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模健痴心问杏林】杏林是什么?杏林在哪里?

2017-07-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为研究杏林文化,他放弃了自己的公司和企业,自掏口袋100万元.去年为创建杏林论坛,他以30万元的价格,将自己在九江的一套住房卖了.他就是庐山杏林论坛秘书长.中国杏林文化研究第一人"杏痴"冯模健.到底什么是杏林文化呢?此文化又有什么魅力,让他如此痴迷?11月6日,记者采访他时,冯模健百感交集,泪流满面.杏林是中医药的符号和代名词.但是杏林为什么会成为中医药的符号和代名词?会成为一种文化,并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对个中的来历和意义都不太清楚,甚至很多知名的老中医也无法解释.

为研究杏林文化,他放弃了自己的公司和企业,自掏口袋100万元。去年为创建杏林论坛,他以30万元的价格,将自己在九江的一套住房卖了。他就是庐山杏林论坛秘书长、中国杏林文化研究第一人“杏痴”冯模健。到底什么是杏林文化呢?此文化又有什么魅力,让他如此痴迷?11月6日,记者采访他时,冯模健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杏林是中医药的符号和代名词。但是杏林为什么会成为中医药的符号和代名词?会成为一种文化,并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对个中的来历和意义都不太清楚,甚至很多知名的老中医也无法解释。冯模健说,杏林文化发源于庐山,虽然它是九江文化,但不为人所知,对九江乃至整个中医界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冯模健认为,杏林文化本身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所谓奇特,杏林文化创始人董奉,既无医著典籍传世,也无正史传记记载,而是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的故事里,只是在葛洪《神仙传》的神话故事描述中有一些东西。这一切呈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道德、是一种价值标准、是一种怀念,也包含着对董奉所创建“和谐杏林园”、“诚信杏林”和“杏林春暖”的向往。

正是由于广泛的价值认同,使得董奉杏林转化成一种文化成为了必然。因为,杏林文化所体现的是对“和谐杏林”理想社会的向往,“杏林春暖”是德艺双馨的追求,而“庐山杏林园”就是这一文化的物化象征。董奉在庐山施医济世的事迹就是杏林的精神,其中闪烁着不可遮掩的民族智慧和文化的光芒。

冯模健说,虽然杏林就在庐山,就在我们身边,但有多少人了解它呢,又有多少人去保护它呢?

据了解,去年9月份,冯模健为筹备庐山杏林论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因为此次论坛,公司亏损300多万元。但在论坛上,他并未借此进行炒作,也未开展招商、寻求赞助,全是自己投入。是什么动力,让他如此执着呢?

冯模健说,这也许是缘分,同时也是感情和性格注定的。2003年,通过朋友介绍,他听说庐山垦殖场的王耀洲同志,对董奉杏林遗址、事迹、掌故、诗词等比较了解。当去拜望王耀洲时,没想到见面第一句话,他就说杏林是中医的符号,但又有谁了解杏林呢?当前最要紧的事是对杏林遗址的考证,向世界宣传杏林精神。你们搞企业的人对这些事情会关心吗?短短几句话,在他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2007年11月,冯模健到卫生部去办理健康管理师培训站事务。无意间发现茶几上有一张报纸,报纸上有一个醒目的标题:“王国强副部长在金秋明月映杏林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座谈之间,听说数省市领导纷纷来京争相申办以杏林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他便揣着明白装糊涂地向在座的人问:“杏林是什么意思?杏林在哪里?”在座的专家说:“杏林是中医的符号,但都不知道发源地在哪里。

”于是,冯模健将“建安三神医”之一的福建人董奉,隐居庐山施医济世的故事娓娓道来。经过多次努力,最终,首届全国中医药养生庐山(杏林)论坛落户九江星子。

从2007年开始,冯模健放弃公司所有业务,全力投入到杏林的研究。

冯模健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曾经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是中医。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在多元化的文化交融中必须强化身份的认同,你要清楚你是从哪里来的。否则,就会迷失自我甚至走向民族消亡。外国友人来中国访问、旅游,一般都要到长城,因为它是中华文明的物化象征。而同样作为中华文明物化象征的杏林

园又到哪里去找呢?杏树的存活期只有四十到五十年,江山依旧,原址尚存,只要恢复重建就可以了。但是它要国家立项,因为杏林文化不是区域文化,而是民族文化。

冯模健设想,在九江建立国家级杏林文化园和杏林生态产业园,将杏林文化建设置于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振兴文化产业和民族产业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庐山董奉杏林园有很多的遗址遗物需要恢复重建,这涉及国土划拨、规划设计、资金筹备等方面的工作。

国家不予以立项,这些事情都难以实施。“我今年已经58岁了,我没有别的想法,只是觉得人活在世上,总要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我现在为杏林文化的研究、诠释和传播,算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不管能不能实现,但愿自己的行为,能唤起更多专家和学者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