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飚瑶族舞曲 彝族舞曲弹奏技巧殷飚 弹奏在刀尖上的舞曲

2017-10-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6年4月27日,年仅29岁的中国海军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因战机突发机械故障,壮烈牺牲.据报道,张超在加入舰载机飞行员行列前已拥有11年飞行经验,先后驾驶过6型战机,飞行技术和心理素质俱佳,曾多次带弹执行驱逼外国军机的任务.可就是这样一位不折不扣的业务尖子,却在上舰前夕倒在了离梦想咫尺之遥的地方,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被称作"刀尖上的舞蹈"的舰载机起降作业.事实上,航母舰载机起降一直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弹奏在刀尖上的舞曲"没有欢快的

2016年4月27日,年仅29岁的中国海军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因战机突发机械故障,壮烈牺牲。据报道,张超在加入舰载机飞行员行列前已拥有11年飞行经验,先后驾驶过6型战机,飞行技术和心理素质俱佳,曾多次带弹执行驱逼外国军机的任务。

可就是这样一位不折不扣的业务尖子,却在上舰前夕倒在了离梦想咫尺之遥的地方,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被称作“刀尖上的舞蹈”的舰载机起降作业。事实上,航母舰载机起降一直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弹奏在刀尖上的舞曲”没有欢快的旋律,只有肃杀沉重的气息。

死亡的游戏 “任何技术革新换代都要付出一定的生命代价。”这是美国媒体在报道海军舰载机飞行员时撰写的经典句子。

从历史上看,航母舰载机飞行员的确是不折不扣的高危职业,这在航母使用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技术最先进的美国海军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1949年,美海军开始尝试在航母上起降喷气式战机。由于最初发展的舰载喷气式战机低空低速操纵性能很差,难以驾驭,导致当时平均每两天摔1架飞机,两年死亡了近1 000名飞行员(1953―1954年,美海军共损失飞机1 400多架,900多名飞行员死亡)。

放在如今,按照每艘航母搭载75架战机计算,相当于美军每年要把所有现役舰载机全部摔毁一次。

据美军统计,从1949年到1988年40年间,美海军和陆战队共损失12 000架战机,死亡8 500名飞行人员!甚至到了2008年,依旧因事故损失了16架舰载机,造成35人死亡。

而这里面,绝大多数的飞行事故都是在起飞或着舰过程中发生的,比例高达70%。 ◎图中这架就是49年前被因电子故障发射的“诅尼”火箭击中的那架倒霉的A-4E“天鹰”舰载机 如果美海军舰载机飞行员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因为新技术发展不成熟的话,那么技术相对落后保守、航母数量较少的苏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航母时牺牲的150多位舰载机飞行员,足以说明航母舰载机起降的巨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一份国际报告显示,航母舰载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普通飞行员的20倍。舰载机起飞着舰的事故率,比陆基飞机起降高出一倍。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几十年来在海洋上空与死神搏斗的勇敢者用生命换来的真理。

还记得当年“辽宁”舰刚刷上舷号时,曾有美国专家说:“‘辽宁’号目前只能威胁中国毫无经验的舰载机飞行员的生命。”虽然我们第一批舰载机飞行员用实际行动“打了美国专家的脸”,但发达国家军队用鲜血和生命探索的客观规律不能因为刺耳就选择回避。

死亡的游戏不是谁都玩得起,而作为“航母俱乐部新人”的中国更要高度重视。 世界上最危险的机场 世界上最危险的机场在哪里?答案不是海拔4 000多米的稻城亚丁机场,也不是临时搭建、条件简陋的野战机场,而是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

原因很简单,地少机多环境恶劣。 空间狭小以世界上现役最大的航母“尼米兹”级为例,其飞行甲板的面积大致相当于3个半足球场那么大,虽然听上去很大,但实际上也就0.

