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刘家大院 榆树刘家大院 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

2019-0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曾经的榆树市五棵树镇临江村,有个闻名遐迩的刘家大院,据记载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刘家大院的刘家是如何发家的,这还要从清代乾隆年间山东灾民闯关东的历史说起.闯关东的刘家人落脚松花江边江阴刘家大院 榆树刘家大院 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据刘氏后人介绍,清乾隆末年,山东自然灾害频发,使得不少饥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去逃荒.逃荒到东北的刘氏先祖名叫刘雨,当年刘雨一家随难民一路北上,闯关东来到了当时伯都讷地界的松花江北岸,在一处荒草甸子歇脚时,发现这里土地肥沃,又临近送松花江,是安家的理想之选,于是就在这里支起了

曾经的榆树市五棵树镇临江村,有个闻名遐迩的刘家大院,据记载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刘家大院的刘家是如何发家的,这还要从清代乾隆年间山东灾民闯关东的历史说起。

闯关东的刘家人落脚松花江边

江阴刘家大院 榆树刘家大院 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

据刘氏后人介绍,清乾隆末年,山东自然灾害频发,使得不少饥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去逃荒。逃荒到东北的刘氏先祖名叫刘雨,当年刘雨一家随难民一路北上,闯关东来到了当时伯都讷地界的松花江北岸,在一处荒草甸子歇脚时,发现这里土地肥沃,又临近送松花江,是安家的理想之选,于是就在这里支起了临时的马架子,在马架子上披上野草,从草甸子上搂些柴草铺在地上,一家人住了下来。

江阴刘家大院 榆树刘家大院 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

庄稼人出身的山东汉子刘雨是种田的好把式。刘雨来到这里的时候,正值春季,他带着家人在这片草甸子上开荒种地,第一年就开出一垧来地。新开的土地叫生荒地,因为有草根土块,种下的庄稼收成不是很好,但解决家人吃饭还是绰绰有余,还能喂猪养鸡,生活也算有了着落。

生荒地种过三年以后就是熟地,熟地的庄稼生长势头特别好。就这样,刘家的日子渐渐富起来了。刘雨还置办了耕种的农具和马匹,盖起了小土坯房子。刘家落脚的地方,就被称为刘家窝堡。

刘家大院是如何建起来的

刘家在关外的日子过好了,消息传到山东,不断有亲戚朋友投奔过来,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屯落。刘氏家族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起来了。到了清光绪年间,这个家族的人口有六七十人,也积蓄了不少的钱粮。新的刘氏当家人决定建一处大院,于是张罗准备材料。

建房子首先需要木材,当家的就打发人去松花江上游的长白山伐木,再运到二道江编排,利用松花江水道,将木排放到最近的江口处,然后车装马拉运到建房的地点。经过一年的准备,各种材料基本到齐了。

第二年春天一化冻,刘家就开始张罗盖房子。那时的人都迷信风水,刘家也不例外。建房子之前,刘家请了一个风水先生选宅地,风水先生将宅地选在了一处地势低洼的地方,称这里是进财发家的地方。这也是后来刘家大院修建的地方,因地处低洼地带,人们称这里为刘家洼子。

宅基选好后,由风水先生选择良辰吉日,按照民间建房的传统,选定方位,在屋墙的柱脚基础上放“太平”或“乾隆”的铜钱。在屋基的正中心挖个小洞埋下元宝或其它吉祥物,这叫“镇宅”。寓意将来住房的人,太平兴旺,交上好运,吃穿不愁,大发财运。

最后是上梁,上梁要选在上午太阳升起时进行,上梁还包括照梁、滚梁和晒梁等程序,并燃放鞭炮,说喜庆话,就是讨个吉利。然后用一块六尺长的红绫子披在中脊檩子上,寓意洪福齐天。这项浩大的工程,从春天开始施工一直到中秋节,历时五个多月,刘家大院就正式竣工了。

刘家大院竣工时,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杀猪宰羊宴请官员绅士、亲朋好友。收到请柬的各位嘉宾前来道喜祝贺。之后,刘氏当家的召开家庭会议,按照分支的辈分和人口分配房间,也宣布了家规和制度,要求家人要团结互助,勤俭节约,把日子过好,扩大家产基业。此后刘家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耕地面积已达到80多垧,有牲畜40多头,运输大车2辆,80多口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刘家大院的历史变迁

今天的榆树人,不少对刘家大院还有记忆。刘家大院呈长方形,院内有标准房屋29间,正房14间,7间为一栋,两栋之间有相隔十几米的距离;厢房15间,分别为东西厢房和腰厢房,腰厢房的南侧有一座碾坊,为自家碾米磨面,和为屯中乡亲提供方便。

整个大院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崭新并列的十四间正房高大宏伟,蔚为壮观。室内装饰古色古香,宽敞明亮。三栋十五间厢房也是错落有致,高低分明。四周是3米高的全封闭干打垒围墙,巍峨高大的院墙安装着漆黑的松木大门,围墙的四角处建有炮台,炮台有5米多高,格外引人注目,有四名炮手保家护院防御土匪强盗。

刘家大院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老宅。它古朴典雅,设计精巧,工艺精细,体现了北方民居建筑的特色,在当时当地也算是一道美丽的建筑风景。

1946年榆树解放后,刘氏家族的土地、房屋和浮财也都分给了穷人,刘家大院被分后,东侧的7间成了生产队的队部,西侧7间则分给没有住房的贫雇农。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这栋房子被拆除了,各家在原地盖起了房子。随着农村的改革开放,生产队退出了历史舞台,生产队队部的那栋房子出售给个人,现在这栋房子依然有人家居住,可见当初房子建筑之牢固。历经百年的刘家大院,虽不显赫,却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