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世凯韩梅 臧世凯:打好徽字牌 繁荣黄梅戏

2018-04-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00多年来,黄梅戏艺术从草台登上舞台,从民间小戏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大戏,经过了极不寻常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黄梅戏艺术出现了两度繁荣,推出了<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和<红楼梦>.<无事生非>等大批优秀作品,涌现出了以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群体和以陆洪非.金芝.时白林.胡莲翠等为代表的名编剧.名作曲.名导演.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黄梅戏的"艺术年".

100多年来,黄梅戏艺术从草台登上舞台,从民间小戏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大戏,经过了极不寻常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黄梅戏艺术出现了两度繁荣,推出了《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和《红楼梦》、《无事生非》等大批优秀作品,涌现出了以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群体和以陆洪非、金芝、时白林、胡莲翠等为代表的名编剧、名作曲、名导演。

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黄梅戏的“艺术年”、“发展年”、“影视年”的有力推动,黄梅戏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实现了“梅开三度”,一批优秀剧目和影视作品获得多种全国性艺术大奖,一批戏剧新人崭露头角、健康成长。

半个世纪以来,黄梅戏风靡大江南北,唱遍长城内外,成为安徽文化艺术中最响亮的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剧种,成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奇葩。

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推动黄梅戏艺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实现新的发展和更大的繁荣,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冷静分析和深入思考。

第一,繁荣发展黄梅戏艺术事业有着良好的机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为繁荣发展黄梅戏艺术事业创造了极好的大环境。

安徽省委、省政府把黄梅戏艺术作为文化领域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的对象,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确立了以黄梅戏艺术为龙头、带动文艺事业整体繁荣的发展思路,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和具体办法,使繁荣发展黄梅戏艺术有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几十年来,广大观众对黄梅戏一往情深,黄梅戏经典剧目在全国久演不衰,经典唱段广为传唱,民间黄梅戏活动生机勃勃,充分证明黄梅戏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繁荣发展黄梅戏艺术事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广泛普及,许多传统戏曲艺术都面临着生存发展的严峻考验和诸多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出多元化趋向,供人们选择的艺术种类、艺术样式越来越多,各文艺种类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长的同时,文艺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欣赏趣味也在不断变化,对文化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很明显,黄梅戏艺术如果没有新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吸引观众,就难以巩固和开拓市场。

第三,繁荣发展黄梅戏艺术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黄梅戏艺术在总体上是前进的、发展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多,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剧本特别是高质量剧本的匮乏,已经成为阻碍黄梅戏艺术发展的“瓶颈”;人才储备的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黄梅戏艺术的持续发展,有影响的表演拔尖人才不多,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甚至艺术策划、营销人员更是短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艺术发展理念和思路还不适应新的形势,体制和机制还不够活,事业和产业规模不大,市场开拓显得滞后。

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妥善加以解决。

新世纪新阶段,推进黄梅戏艺术的新发展,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适应黄梅戏艺术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拓展事业和产业的发展空间,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和人才战略,创作传世力作,培育拔尖领军人物,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通过抓创新、促繁荣,抓精品、出名家,抓市场、强产业,在“梅开三度”的基础上,把黄梅戏艺术推上新台阶。

繁荣发展黄梅戏艺术的关键在于如何继承与创新。具体来说,就是要“改革不变向,出新不变味”。改革是大势所趋,出新是永恒主题。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就难以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实现新发展。出新不是一味标新立异或另起炉灶。否定了基本特征,丢弃了基本要素,改变了特有韵味,就会丧失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黄梅戏艺术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了相对稳固的美学原则,并且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代代相传。黄梅戏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传神写意的身段程式、清新质朴与委婉流畅的唱腔旋律、活泼生动的安庆官话道白等,为一代又一代观众所喜爱。

黄梅戏的继承决不是简单的因袭和生硬的照搬,民歌形式的黄梅采茶调,经过丰富和演变,形成了黄梅歌舞小戏;歌舞小戏的串联演出,发展成为整本大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黄梅戏的各艺术要素不仅适应了时代的特点、发展的要求和观众的需求,而且进行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新的创造,增加了新的因子,使黄梅戏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多彩。

正是长时间的创造和积累,黄梅戏这一个性鲜明的地方剧种才得以在众多剧种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观众的认同。

戏曲艺术剧种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不同的艺术韵味上,不同的艺术韵味又主要体现在不同的音乐唱腔上,音乐唱腔最能显示一个戏曲的本质特征,特定的音乐唱腔构成特定戏曲剧种的生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黄梅戏含着泥土的气息,有着山花般的芳香。

黄梅戏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经久不衰,其唱腔的质朴、委婉、流畅、好听是主要原因。任何艺术之所以能够存在,都是因为其独特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区别,也就没有独特的魅力。个性是文化的名片。

