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题跋 32论翁方纲关于米芾、董其昌书法的题跋

2017-05-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论翁方纲关于米芾.董其昌书法的题跋翁方纲作为清书法四家之一,既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又是著名金石学家,具有较高的地位,较大的影响.翁方纲以其书法著称于乾.嘉两朝,当时北方写碑版者毕归之.翁氏的书法以小楷见长,工整质厚,有朴静之境.其行书取法晋唐,风格拘谨.然而,与同为书法四家的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相比,翁方纲的书法遭到了后人较多的批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包世臣云:"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粗细者耳 .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下笔必具其体势,而笔法无闻,不止无一笔是自己已矣."1此说带有情感恩怨色彩,

论翁方纲关于米芾、董其昌书法的题跋

翁方纲作为清书法四家之一,既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又是著名金石学家,具有较高的地位,较大的影响。翁方纲以其书法著称于乾、嘉两朝,当时北方写碑版者毕归之。翁氏的书法以小楷见长,工整质厚,有朴静之境。其行书取法晋唐,风格拘谨。

然而,与同为书法四家的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相比,翁方纲的书法遭到了后人较多的批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包世臣云:“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粗细者耳 。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下笔必具其体势,而笔法无闻,不止无一笔是自己已矣。

”1此说带有情感恩怨色彩,略嫌偏激。杨守敬云:“覃溪小楷尤精绝。但微嫌天分稍逊,质厚有余而超逸之妙不足。”。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覃溪老人终身欧虞,褊隘浅弱。”3 可见,后人批评主要在于翁氏缺少天赋,取法狭隘,缺乏个性,形同工匠。

作为诸多方面成就较高、见闻广博、临池勤苦的历史人物,如果仅仅以天分稍逊作为书法缺陷之原因,或许缺乏说服力。我们应该挖掘翁方纲的书法风格得失其他方面的原因。

笔者以为乾、嘉时政治学术背景、翁氏自身的学术研究及书学思想以及其天份等综合因素造就了其书法风格。书者,心画也。风格即人。书法是书写者思想及性灵的反映。笔者以为艺术主张是影响艺术创作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其题跋整理出他的主要的书法理论。

翁方纲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以及碑版学家,其所作的题跋数量十分可观。其书法题跋主要包含碑帖的流传状况、介绍及评价。我们能从其题跋中探究翁氏书学的立场,从而理清其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米芾、董其昌都是帖学集大成者、二王一脉行草书的代表人物。

本文选取翁方纲关于此二人书法的题跋作为切入点,从中可以了解翁氏关于行草书创作的主张,并挖掘出翁方纲书学缺陷具体所在。观念决定实践。通过其书学理论的剖析,我们便能较清楚地知晓翁氏书法得失的具体原因。翁氏的书学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对当时的书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因此也能启发我们从侧面对帖学衰微作一些研究。

(1) 求实用的楷书。

翁方纲非常推崇唐楷,尤其是欧阳询楷书,认为不重视楷书的风气是从宋代开始的,而米芾是始作俑者。所以在题跋米芾行书时,他对米芾专攻行书不重视楷书的作风作了批评。

“米老专务行书,其于古人,分际第拈取大意,自谓得之矣。4若虞欧以上,由萧羊而问津山阴,自必从楷书始。米又援石鼓文诅楚文,盖不欲仅以今体书自居耳。昔岳倦亦以米来系于六书之统绪,然即以今体言亦当以正书为主。米所谓学欧褚者固未知何帖,然其意不取小字则恐启后学凌弊。岂得因远企古鼎而轻视一切乎?5

显然翁方纲指责米芾不重视楷书,开启了后人专务行草书的风气。作为行草书之基础,学书者当然应该重视楷书。但翁方纲重视楷书的出发点似乎并非仅仅在此,他更看重楷书的实用价值。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翁氏作为政府命官,崇尚经世致用之道,主张学以致用。因此,他非常重视楷书的实用价值,认为楷书是六体书中最实用的书体。在其题跋中,翁方纲极力推崇楷书的实用性。

