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道情原唱】白玉蟾与“白鸡冠”的不解之缘

2019-02-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这是800年前白玉蟾发现培植出武夷名枞白鸡冠,并在武夷山止止庵畅饮后写下的佳句.在中国道教史上,白玉蟾可以说是天才人物.他不仅是南宗金丹派的实际创立者,也是南宋文坛上彪炳一时的奇才.无论在道教理论与实践方面,还是诗文书画领域,都达到相当的高度.他一生踪迹遍布江南,而对他最有意义的地方则是武夷山.白玉蟾是止止庵道观的住持,而白鸡冠的原产地就在止止庵道观白蛇洞.[白玉蟾道情原唱]白玉蟾与"白鸡冠"的不解之缘白玉蟾喜茶程度甚于书法,曾有&quo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这是800年前白玉蟾发现培植出武夷名枞白鸡冠,并在武夷山止止庵畅饮后写下的佳句。

在中国道教史上,白玉蟾可以说是天才人物。他不仅是南宗金丹派的实际创立者,也是南宋文坛上彪炳一时的奇才。无论在道教理论与实践方面,还是诗文书画领域,都达到相当的高度。他一生踪迹遍布江南,而对他最有意义的地方则是武夷山。白玉蟾是止止庵道观的住持,而白鸡冠的原产地就在止止庵道观白蛇洞。

【白玉蟾道情原唱】白玉蟾与“白鸡冠”的不解之缘

白玉蟾喜茶程度甚于书法,曾有“君爱龙蛇我爱茶”之语。在他看来,茶也是炼丹的妙药之一。关于武夷茶的描写,如《水调歌头咏茶》,至今读来脍炙人口: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

【白玉蟾道情原唱】白玉蟾与“白鸡冠”的不解之缘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白鸡冠以其独特的辅助调气养生特点,成就了武夷山第十六洞天“道茶”之尊的地位,从而登上四大名枞(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的金榜。

【白玉蟾道情原唱】白玉蟾与“白鸡冠”的不解之缘

白鸡冠茶种其树势不大,枝干坚实,分枝颇多,生长旺盛。叶色淡绿,幼叶薄绵如绸,树梢顶芽微黄且弯垂,茸毫显露似鸡冠,故得雅名。其干茶有淡淡的玉米清甜味,条索较紧结,一部分是黄绿色,一部分嫩得呈砂绿,可以见到红点。

白鸡冠为武夷山四大名枞中的一款“道茶”。因产量和种植面积都较少,一直被蒙上“犹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面纱。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白鸡冠作为白玉蟾祖师培植的“道茶”,也应该遵循自然法则,采取古法传承制作工艺,才能打造出一款属于道家的极品“茶汤”。

武夷山赤石古镇曾经是茶叶集散地、茶商目的地、茶文化碰撞地,也是水陆万里茶道的重要起点,承载过武夷岩茶栽培、加工、销售、外贸、科研等事业的重任。历史上的九大码头和近百家茶行茶庄,就是鲜明的见证。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瑞泰古茶行,历经300多年的沧桑,成为古镇至今仅存的几家老茶行之一。2016年,茶行经理袁秀华被邀请参加央视一套文化收藏类节目《我有传家宝》,讲述了袁家制作武夷岩茶的前世今生。

袁秀华的爷爷给他留下了一处宝贵的文化遗产——瑞泰茶行老屋。老屋一共五进,每进均设有天井,天井采光通透排水流畅,两侧门房均匀对称。部分老屋依原貌进行翻修,但被腐蚀的房梁木柱仍显得颓废沧桑。老屋还保存了当年茶叶制作间、茶叶收购厅、开票窗口、银元储存库等。

据袁经理介绍,赤石街在上世纪30年代前,茶市繁荣经济发达,是武夷山富甲一方无与伦比的风水宝地。

武夷山的茶文化与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道人种茶、饮茶成为修道途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千百年来,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气象和地理条件,在武夷山修道的白玉蟾祖师培育了名茶白鸡冠。作为制茶传承人的袁秀华经理也表示:用百年古法传承,打造白鸡冠道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