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与杏坛 杏林医德 | 德行

2019-04-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现在的人提到古代名医,想到的是这十个人: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fǔ mì).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但是却有一位同样非常有名的医师,他就是董奉.董奉,字君异,侯官人(现福建闽县),生于三国时代(生年不详,约于公元170~220年).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张仲景).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关于他的记载,也仅是来源于<神仙传>,和<三国志·吴志>卷49<士燮传>及<晋书>卷72<葛洪传>

现在的人提到古代名医,想到的是这十个人: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fǔ mì)、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但是却有一位同样非常有名的医师,他就是董奉。

董奉,字君异,侯官人(现福建闽县),生于三国时代(生年不详,约于公元170~220年)。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张仲景)、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关于他的记载,也仅是来源于《神仙传》,和《三国志·吴志》卷49《士燮传》及《晋书》卷72《葛洪传》里极淡的笔墨。因此有人叹道,「史书无传,其书无存,研究其人,实为难矣。」

杏林与杏坛 杏林医德 | 德行

南宋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里,在《士燮传》底下有行小字「葛洪《神仙传》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颐摇稍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奉字君异,侯官人也。」

杏林与杏坛 杏林医德 | 德行

考证董奉生卒,史料有阙,唯一可以据用的资料是葛洪《神仙传》。其董奉传云: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也。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罢官去。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言:"君得道耶?吾昔见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意即回复"偶然遇到高人教授而得道")。

杏林与杏坛 杏林医德 | 德行

董奉信道,自称"贫道",与葛洪信仰亦合,对董奉事迹,洪必详细访求,乃录入《神仙传》。尤当思忖者,董奉亡故时期与葛洪出生之年相接,葛洪出生之时,为董奉晚年。董、葛所居之地相近,年寿相接,凡此皆为葛氏搜访董奉事迹,提供诸多便利。《神仙传》十卷,篇幅皆短小,唯《董奉传》堪称长篇,1211字,有董奉许多生活细节及治病不取饷糈酬金事。凡此非出臆想,而出自方民递相口传。

话说士燮病愈后,表达谢意,亲身侍奉一年多。后交州也开始陷入战乱,董奉便谢绝了士燮的盛情挽留,离开交州北上。后途经钟离(现安徽凤阳),他看到当地人民由于三国争战而贫病交加,十分同情,便在凤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个贫困的小山坡上居住下来。

他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把江南种植果木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播给钟离农民,鼓励人们在荒山坡上种植杏树以救荒致富,可惜很多人对这位悬壶治病的"游医郎中",提倡的种杏致富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并不实行。

于是,董奉定下了一奇特的规章:看病不收费用,但重病者病痊愈后,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五株;病轻者,种一株。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远近患者纷纷前来求治,数年之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成为一遍杏林。杏子成熟时,董奉写了一张告示,规定:来买杏的人,不必通报,只要留下一盘谷子,可自行摘一盘杏去。

董奉又把杏子交换来的谷,用以救济贫民。据说,每年有二、三万贫病交加的人,受到董奉的救济。《寰宇记》云:"钟离县杏山,吴时董奉居于此,为人治病,惟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凤阳县志》也载有,"杏山在府治南六十里,吴时董奉种杏于居,不数年,在他的住处又种植了十多万株杏树,至今在杏山还留有杏林遗迹。

庐山一带的百姓,为了纪念董奉,在董奉故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山南般若峰下今归宗寺、渊明醉石间有董奉居住过的杏林草堂,称为董奉馆,又称董真人升坛,后在此处又曾建杏坛庵,清代名为香泉寺),杏林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

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苏州的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明代的书画家赵孟頫病危,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他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严子成。后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句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