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破译】【荐读】破译一个甲骨文就奖励10万元 试试不?

2019-08-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甲骨文,又称"契文"或"甲骨卜辞",它的发现极具偶然性.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个著名的金石学家病了.他叫王懿荣,也是当时的国子监祭酒.有个大夫就给他开了一剂药方,需要用到一味叫"龙骨"的药材.王懿荣觉得这名字奇怪,便派人到药店买回没被捣碎的"龙骨",意外发现上面有许多奇异的纹路.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商,长22.5厘米,宽19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时,他擅长的专业立马发挥了作用.经过观察,王懿荣认为这些龙骨是年代久远

甲骨文,又称“契文”或“甲骨卜辞”,它的发现极具偶然性。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个著名的金石学家病了。他叫王懿荣,也是当时的国子监祭酒。有个大夫就给他开了一剂药方,需要用到一味叫“龙骨”的药材。

王懿荣觉得这名字奇怪,便派人到药店买回没被捣碎的“龙骨”,意外发现上面有许多奇异的纹路。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商,长22.5厘米,宽19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时,他擅长的专业立马发挥了作用。经过观察,王懿荣认为这些龙骨是年代久远的兽骨遗留,上面的“画纹符号”不同于青铜器上的铭文,于是便开始高价大量收购带字的甲骨,甚至不惜为此散尽家财。

同时,王懿荣开始对照典籍文献,研究他的“发现”,推测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产物。他离世后,其收藏的千余片甲骨由好友刘鹗收购。1903年,刘鹗将王懿荣和自己收集到的甲骨选拓1058片,编写成《铁云藏龟》一书,这也是中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专著。

从王懿荣起,刘鹗、王国维等一大批学者开始了对这些带文字甲骨的收藏和研究。他们凭借深厚学识,不仅辨识出甲骨上的文字,还通过这些文字考证了史书中关于商朝的记载。

甲骨实物

甲骨文发现后,引来古董商等趋之若鹜的大量搜购。但是,这些非科学的发掘,往往只取甲骨,而忽略甲骨埋藏的情况,导致所出甲骨的价值大损。

1928年秋,弄清甲骨出土地点后,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等人先后主持下,一群考古人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据称,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

甲骨文珍品四方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发掘工作。此外,河南辉县、郑州二里岗及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遗址也有有字甲骨出土。山西洪洞、北京昌平等地还发现了周代的有字甲骨。

很多人好奇,在这些看不懂的甲骨文里,究竟记载了古人怎样的秘密?

《说文解字》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古人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创作出文字:

例如“太阳”是圆的,“月”是缺的,因为乐器磬是石头做的,所以“石头”就是一个磬的形状,又因为磬发出优美的声音,古人就在磬中间加了一个耳朵和一个口,成就了声音的“声”。

《开讲啦》视频截图

很多我们如今理解的汉字意义,在甲骨文的形状中便能体会一二:

“得”字像手持贝,表明古代的“贝”为宝物或用作货币;“獲”为手持一只鸟形,表示俘获的“获”;“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休”字像人在树荫下休息,所以古代“休”字有休息、止息和“荫”的意思;“保”字像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孩子,所以“保”字古代有“保护”和“依仗”两个意思。

从已识别的甲骨文文字来看,它已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记录了殷商时期祭祀祖先、农作物丰歉、天时气象变化、战争胜负,乃至生育、疾病等社会和生活内容。

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们将甲骨文研究接续传承,并让这门古老的学问不断推出新的成果。

但即便如此,甲骨文破译之路依然无比漫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德宽教授说,虽然甲骨文研究已过百年,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一是认字,二是片数,三是断代。

以认字为例,学者编纂的甲骨文字典收字已有4300多个,其中2000多字有人进行过研究,但目前取得共识的破译字仅1300多个,一大半字还不认识,只能放在字典的附录中存疑待考。

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的一篇“悬赏公告”曾引发广泛关注。公告称,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做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真可谓“一字千金”。今年5月,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征集已经开始了,奖励金额不变。

中国文字博物馆公告

无论如何,甲骨文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它也被认为是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汉字。

2017年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现在,甲骨文虽然古老,但却并非身处“冷宫”。比如,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在斗图圈一度很流行,还与“神马、有木有”等网络流行词结合起来,很受欢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教授设计的“甲骨文表情包”系列。

到2019年,甲骨文发现已经120周年了。在接下来的日子,也仍将有无数学者为它的破译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