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平情感经历】《文化·大家》第37期丨对话刘和平:面朝历史 照亮现实

2019-10-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和平,著名剧作家.小说家.历史学者.国家一级编剧;长期从事历史学研究,舞台剧.电视剧.电影和小说创作,现任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长,北京影视著作权专家鉴定委员会会长.代表作品舞台剧<甲申祭>曾获得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电视剧<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曾获得第19届.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编剧奖.第17届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第21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刘和平作品导语:<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

刘和平,著名剧作家、小说家、历史学者、国家一级编剧;长期从事历史学研究,舞台剧、电视剧、电影和小说创作,现任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长,北京影视著作权专家鉴定委员会会长。代表作品舞台剧《甲申祭》曾获得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电视剧《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曾获得第19届、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编剧奖、第17届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第21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

刘和平作品

导语:

《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这些被业界公认有里程碑意义的电视剧和小说,均出自于著名剧作家、小说作家刘和平之手。

在中国的电视剧黄金时代,刘和平所创作的历史正剧,某种程度上,一直在诠释着一种文化的归位。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存在主义"历史观,"照亮了历史,也照亮了现实";他坚信没有人能够创造历史,所有的历史人物都是历史的承载者;他对他笔下的历史人物饱含深情;他坚信所有的历史都是康德所说的"隐蔽计划",他对于历史背后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深情,让我们看到他对历史饱含一份敬畏之心。

访谈中,刘和平谈到他思想有一部分来自于江右先贤,对于陶渊明、周敦颐、陆九渊、王安石、汤显祖、陈寅恪等人都在他思想体系中有过反复而深情地"回望"。本期《文化·大家》我们通过著名作家刘和平的视角,来阅读另一种"历史观"。 

刘和平《北平无战事》 

刘和平《北平无战事》人物剧照

《文化·大家》:《大明王朝1566》是2006年根据您作品改编的一部正剧,凭借着波澜壮阔的剧情和高水平的制作,一度风靡荧屏;十年后,在读者和媒体的共同呼吁之下,这部作品再度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其中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精彩诠释更是成为了谈资,据我们了解,在国内最具公信力的读者观众评分平台豆瓣上, 国内外所有的电影电视剧最高评分是9.

6分,而《大明王朝1566》重播后,从原来的9.5分升到了9.6分,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刘和平:我只能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也就是说,看过重播的人都要打五星才成能达到9.6分。一部十年前的旧作,能得到广大观众如此的认同,说明大家对艺术精品的渴望和文化回归的呼唤。

《文化·大家》:我对这部剧中一个情节印象很深,就是开始那场御前会议,议定"改稻田为桑田"的国策以缓解当时的财政危机。据我们了解,历史上并没有改稻为桑的记载,这个情节应该是您虚构的,但给观众的带入感比真实的历史更具有张力,更难得的是您的作品还被历史学家认为达到了历史学界研究的前沿,这是为什么?

刘和平:这就是文学艺术的功能,也就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虚构的故事,能够照亮历史,也能照亮现实生活,使我们对历史和现实认识更深刻。因为它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和民族文化的真实。关键是创作者怎么认识历史,历史在创作者面前往往是一堵墙,创作者要做的是"面壁破壁",破壁后才能展现历史背后的历史。

《文化·大家》:《大明王朝1566》是围绕社会正义与腐朽政权展开的博弈对决,主要人物海瑞曾经也曾在江西的兴国做过县令,相关史料并未详实记载这段历史,您是"最了解"海瑞的人,能否谈谈他在江西的这段历史以及这段"基层"经历对他的仕途有怎样的影响?

刘和平:当时江西兴国这个地方比较贫穷,史料没有太多记载海瑞在兴国的经历,说明他在当地只是个过渡。他最有名的经历是从兴国调任北京户部主事冒死向嘉靖皇帝上《治安疏》,以及隆庆皇帝登基后,担任应天巡抚,反对土地兼并,并在吴淞一带兴修水利泽遗后世做了很多事。

他在兴国任上应该没有太多记载,也说明那里不是他思想的舞台。那个时候,江西作为心学的重要发源地,在官场影响很大,但海瑞恪守的是程朱理学,他对心学虽不反对也无兴趣,这可能也是他在江西没有留下更多记载的原因。

《文化·大家》:后来听说您还要创作《大明王朝》第二部,有这个打算吗?