025平方千米左右,而一个中等陆地机场的面积至少有1.5平方千米,大型陆地机场更可达4~15平方千米,是航母甲板面积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然而,舰载机起降需要的保障人员并不少于飞机在陆地机场起降的配备,并且要求更加严格,例如地勤人员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飞机燃料、弹药的补充;指挥塔台上的管理人员、甲板上的着舰指挥官、甲板下的阻拦索操作人员的协同动作必须准确无误;消防、救护等岗位也要随时做好准备。

这样,就造成了在航母甲板这个方寸之地上,充斥着各种飞机、车辆和人员,而且有的飞机在准备起飞,另一些飞机则准备着陆,繁忙的舰上作业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人群使本就捉襟见肘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稍有不慎,就是事故。

2008年10月4日夜,美国海军“艾森豪威尔”号航母上一名水手遭弹射起飞的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机翼撞击,当场死亡。诸如此类的事例非常多,根据美国海军安全中心统计,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间,在日常航母飞行甲板作业中共死亡了40名水兵。

环境恶劣恶劣的海洋环境对舰载设备以及舰载机的腐蚀相当严重,即使维护保养工作非常频繁,但舰载机的故障率还是远超陆基飞机,这使得航母上经常会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故。

2011年4月11日阿拉伯海域,美国海军一架F/A-18C“大黄蜂”舰载机在降落后一台发动机突然起火,随后,火势蔓延到另外一台发动机,火势持续了10几秒后被消防员扑灭。

而仅仅在这起事故的一个月前,“斯坦尼斯”号(CVN-74)航母上一架F/A-18C舰载机同样是发动机起火,导致11人受伤。最为严重的当属近半个世纪前的“福莱斯特”号火灾。1967年7月29日,“福莱斯特”号航母上一架F-4B“鬼怪”战斗机挂载的一枚“诅尼”空地火箭意外点火发射,击中了待飞区一架A-4E“天鹰”翼下的副油箱,火箭尾焰引燃了油箱破裂后泄漏的航空煤油,引发大火,随后引爆多枚炸弹产生链式反应,火势一直蔓延到生活区,造成134人死亡、161人受伤、21架飞机被毁、43架严重受损,“福莱斯特”号只得返回母港维修。

2年后,同样是F-4造成的意外,“企业”号(CVN-65)也被烧了一遍,造成27人死亡、150人受伤、15架战机被毁。

美海军“萨拉托加”号航母末任舰长曾说:“航母舰长最大的心愿,是带着每一名水兵完成巡航平安回家,然而没有人曾做到过这一点。”尽管现代航母的安全措施和损管能力越来越强,但这句话好像仍然适用。

必须跨过的风险 舰载机特别是固定翼舰载机在航母上的起降作业,历来被认为是航母形成战斗力的重要标志。原因在于,航母战斗力主要依靠舰载机来体现和执行,搭载的舰载机越多越先进,出动效率越高,那么战斗力就越强。

当然,认为舰载机能在航母上起降就等于航母形成战斗力的观点也不准确。“航母形成战斗力”的标志到底是什么?各国海军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总体上看,大致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舰机协同,即航母与搭载的战斗机、预警机、反潜机等各机种的相互协调和配合。

这里面不仅包括舰载机的起降,而且还有舰载机的空中拦截和攻击等作战科目。第二阶段是舰群协同,即整个航母战斗群的协同作战,这涉及到海军战术、战役层级的配合,难度更高。

第三阶段是舰网协同,即航母与整个指挥网络的协同,是在“体系对抗”层面考虑如何防御和反击,涉及到全军、全国层级的协同。 显然,舰载机起降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所有环节的基础。

所以,对于航母拥有国来说,舰载机起降虽然风险很高、过程不易,但又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毕竟风雨过后才会有彩虹。 ◎1969年“企业”号火灾是美国海军史上最严重的航母事故之一,图中两名舰员已顾不上灭火,他们赶紧搬走甲板上的弹药以防止引起更大的灾难。

事实上,航母甲板上堆满了各类战机和弹药,称其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机场一点都不夸张 撞在墙上和被踹一脚 在早期航母上,由于舰载机重量轻、安全离舰起飞速度低,其带弹量和作战半径有限,绝大多数舰载机可以不需要任何助飞方式,通过自身动力在有限长度的飞行甲板上直接起飞,最多在飞机起落架前放置阻木,待螺旋桨发动机达到一定转速后放下即起飞。

