧联起来,写成“哭之”或“笑之”的形象,寓有哭笑不得之意,表达他愤世嫉俗,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郑板桥曾题过这样的诗句:“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水多”。笔者认为,八大的艺术格调是前无古人的,如果我们将绘画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崇“形”﹔第二层次求“神”﹔第三层次追“意”,那么,八大无疑是属于最高层次,尤难可贵的是,八大的绘画以不能再少的笔墨、不同凡响的构图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这恐怕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也是八大的作品成为经久不衰的热门收藏品的重要原因。他的书画对后人影响极大,郑板桥、赵之廉、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弘一等均受其熏陶。

由于八大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后人造假较多,其中以张大千造假最具水平,许多作品几可乱真,并骗过了不少鉴定家,有的作品至今还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珍藏。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博物馆也十分注意收购八大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一般藏家不会轻易抛出,故市场上已很少见到他的作品,偶有亮相,只要作品可靠,藏家往往不惜巨资收购。1989年纽约佳士得曾推出他的《行书白居易诗》以9.9万美元成交,这一价格在当时并不低。1990年纽约佳士得又推出了他的《猫石图》(水墨纸本)以1.8万美元被一买家竞得。1991年他的《荷花》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被拍至34万美元,同年,他的精品《花鸟册》被纽约佳士得拍至60.

5万美元,创造了八大作品的市场最高价。1992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兴起后,他的作品偶尔也在拍卖场上亮相,如1995年他的《双鹰松寿图》和《梅石图》在朵云轩拍卖会上分别以22万元和17.6万元成交﹔1998年他的《书画合锦册》在朵云轩拍卖会上被拍至35.2万元,2000年他的《行书乐苑》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69.47万港元成交。鉴于八大山人的艺术在中国画坛上是一个高峰,他的作品市场价位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未来只要市场上出现八大山人的精品,势必会受到海内外名大博物馆和大典藏家青睐。同时八大山人作品的市场纪录还会不断被刷新,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