在当今文化多样化的复杂情境中,文化的个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文化生产中越来越成为主流,在艺术欣赏中越来越成为时尚,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越来越成为认同的标志。作为已经获得全国认同的安徽标志性文化形象,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黄梅戏这个名牌,倍加珍惜黄梅戏这个祖国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黄梅戏艺术的创新不能割断历史、丢弃传统、忽略个性、模糊黄梅戏艺术的本体特征。要保持黄梅戏艺术的独特个性,充分发挥黄梅戏包容量大、可塑性强的优势,努力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在艺术创作生产中不断突出、强化黄梅戏艺术中适应现代社会的艺术因素,不断丰富时代内容、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推动黄梅戏艺术的新突破、新跨越,中心任务就是要推出精品力作、打造经典剧目。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加强领导,组织攻关,集中精力、人力、财力和物力,力争在最近几年创作生产出一批有突破、有超越的精品剧目。

为此,一要抓剧本,二要抓作曲,三要抓表演,不断优化艺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把最优秀的编剧、最优秀的作曲、最优秀的演员等,集中到重点剧目的创作和生产上来,把创作精品力作落实到艺术创作生产的全过程。

综观整个戏曲艺术发展史,佳作纷呈、名家辈出,这是支撑一个剧种兴旺发达的两大支柱。实施精品战略,人才是关键。人才是兴业之本,也是兴戏之本。推动黄梅戏艺术的新突破新跨越,必须培养一批优秀人才,造就一批拔尖人才,努力营造一个人才辈出、佳作纷呈的良好氛围。

为此,要进一步摸清黄梅戏艺术人才的家底,针对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整体结构等现状,切实加大人才工作的力度。要进一步拓宽识才的眼界,拓展选才的范围,改进选才的机制和方式,真正把那些好的艺术苗子选上来。

老一辈艺术家要对年轻同志悉心传、帮、带,使黄梅戏艺术薪火相传。年轻的黄梅戏艺术工作者,要虚心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对于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年轻演员,要提供更多的提高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实践舞台。

要抓紧培养急需人才和短缺人才,逐步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同时,还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拓宽人才交流的渠道,加强艺术生产协作,根据需要,做好艺术人才的引进工作。

要以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要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打破单位、地域、身份甚至职称的界限,对一些特殊人才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不拘一格选拔、培养和使用;在职称评定、奖项评比、先进奖励等方面采取非常措施,充分调动广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

要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真正关心和帮助艺术工作者,激发聪明才智,发掘艺术潜力,使他们一心一意搞创作、凝心聚力谋发展。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名编剧、名作曲、名演员、名导演等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推进黄梅戏艺术的新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和黄梅戏艺术工作者在促进文企联姻、开拓演出市场、转变内部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增强改革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打破束缚黄梅戏艺术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健全完善创作和生产机制。要真正把那些对黄梅戏有执著追求、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编剧、作曲、导演等吸引到黄梅戏艺术事业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帮助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黄梅戏艺术创作生产。要大胆探索创作生产的新机制,逐步实行竞争择优选用机制,把竞争引入剧本、音乐创作和剧目表演、导演中来,可采取招投标制、签约制和聘用制,尝试以主角、名角为中心组建表演团体或表演班子,优化艺术资源配置。

逐步有选择地实行经纪人制,加强对重点剧目的策划、包装和营销运作。

要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突出实绩、突出贡献、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在黄梅戏艺术的创作生产上,主管部门应该着重加强对创作思想、创作方向的管理,着重抓好重大创作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让艺术工作者放开胆子、放开手脚从事艺术创作和生产。

健全完善投入和扶持机制。政府对文化艺术事业的投入,要把重点放在扶持重点项目和重点作品,扶持精品力作和经典剧目的创作生产,扶持重点艺术院团上。要建立和实行多元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加强黄梅戏引资工作,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发展黄梅戏艺术事业和产业。

要以推进黄梅戏艺术产业化为突破口,带动各艺术院团不断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有眼光的艺术院团、有作为的艺术工作者都应该具有改革的精神、竞争的意识、发展的理念,在市场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闯出新路。

健全完善评判和奖励机制。一部文艺作品到底怎么样,不完全是领导、专家和创作生产者说了算,最权威的评判者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直观的检验者是市场。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建立专家评论与人民群众评价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艺术评判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文艺评价体系,规范和改进文艺评奖工作。

防止和改变那种“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得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后归宿”的现象。表彰奖励要看质量看效益,凭实绩凭贡献。

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既叫好又叫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艺作品,要给予重点奖励,以奖代补;对“德艺双馨”,为黄梅戏艺术繁荣发展付出艰辛劳动、取得一流成就、做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工作者,要大力予以表彰。

繁荣黄梅戏,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也是带动安徽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于体制改革和艺术创新,黄梅戏艺术就一定能够再展雄风、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