当时舰载机飞行员在起飞环节需要做的就是把握好飞机姿态,保证离舰后正常升空即可。 战后,随着喷气式舰载机的上舰,舰载机的起飞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目前,世界上现役航母固定翼舰载机的起飞方式主要有垂直/短距滑跑起飞、短距滑跃起飞和弹射起飞三种,不同方式的难点和难度都不相同。

渐被边缘化的垂直/短距滑跑起飞方式是利用舰载机发动机推力矢量的控制实现起飞,其主要应用于轻型航母上,例如英国皇家海军“无敌”级轻型航母上搭载的“海鹞”舰载机就采用此种起飞方式。

由于这种舰载机在起飞时矢量尾喷朝下对准甲板作用,会造成舰载机底部区域产生四面扰动的强大气流,所以垂直起飞的难点在于对机身姿态的控制,要求飞行员的精确操控和对起飞高度的准确判断。

不过,垂直起飞方式过于消耗燃油,会严重影响舰载机的作战半径,现在已基本没有国家采用这种起飞方式,即便是装备了F-35B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只是在万不得已下才发挥这一特殊技能。

犹如撞在墙上的短距滑跃起飞滑跃起飞方式是通过航母的上翘甲板提供的反支力和舰载机发动机的推力实现起飞,如俄罗斯“库兹涅佐夫”级中型航母和中国的“辽宁”舰都采用这种起飞方式。滑跃起飞主要考核的是飞机的性能,而飞行员在起飞过程中所要做的是把发动机性能发挥到极致,然后以最佳的姿态离舰,并在离舰瞬间保持姿态,让飞机发挥性能慢慢转入上升。

简单点来说就是,把准方向盘,油门踩到底。但事实肯定没有说起来这么轻松。

据“辽宁”舰首批舰载机飞行员介绍,每次在甲板上驾机起飞,由于需要迅速把飞机加到起飞的速度,对于飞行员来说,看到的起飞甲板,根本不是一个14度的斜面,而是一面迎面扑过来的钢铁巨墙,高速滑行的一刹那,就有一种加速撞墙的感觉。

好像被踹一脚的弹射起飞弹射起飞方式是利用飞行甲板上布置的弹射装置,在一定行程内对舰载机施加推力来帮助其达到离舰起飞速度,如美国和法国的现役航母。弹射起飞虽然技术先进,但由于引入了弹射器,一方面,使以往只需要考核舰载机性能的起飞行为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

1972年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航母上一架RF-8“十字军战士”舰载机起飞时,弹射器滑块与起落架连接部分突然脱离,此时飞机刚刚完成弹射距离的一半,速度大约为每小时180千米。

这一速度既不足以升空,也不能够制动,飞机一头栽进大海,飞行员来不及弹射,不幸丧生。另一方面,瞬间加速的巨大推力也会对飞行员造成更大的冲击。F/A-18“大黄蜂”舰载机在3秒钟内会被加速到206千米/小时,飞行员会感觉被人踹了一脚一样。

更严重的是,在离舰的瞬间飞行员要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出现“黑视现象”,这种由于超过身体承受极限产生的瞬间视觉障碍极易造成舰载机的失控。

还是1972年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航母,一架A-7“海盗”攻击机在准备弹射起飞时,座舱增压系统的不当设定突然造成舱内结雾,视觉模糊的飞行员顿时更加无法看清风挡前面的情况,结果飞机飞离甲板后由于姿态不当,右翼下沉,坠入大海,这一切发生在不到5秒内,飞行员没能弹射出舱,殒命海底。

◎197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航母上一架RF-8起飞时,因弹射器滑块与起落架连接部分突然脱离,飞机一头栽进大海 ◎中国海军“辽宁”舰采用短距滑跃起飞,由于甲板前端上翘一定角度而舰载机必须加足马力升空,因此飞行员在起飞过程中感觉犹如撞到一堵墙一样 ◎F/A-18“大黄蜂”舰载机正在弹射起飞,可以看到起飞距离非常短,要在如此短的距离将飞机加速到升空速度,可想而知对飞行员瞬间的推力有多大。

而飞行员不仅要克服可能出现的“黑视现象”,还要在飞机离舰瞬间及时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