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杰华人口 (粮食 人口 经济)陆杰华: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

2017-05-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入世"后广东的粮食安全问题 2004-04-06 广东气候条件优越,建立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区是我省的优势,但对广东的粮食问题也绝对不可忽视."入世"后要稳妥地解决广东的粮食问题,就要在大力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的同时,充分利用我省粮食生产有限的资源,提高粮食有效供给,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粮食资源,保证粮食生产和供需的稳定,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广东粮食供需状况 (一)广东粮食供给演变历程.历史上,宋.元两代,广州是重要的米市,故

“入世”后广东的粮食安全问题 2004-04-06 广东气候条件优越,建立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区是我省的优势,但对广东的粮食问题也绝对不可忽视。“入世”后要稳妥地解决广东的粮食问题,就要在大力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的同时,充分利用我省粮食生产有限的资源,提高粮食有效供给,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粮食资源,保证粮食生产和供需的稳定,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广东粮食供需状况 (一)广东粮食供给演变历程。

历史上,宋、元两代,广州是重要的米市,故有“穗”之简称和米市路之存在。从清朝后期开始,殖民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广东位居沿海首当其充。乾隆22年下令锁国,惟独开放广州口岸,尔后发生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广州成为外贸重要口岸,国际市场对广东提出工业原料需求大量增加,同时输入大量洋米,改变了广东农村产业结构,广东又成了缺粮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起直至1975年,由于实行地方粮食自给方针,广东再成余粮省。

这22年间,广东平均每年上调中央6.88亿斤粮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经济效益意识增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面积不断减少,广东又成为缺粮省。

进入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我省工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大批外来劳工涌入广东;食品加工业、种植经济植物、养殖业发展迅猛,粮食需求大幅增加,广东缺粮更加明显,大量粮食需从外省调进和进口,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

据调查统计,1990年广东粮食自给率为84%,2000年粮食自给率为70%,2000年比1990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

(二)广东粮食供需特点 1、广东城、乡居民的口粮基本能够自给。1990 年我省城乡居民(不包外来人口)的口粮需求大约为1618万吨,而当年我省的稻谷生产量为1668万吨,自给有余。2000年,我省城乡居民口粮(不包外来人口的口粮)需求大约为1600万吨,而当年稻谷的生产量为1528 万吨,基本也能自给。

2、广东缺粮主要缘于外来人口、食品加工和饲料用粮。我省食品加工规模较大,素有“广东粮”之美称。

2000年我省食品加工用粮137万吨,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饲料用粮猛增,2000年饲料用粮就达519万吨。外来人口在广东消费粮食据测算大约是311万吨。 3、缺粮的品种主要是玉米、小麦,这两个品种占调进量近90%。

饲料工业的主要原料是玉米,而小麦是食品加工的主要原料。广东玉米、小麦生产量少,目前生产的玉米基本上属于果蔬型玉米,2000年小麦产量仅为4.3万吨,玉米产量只有76.1 万吨。 二、“入世”后粮食生产发展趋势估计 1、粮食生产发展趋势。

1993年我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全省的粮食播种面积4840.76万亩。为了提高粮食的自给率,1994年后我省粮食播种面积连续5年增加。

在199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之后,我省粮食播种面积又开始下调。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后的第一年,根据目前国内的粮价比国际粮价高,国际的优质粮易进入我国市场且价格趋降的情况估计,短期内,我省粮食的生产效益将趋降,粮食的种植面积将继续减少,我国的农副产品市场将受到冲击。

就广东而言,由于需求对粮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优质品种将继续增加,粮食单位产量也随着下降,而国际市场进入广东市场的粮食将会增加。

据此预计,到2005年,我省粮食总产量可能会降到1350万吨左右。 2、粮食需求量预测。影响粮食需求量的因素很多,难以用一个模型来解决,为使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采取各因素单独预测进行综合。

根据有关资料,我省粮食需求量有关数据预测如下表: 粮食需求量测算表 年度 总需求 按用途分 按品种分:其中 口粮 饲料 种子 工业 稻谷 小麦 玉米 大豆 1995 2380 1815.

3 440.9 12 112 1737.3 8.3 330.7 47.7 1996 2478 1782.3 444.5 12 239.2 1709.3 100.2 333.

4 52.5 1997 2563 1783.1 493.1 12 275.0 1718.3 153.1 369.9 61.5 1998 2571 1885.4 474.0 12 199.1 1810.

4 126.5 355.5 57.9 1999 2620 1917.3 533.4 12 157.9 1838.3 114.4 400.0 61.1 2000 2584 1917.5 519.0 11 136.

7 1836.4 106.1 389.2 59.2 2001 2598 1909.7 548.1 11 129.9 1828.6 104.7 411.0 61.1 2002 2595 1910.

3 532.3 10 142.2 1829.4 108.6 399.3 60.4 2003 2626 1909.4 550.8 10 155.6 1829.2 114.2 413.1 62.3 2004 2592 1908.

3 540.0 10 134.0 1826.5 105.8 405.0 60.6 2005 2599 1893.9 549.4 9 146.6 1813.4 110.6 412.