楷书既作,因之逐生行草,而行草亦不可用于公私书籍,则楷之为正,楷之为则。其视周秦以前古所用,自较为明晓,可以通行永久。 6

翁氏从实用角度肯定了楷书的价值,并认为应以楷书为正则,将楷书抬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在当时的环境下对促进人们学习唐楷无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过于强调书法的实用价值,就必然会削减艺术性。清代的馆阁体讲求墨色乌黑、点画光滑、结构方正,完全是一种实用的字体。

后人往往将翁方纲归为馆阁体书家。康有为评翁氏书法狭隘浅弱,就包含了对翁方纲终身局限于唐楷的实用主义的批评。既然翁方纲认为行草书没有实用价值,不能誊写书籍,而置之次要地位,就不可能花许多精力来学习行草书,也就无法取得较高的成就。

可见,实用主义的艺术观对其书法实践的负面影响,也严重地妨碍了他行草书的成就。作为被时人推崇的帖学家却未能在行草书方面形成自己的个性,无疑是遗憾的。从翁氏的书法理论可看到清朝帖学的逐渐衰微的一个侧面。

(2) 追复古的理论

在诗歌方面,翁方纲强调以学为诗,以古人为师,被袁枚讥笑为掉书袋,缺乏性情。但由于其强调以学为诗,内容充实,而能自成一派。翁方纲在书法上也主张以古人为师,体现了其艺术观点的一致性,符合常理。但他强调书法必须无一笔无来历,而忽视书家的独创性及能动性。

这实际上是一种复古,必然会阻碍创新和个性风格的形成。对于其泥古的学书态度,后人指责较多。如包世臣便贬其无一笔是自己,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虽然翁方纲主张临摹古帖要先形似再求神似是合理的,然而其晚年仍就斤斤计较于形似便是泥古不化。

况且临摹包括摹书、实临法、意临法等,书家具有一定功力后多以意临法为主,临摹时取其意韵则能得其形势。李世民所谓“今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7可见翁氏主张临摹古人讲究笔笔有来历,把临摹当作书法的目的而非手段,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这必然会压抑书家的个性,显然过犹不及。在题跋中,翁氏对董其昌的临摹方法进行了反复的批评,认为董氏不是临摹而是随意的抄写。翁方纲跋董其昌《宝际寺碑》临本云:

董临古帖,是自运耳,此盖其中年所作也。 8

翁方纲跋董其昌钟、王临本云:

文敏临书之落落取大意,不求肖也,然临古人书,不特神欲肖,即形亦当肖,但看米老临右军,则无不肖矣。 9

翁方纲跋董其昌法书云:

董其昌长于自运,而临古每不堪取肖。 10

临摹要无我,翁氏的批评言之有理。然而创作时要有我而无古人,所谓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才是艺术家之所应追求的。翁氏却偏激强调笔笔有来历。作为继承二王并有所创新的帖学家,王铎一直到晚年都力求一日临摹,一日应酬,便是善于师法古人借鉴古法的典范。翁方纲却对王铎个性极强的行草书风也颇有微辞。翁方纲题跋王铎书云:

此卷韩所跋王觉斯书,亦震于其名,而空赞之。观此卷,乃知王觉斯于书法,亦专聘己意而不知古法也。夫真、行、草理虽一贯,而格必兼通,末有不精楷而能作行草者,亦未有不得通行草而专精真楷者。若王觉斯之真楷,则有时争胜董文敏,而其

率意行笔,则逊之远矣。夫惟率意行笔,乃见规矩,亦谓创草破正,亦关于学养,非可苟焉已也。 11

当然,翁氏指出楷与行草相辅相成是正确的。然而批评王铎专聘己意不知古法,正暴露了翁方纲过于迷信古法而忽视自身个性的缺陷。在翁氏的眼里,古法似乎成了其书法的唯一追求。在其题跋之中,翁氏强调最多的便是古法。