刘和平:不会了。张居正主政的时候,已经弃用海瑞了,所以没有太多海瑞的事迹。还有一个就是张居正的改革,我并不认同,说到底,他的改革是弱民富国,对充盈明朝廷的国库财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多隐患也就此埋下。

譬如他将农业赋税由交粮食改为交货币,这在东南工商业发达的地方尚且可行,但在许多工商业不发达的地方反而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每到秋收时这些地方粮价便跌,以前一担粮可交的赋税卖了以后可能反而要两担粮的钱才能缴纳,弊端可知。明朝末年西北地区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造反,往远一点说就跟张居正的改革有关。我不想写张居正的改革,原因也就在此。

《文化·大家》:您是如何评价张居正这个人物?

刘和平:关于张居正,我比较认同王夫之《读通鉴论》里的史见:"申、商者,乍劳长逸之术也,无其心而用其术者,孔明也;用其实而讳其名者,介甫也(王安石);况……张居正之挟权势者哉!"这里谈到历史上的三位改革者,对诸葛亮是基本肯定,对王安石是褒贬各半,而对张居正是基本否定。我认为王夫之的评价很独到,也很客观。

《文化·大家》:江西在历史上涌现了不少文化名人和历史现象,王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有情有梦的戏剧大师汤显祖、心学开山之祖陆九渊、民国时期的大师陈寅恪……这一系列的历史剪影和现实碎片,不知道在过去,或者将来能否与您和您的作品有交集?谈谈您和江西的缘分。

刘和平:我的作品受江西先贤的影响较深。我所崇拜的几个人,如陶渊明,陆九渊、汤显祖、王安石,还有周敦颐,常年寄居在庐山脚下,这些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不间断地影响着中国人。比如汤显祖,我就十分喜欢他的《临川四梦》。

汤显祖特别注重表现个体生命的价值,《牡丹亭》就是典型。这个世界无非就是男人和女人组成,他特别反对社会属性强加于生命本体的东西,这是汤显祖很了不起的地方。我们今天的作家和编剧,要跟汤显祖学习,突出本体生命的价值;陆九渊也是,他的心学好像是在谈修为,但实际上是在突出个体生命的价值,让一个人从内心去找到自己,尽力摒除外界的影响。

所以,2009年在创作最困难的时候,特地来到江西庐山,闭关创作了六个月,下山后全力推动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融资、建组、拍摄、后期制作等。今天想来,仍然感慨。

《文化·大家》:《北平无战事》中,您最同情哪一个历史人物?

刘和平:我对笔下所有的人物都抱有一种同情,或者说我通过手中的笔对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注入了我的同情。所以,看我的作品,这一集这个人是主角,看那一集那个人是主角。我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取一种理解之同情。

《文化·大家》:您有怎样的历史观?

刘和平:我所信奉的两句话,一句是康德说的,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大自然隐蔽的计划;一句就是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台词,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每个历史阶段都是合理的存在,我不会否定任何一段历史。因为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如序章,早已隐蔽地排好,没有人能够改变。所以,我在作品里从不谈谁创造了历史,我笔下的历史人物,都是历史的承受者。这就是我的历史观。

《文化·大家》:下一步有什么创作计划?

刘和平:正在写一部南北朝的剧本,主要人物是拓跋宏。有人问我对拓跋宏怎样认识,就是一句话:他是中国1500年前的林肯。他作为鲜卑游牧民族进入关内农耕民族地区的北魏皇帝,他极力地推行汉文化的郡县制,坚定地废除落后的宗主督护制(奴隶制),这在中华民族那次历史大转型中非常了不起。

元好问有一首诗专门说他:"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评价很高,也很中肯。我希望将这部戏拍成真正的季播剧,拍成一部能媲美欧美优秀季播剧的作品,这部剧暂名《北斗南箕之歌》,但愿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我以前的作品。(黄颖、罗霄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