0 61.7 2010 2544 1869.8 524.0 8 142.0 1788.5 107.4 393.0 59.4 根据预测分析,我省粮食需求量在短时期内还会继续增加,总量大约在2600万吨左右,在粮食总需求量中,口粮大约占73%,饲料用粮大约占20%;从分品种来看,水稻大约占70%,玉米大约占16%。

我省粮食的自给率目前大约70%,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后将会逐步下降。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与粮食自给率的高低紧密相联,如何确保我省有一定的粮食生产量又能充分发挥我省的优势,将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广东粮食安全线的测算 1、粮食产量安全线的测算。粮食产量安全线有绝对安全和相对安全线两种,其中绝对安全线就是自产能够满足自需。

根据我省历年的需求量和粮食需求量的发展趋势,广东粮食产量的绝对安全线是年粮食生产量不低于2600万吨。粮食的相对安全线就是本省有一定的生产量,不足部分能够通过市场或者本省以外的资源得到填补。

粮食的相对安全除了本省的生产量外,不足部分是否能够得到填补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粮食的相对安全线又可以分为低水平、中等水平、高水平安全线。低水平粮食相对安全线就是本省的粮食生产量加粮食库存量能满足本省的口粮和种子;中等水平粮食相对安全线就是本省的粮食生产量能满足本省的口粮和种子;高水平粮食相对安全线就是本省的粮食生产量能满足本省的口粮、流动人口口粮、种子。

通过搜集到的资料来分析评估,我省低水平粮食相对安全线为本省的粮食生产量应不低于1200万吨;我省中等水平粮食相对安全线为本省的粮食生产量应不低于1600万吨;我省高水平粮食相对安全线为本省的粮食生产量应不低于1900万吨。

2、粮食播种面积警戒线的测算。粮食播种面积警戒线决定于粮食安全线和粮食生产水平。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经济运行向资源优化配置发展,而我省有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为充分发挥我省的优势,促进广东经济的发展,同时确保粮食的安全,我省的粮食安全线应取中、低水平。

根据广东粮食生产的技术、条件、粮食品种调整的趋势,粮食播种面积有4000万亩就能确保我省粮食安全线处于中、低水平上。

四、对策与建议 我国“入世”后,广东粮食供需环境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省优势,调整解决广东粮食问题的思路,全面促进广东农村经济发展。 (一)发挥我省优越自然气候条件、地域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入世”后,广东可利用的粮食资源增加,解决粮食问题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尽量利用国内、国际粮源,适当减少省内的粮食生产量,发展高效农业,如优质粮食、蔬菜、水果、花卉、鱼等,提高我省农业的综合效益。

发展高效农业,我省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二是有2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起来的物资基础;三是有较好的农业基础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四是有广阔的国内外农副产品市场。

五是有一代新型农民和农民企业家。 (二)充分利用国内、外粮源,降低我省农业生产成本。广东调进的粮食主要是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广东粮”主要原料的小麦和口粮用的少部分大米。我省饲料玉米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成本处于弱势,1998年我省玉米的单位产量每亩只有262公斤,比全国玉米的平均亩产351公斤低89公斤,比吉林省的530公斤低268公斤。

广东生产的小麦质量差,亩产低,1998 年我省小麦的单位产量每亩只有191公斤,比全国小麦的平均亩产246公斤低55公斤,比山东省的小麦亩产为339公斤低148公斤。

我国“入世”后,根据目前国际市场的粮价,中国粳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40%,小麦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60%,玉米高于46%,大豆则更高达84.

5%。因此,充分利用国际低价的粮食有利于降低以粮食为原料的相关产品的成本,增强竞争力。 (三)充分利用我省有限的资源,提高我省粮食的有效供给。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比较利益偏低的产品,如果完全由市场调节,则会造成盲目缩减粮食生产的现象,导致国内粮食供应严重不足而过多依赖进口,容易受制于人。为确保经济的安全运行,我省必须有一定的粮食生产量。

目前,我省的粮食生产要抓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保护耕地。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要确保粮田被改种后,可随时复产。 二是抓住水稻、果蔬型玉米的生产。 三是调整品种结构。广东人粮食消费习惯主要是水稻,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谷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省目前水稻生产许多品种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应大力发展优质稻。

四是要千方百计提高水稻生产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粮源。各级财政要继续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的质量;对公司加农户的粮食加工企业要给予扶持,提高粮食产品的价值,从而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尽快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险制度。

(四)确保粮食储备。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政府储备粮至少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确保粮食安全,即确定合理的专项储备规模。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粮食的安全储备规模大约是粮食消费总量的17%,其中专项储备5%,周转储备12%,即使不考虑农民手中的储备,按全省总消费量的5%计,130万吨的政府专项储备规模即可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水准。

这部分储备只负责平抑趋势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的差额,保障粮食安全。二是确保效率。即在政府储备粮中,除专项储备粮以外的部分,要引入市场机制,重新设计市场经营思路,规定除要完成国家规定的为平抑市场供求进行吞吐调节的政策目标外,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目标,以提高国家财政支出的效率。

(五)改革政府粮食储备制度。①政府储备粮的储存、保管实行代理制。

政府根据一定标准核定可以代理储备粮业务的企业,对符合条件者颁发许可证,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②政府根据实际产量偏离趋势产量的程度,同时兼顾市场粮价偏离目标价格的程度,确定吞吐调节的数量、地点和时间,并责成粮食储备代理商按规定执行。

③粮食储备代理商在得到政府定额补贴的同时,如果因执行吞吐计划而发生的亏损由政府另行补贴;如果因执行政府吞吐计划而得到的利润由政府与企业按规定分成。④政府储备粮的吞吐调节和推陈储新应在批发市场上进行,取消过去层层下达指标的计划经济的管理办法。⑤建立、完善粮食风险基金,为粮食储备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