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凯的遗嘱 陈小雅:杨小凯和他的“传奇”

2017-05-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邹恒甫说:杨小凯文革时比毛泽东还左;接下来比弗里德曼还右;得癌症后希望人类返回原始森林里去.   小凯去世,有三位朋友来信说,你应该为他写一点什么…… 我长大后,真正与小凯只见过一面,但两家或亲友的关系,算来也有40多年.我父亲与小凯的父亲,都曾是黄克诚任湖南省委书记时的下级.我父亲算"红区党",他父亲算"白区党". 他的少年时代和我的幼年时代,曾在同一个大院里渡过.1959年"庐山会议"后,小凯的父亲与家父一同被打成"以周小舟为首的右

邹恒甫说:杨小凯文革时比毛泽东还左;接下来比弗里德曼还右;得癌症后希望人类返回原始森林里去。   小凯去世,有三位朋友来信说,你应该为他写一点什么…… 我长大后,真正与小凯只见过一面,但两家或亲友的关系,算来也有40多年。

我父亲与小凯的父亲,都曾是黄克诚任湖南省委书记时的下级。我父亲算"红区党",他父亲算"白区党"。 他的少年时代和我的幼年时代,曾在同一个大院里渡过。

1959年"庐山会议"后,小凯的父亲与家父一同被打成"以周小舟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大概是1962年"七千人大会"以后,他们都获得了"甄别平反"。 对此,小凯的父亲杨第甫曾留下一首《声声慢.

七千人大会》: 时时刻刻,想想思思,年年月月日日。 是是非非界线,最难分析。 三番两次遇着,不识它、转移规律。 事过也,再回头,却是明明白白。 天下兴亡有责。 应记取,刍荛之言堪则。 众志成城,总要定谋决策。

鞠躬尽瘁而已,哪管他、失失得得。 为人民,最重是英雄本色。 ——这大概是我们可以追溯到的,"家传"对小凯"忧国忧民"情怀、"英雄主义"气质的最早影响。但是,小凯说他少年时代就感到了政治迫害给人带来的屈辱,大概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那时的小凯,小学和中学都和我哥哥同学。但我对这位长我七岁的大男孩毫无印象。不过,他的大名却如雷贯耳。所闻大约是"成绩好"、"聪明"一类。

当时的长沙市一中,是个省委和军区干部子弟云集的地方。在中等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一中出政治家;附中出教授和文学艺术家。可见当时长沙市一中的政治氛围,学生对国事的兴趣,以及他们的意识形态色彩是非常浓厚的。

而这种特色,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本身就是一种特权的产物。 文革前,我们家已离开湖南。再次听到小凯的消息也是在家中的饭桌上。当时,我哥哥还拿出一张传单,来自湖南。我感觉有点遥远。而且印象中长沙没有真正的"产业工人",他们似乎在孤军奋斗…… --既然共产党里已经辨别不出"好人"和"坏人",那么,跟着"产业工人"走,就是唯一可靠的选择。

我--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不知何时获得了这样的信念。

即使他们被称为"保守派"、"保皇派",我并未动摇过这样的信念。最近,看小凯对那段时间的回忆,他仍以信用的语调使用了这个"概念",说明马义的原教旨形态仍活在他的意识中。在马义的"政党学说"中,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既是一种"金字塔结构",也是一种"共生关系"。

失掉了"尖端"还有"平台",失掉了"平台"还有"基座",失掉了"基座"还有"根"。我们如今似乎又回到了根,但这个根在一定条件下仍能生长回去。

对于小凯的这段经历应当如何评价,现在看来,尤其在海外,已经不是他个人的事情。但在他父亲那里,小凯并没有今人看得那么"成熟"。小凯父亲说: 小凯,原名曦光,……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十八岁……和当时许多"红卫兵"一样,他也是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并不因父母已被打成"走资派"而有所犹疑。

他自幼好学深思,在校是高才生,共青团干部。

随着运动发展,他开始思索国家的命运前途。以他幼稚的心灵,在当时条件下,当然无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而更多地是受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许多极左、极荒唐文章的影响。

他从这些由毛泽东亲自审定的文件和文章中,从运动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去揣摩领袖的意图,揣摩这场文化大革命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改造成什么模样。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一张《中国向何处去》的传单,作为当时成千上万的"红卫兵小报"油印散发,从此闯下大祸。…… 当时社会上奇谈怪论、无端攻击、散布种种"内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