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的典故 一鸣惊人:更要记得韬光养晦、蛰伏三年

2019-11-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小城不小,大城不大.希望通过小城故事,一起去感悟所谓的"小成"与"大成".最近看了很多文章,关于中美贸易的.关于中国2019年经济的.关于一带一路的,关于华为的-,所有的都可以说是"一鸣惊人",堪比"厉害了,我的国".一鸣惊人的典故 一鸣惊人:更要记得韬光养晦.蛰伏三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

小城不小,大城不大。希望通过小城故事,一起去感悟所谓的“小成”与“大成”。

最近看了很多文章,关于中美贸易的、关于中国2019年经济的、关于一带一路的,关于华为的…,所有的都可以说是“一鸣惊人”,堪比“厉害了,我的国”。

一鸣惊人的典故 一鸣惊人:更要记得韬光养晦、蛰伏三年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对战国齐国的记载,但最早的蓝本为战国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

一鸣惊人的典故 一鸣惊人:更要记得韬光养晦、蛰伏三年

这句话到底是出自齐威王,还是楚庄王,相比我更关心“三年不鸣,三年不飞”的楚庄王为何之后“一鸣惊人”?

楚庄王,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则记为王,姓芈,熊氏,名侣(一作吕、旅)。因为在先秦时期男性称氏不称姓,故其应叫熊侣;“庄”是其谥号。

一鸣惊人的典故 一鸣惊人:更要记得韬光养晦、蛰伏三年

楚庄王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于公元前613年即位。在位的23年里,他励精图治,不仅使楚国实力骤增,问鼎中原,自己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霸主,还以自身优秀的政治品德和人格魅力被后世有识之士所敬仰。

史书记载,他即位之初的多年里,沉溺于酒色玩乐,不问朝政,而且下令大臣不许进谏,否则死罪。有一位叫伍举的大臣不忍社稷衰败,于是想了个用谜语进谏的办法。伍举去见庄王,说:楚国有只大鸟,居于至高之处,三年不鸣,三年不飞,请问大王您知道它是只什么鸟吗?庄王心里明白伍举的用意,于是回答说: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三年不鸣,三年不飞”的楚庄王为何之后“一鸣惊人”?

楚庄王对国内政治形势(大族专权,遭遇劫持)的认识,于是他选择长期隐忍蛰伏,装出沉溺玩乐的样子,以麻痹敌对势力,暗中观察形势,并培养自己的势力,时刻准备削弱政敌,使自己真正成为楚国的权力主导。

与复杂的国内形势类似,楚庄王上台后面临的国际形势(晋国争霸,叛乱四起)也极其严峻。公元前613年,晋国正卿赵盾率军南下,迫使原本亲楚的郑国归附了晋国。紧接着,赵盾又召集中原诸侯会盟,本来依附楚国的陈、宋等国在会盟中转头倒向了晋国。叛离的脚步并没有随之停止,而且逐渐延伸到楚国的铁杆同盟国身上。公元前612年,赵盾派将军郤缺率军攻打楚国的铁杆同盟蔡国,蔡国都城陷落,被迫臣服于晋国。

关于这段历史,不再说太多。我更关心楚庄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楚庄王绝对是沉得住气,有远见,有计划的人。楚庄王刚上台的时候内忧外患,这个时候的楚庄王在这种情况下,他势单力孤,所以选择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做出声色犬马、不问朝政的荒唐样子,楚庄王逐渐平定了内乱,同时又灭掉了庸国,将大权真正掌握在了手中,逐渐产生了北上图霸的志向!最后在“晋楚争霸”中取胜,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看来,楚庄王“一鸣惊人”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韬光养晦、蛰伏三年的基础上。

为人,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嘴长在别人的脸上,如何评说,任由他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嘴,默默地干好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事成之后,自然有人帮你去说。

同理,为国,更不要太在乎美国人(Twitter)的评价。嘴长在美国人的脸上,如何评说,任由他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嘴,默默地干好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事成之后,自然有人帮你去说。

这一年,我们对于华为的了解已经超过了过去的31年(华为成立于1987年),我们正在帮助别人来解密华为,我们正在打乱华为“韬光养晦、蛰伏三年”的战略。

这一年,我们对于贸易战的解读已经超过了我们的知识水平,200年前英美、30年前美日都在进行贸易战,可以说贸易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已经是老生常谈,我们能做的也是要“韬光养晦、蛰伏三年”。

这一年,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绝非“一鸣惊人”的事情。

楚庄王最为大家熟知的是“一鸣惊人”的故事,但是切记所有的一鸣惊人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