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人听闻出处 未来长历时高温天气成常态?专家:并非耸人听闻

2019-03-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一次会议上表示,长历时高温天气未来可能是常态.消息一出,立马引起民众的关注.什么是长历时高温天气,这种说法靠谱吗,毕竟现在网上总是谣言四起,如果是真的,又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耸人听闻出处 未来长历时高温天气成常态?专家:并非耸人听闻什么是长历时高温天气究竟什么是长历时高温天气?10日,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王遵娅高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一般将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称为高温,主要出现在夏季.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夏季高温日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一次会议上表示,长历时高温天气未来可能是常态。消息一出,立马引起民众的关注。什么是长历时高温天气,这种说法靠谱吗,毕竟现在网上总是谣言四起,如果是真的,又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耸人听闻出处 未来长历时高温天气成常态?专家:并非耸人听闻

什么是长历时高温天气

究竟什么是长历时高温天气?10日,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王遵娅高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一般将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称为高温,主要出现在夏季。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夏季高温日数在近几十年出现了显著的增加,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高温日数普遍偏多。

耸人听闻出处 未来长历时高温天气成常态?专家:并非耸人听闻

2018年夏季,中国平均高温日数为15天,较常年偏多6天,达到了历史第3高值,仅次于2013年和2017年。由此可见,中国的高温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频繁。当高温成片出现,影响一定范围的区域,并持续至少5天,我们在监测业务上将其认定为一次区域性持续高温过程。

耸人听闻出处 未来长历时高温天气成常态?专家:并非耸人听闻

统计显示,自1961年以来,区域性持续高温过程表现出了发生频次增加,影响范围增大,综合强度增强的变化。尤其是,1961-2018年间综合强度最强的10次高温过程中,有8个出现在21世纪。继2013年中国南方的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之后, 2017年、2018年我国也发生了强的区域性持续高温天气。这也让人们直观的感觉到高温越来越多。

“利用数值模式,我们对未来高温的发生频率进行估计,发现无论是对全球还是对中国,高温仍将出现增多的趋势,那这就意味着高温可能呈现常态化出现的趋势。”王遵娅说。

事实上,这种说法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9月18日举行的2018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就曾说:“刚刚过去的7月,大家对高温天气印象深刻,以前说高温天气是极端事件,到2030年高温热浪将成为中国夏季天气的新常态。”

高温将严重影响人类生活

“高温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王遵娅说,首先是人体健康。高温的长期持续对心脑血管疾病,热射病等的发生都有促发和加剧的影响,严重的情况可能会伤及生命。其次,高温的持续使得用水和用电量激增,对用水用电安全带来很大威胁。第三,区域性持续高温常常和干旱相伴随出现,这会为农牧业等带来进一步的影响和损失。

确实,有医学专家表示,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是产生中暑以及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人体在过高环境温度作用下,体温调节机制暂时发生障碍而导致体内热蓄积,导致中暑。此前,一项针对北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调查发现,高温闷热天气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天气。此外,在夏季闷热的天气里,还易出现热伤风、腹泻和皮肤过敏等疾病。

持续的高温天气还会对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会使灌浆后期的早稻遭受“高温逼熟”,导致籽粒不饱满、粒重下降;也使得脐橙、柑橘等水果幼果脱落严重,产量锐减。早在2012年,就有媒体报道,高温干旱使美国玉米、大豆严重减产,从而引起全球粮价波动。

“气候变化使全球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从来没有一件事情像它这样使人类关系显得如此紧密。”王遵娅说,今年8月份,在欧洲持续数周的极端高温天气仍在继续,欧洲航天局发布的照片显示,欧洲大陆大面积的干旱在太空中清晰可见。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大片地区的植被枯黄,在伊比利亚半岛一角的葡萄牙可以清楚看到森林火灾升起的浓烟。

风险加大 人类该如何应对

面对如此风险,人类该如何应对?“适应、减缓。”丁一汇说,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按照《巴黎协定》的约定,在1.5℃—2℃升温下,中国将在2030年总排放量达到峰值。这是中国科学家对未来走低碳发展之路所做的碳排放的预算,如果不走这条路,碳排放就不能达标,由此带来的环境和气候问题也将不可逆。

至于低碳之路具体该怎么走,丁一汇表示,就是淘汰化石能源以及落后产能,让煤、石油、天然气等退出能源历史舞台,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在过去10—15年,美国、欧洲通过走这条路,实现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中国也可以。”丁一汇说。

在王遵娅看来,从长远和根本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地球,推行绿色生活方式,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脚步。当持续高温出现时,要尽量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比如不要在烈日下外出和运动;室内外温差不易过大;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心理健康等,也应该储备一些急救知识,以防止突发情况等。

就此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曾表示,低碳与每个人密切相关,而且符合经济理性。低碳的经济理性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即理性预期、风险规避和收益最大化。潘家华解释,正如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并不见得是当下最好的选择,而二三十年之后,却符合人们的预期。再就是风险规避,每个人都不想过夏天被灼烧的生活,那就从现在做起,低碳生活,减少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