康里子山能日书三万字,故其草法飞动若此,然中间实有数笔似晋法出者,非尽以迅扫取势也。

近世书法家执董文敏之论,偏尚渴笔,务为沉劲。似以赵书体涉轻弱,岂知墨迹精微无一笔不入古人之宝。

而其(赵文敏)书法深稳,应规入矩,奄有《圣教》《兰亭》之法。 141312

可见,翁方纲衡量书法的标准似乎就是古法,这势必会导致对个性与创新的忽视。翁氏对米芾、王铎、董其昌都有微词,惟独对赵孟推崇备至。翁氏赞叹赵书无一笔不入古人之室,原因正是赵书属于复古派,符合翁氏的口味。与其对王铎的批评相比较,充分地说明翁氏的泥古。这与王羲之“适我无非新”的主张格格不入。当然翁方纲极力推崇晋人,正本清源,取法乎上,在当时赵、董书风盛行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讲理性的行草

翁方纲的泥古态度限制了其书法的性灵与个性。翁氏不但贬低行草书的价值、泥古不化而且对于行草书的理解也过于理性化和学术化,这大概和他学者性情有关。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尚意书风以意态为主,追求法外之意趣。米芾刷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无一不形象地刻画出宋代书家尚意的特色。

对米芾以后行草书纵横挥洒的尚意风气,翁氏颇有微词,认为这种习气尤其董其昌为甚。翁氏非常关注行草书的细节与法度,认为写行草书就必须重视楷书的结构。这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方法。翁方纲题跋颜书《竹山联句》云:

愚意正书,未有不先讲结构,自宋四家后,多趋行草,疏于正楷。是以能手往往故示纵横而不能于笔画间细意结构,至明董文敏,而尤其矣。唐人正书,则笔笔精益结构。

对于行草,古人主张惟观神采不见字形。一般而言,书法先求平正,然后务追险绝。而翁氏认为写行草书要重结构,用笔要严谨不能逸笔纵横。楷书的确是行草书的基础,但如果一味追求楷书的结构,必然会导致行草书僵化程式化,也不符合先求平正,再追险绝的道理。

况且草书乃由隶书演化而来,岂能仅以楷书之结构要限定行草书呢?而且行草书结构有自身的结字法则,讲求随势而生法。可以说以意立形,因势造形,是行草书的一般规律。行草书为动态型书体,而楷书为静态型书体,其差别是明显的,因此不可简单的以楷书的结构标准来框定行草书。翁方纲跋董文敏书杜诗云:

冯定远尝讥董书不讲间架结构,致启后人滥觞。此论极正。然米南宫行草亦己粗细肥瘦之不均矣。盖宋贤以后,名家日趋行草,而不耐庄楷,虽贤者亦不免有化去结构之意,然则所谓化境者,赞词乎?抑微词乎? 16

翁方纲批评由于董其昌的行草书不讲间架结构,故对后人负面的影响较大。可见,主张行草书须讲究楷书的间架结构是其一贯的思想。虽然有一定道理,此论过分偏颇,物极必反。行草书毕竟有其本身的特性,岂能如此理性地以楷书的间架结构来框定行草书呢?翁氏还认为行草书用笔须均匀,不可有太大的变化,因而批评米芾行书用笔的粗细肥瘦不均。这当然有悖于行草书的规律。翁方纲在题跋再三强调自己的观点。

此下晋唐宋诸家则皆不敢言化去结构也。惟米与董却自命在千古以上耳。

然愚谓董书不甚留意结构,往往随意挥洒以为化境,亦末必生拙者,概居精能之上.......书家究竟当以神骨与结构并重。岂得竟抛荒结构而高谈神骨,试问神骨奚从出乎? 1817

翁方纲指责米、董二人自命过高,竟然忽略间架结构不合古法。翁氏认为书法不讲间架结构,那么神韵从何而来?其实翁氏误以为行草皆源于楷书。在楷书发展成熟前,草书家肯定是不知道讲究楷书的间架结构。他们草书源于篆隶,而非楷书。

为何翁方纲专重结构,而贬低神韵呢?其中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翁氏作诗主张实学,反对高谈神韵。一方面,其肌理说补救了王渔洋神韵说的空虚与不足,然而肌理说偏于质实,缺少情性。翁氏的书学理论正有此病。不仅是其学者性情,而且其学术主张对他的书法都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翁方纲在跋董其昌论书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