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纪念馆 淞沪会战第一仗“德械师”把奇袭战打成攻坚战

2019-08-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日间的大多数战事是日本人先动的手,比如"九一八",又比如"卢沟桥事变".为遮人耳目,日本人通常会自欺欺人,制造些经不起推敲的借口.而淞沪会战则是中国军队先发制人发起的进攻.其实,面对日本人在我国土上肆无忌惮.恣意妄为,早在一年前,国民政府就已经有了计划,想在日本没有充分准备好之前,把日本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赶下海去.淞沪会战纪念馆 淞沪会战第一仗"德械师"把奇袭战打成攻坚战之所以拖了一年,主要是因为蒋介石顾忌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悬殊太大,中国的政府

中日间的大多数战事是日本人先动的手,比如“九一八”,又比如“卢沟桥事变”。为遮人耳目,日本人通常会自欺欺人,制造些经不起推敲的借口。而淞沪会战则是中国军队先发制人发起的进攻。

其实,面对日本人在我国土上肆无忌惮、恣意妄为,早在一年前,国民政府就已经有了计划,想在日本没有充分准备好之前,把日本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赶下海去。

淞沪会战纪念馆 淞沪会战第一仗“德械师”把奇袭战打成攻坚战

之所以拖了一年,主要是因为蒋介石顾忌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悬殊太大,中国的政府和军队还没有准备好。

在国民政府军委会的会议记录上,清清楚楚记载有“我们要先发制人”这样的文字。

但日本人并不傻,且看蒋介石乘坐炮舰上从九江赶回南京途中的日记,他在日记中写道:“下午闻倭舰队集中沪市,且有八大运输舰到沪,预料其必装载陆军来沪,故决心封锁吴淞口。”

淞沪会战纪念馆 淞沪会战第一仗“德械师”把奇袭战打成攻坚战

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迫使蒋介石下定决心的正是野心勃勃、磨刀霍霍的日本人。

1937年8月9日下午,二名日本军人驾车持枪强闯虹桥机场警戒线,这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也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

8月11日晚上9时许,位于苏州的京沪警备司令部突然响起电话铃声,南京统帅部发来紧急指令:命令张治中率所部“进军上海”。

淞沪会战纪念馆 淞沪会战第一仗“德械师”把奇袭战打成攻坚战

驻扎在京沪线上的第87、第88师等“德械师”顿时忙碌起来,沪宁线上开往南京的火车被士兵截停,军警们不由分说的把所有乘客被赶下车,大量荷枪实弹的“德械师”士兵拥进车厢,火车掉转头折回上海。

第二天清晨,上海居民一觉醒来,推开家门,惊喜的看见街头满是头戴德式钢盔的中央军,他们欣喜不已:“你们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才来?干什么来了?”

官兵们自然不能回答市民们的问题,可他们能够理解市民们的关切。自从“一二八”停战以来,中国军队被限制在上海驻扎,可这是我们自己的土地呀!

第87、第88师很多官兵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他们和上海人民一样憋屈,此番重新出现在上海街头,官兵们的士气十分高昂。

这两个“德械师”是国军最精锐的部队,前身系国民政府警卫军,多年来一直接受德国军事顾问指导训练,按照德国的军事训练标准改编和组建,因此被称为“德械师”。在几百万国军中,“德械师”的武器装备和单兵装具配备是最好的。

因为国民政府财力不足,所以,能够被改编的部队并不多,至淞沪会战开战时,能够达到德式标准的仅有:国军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国军教导总队,另外还有非正规军编制的税警总团。

在张治中率所部开进上海的同时,国民革命军第9集团军在上海地区完成组建,隶属第三战区管辖。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张治中,副总司令为黄琪翔,下辖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他们之前都属国民政府警卫军。这支部队于是成为最早投入淞沪战场的部队。

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向蒋介石请战:“本军各部队在本日黄昏前可输送展开完毕,可否于明日拂晓前开始发起奇袭?我空军明晨能否同时行动?”

蒋介石非常谨慎的回复道:“希等候命令,并须避免小部队之冲突为要。”

“等候命令”也就意味着还不能开打。原来,日本总领事冈本顾忌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势力单薄,提议召开“淞沪停战协定共同委员会”会议,其实纯属“缓兵之计”。与此同时,英美列强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亦一致希望中日双方在上海避免冲突。

相信蒋介石不会不知“兵贵神速”和“奇袭之道”,也不会轻易改变“先发制人”的初衷,但是,他接下来的作为不免让张治中心急如焚。

蒋介石告诉张治中,对日军的攻击,还需要“详加研讨,精益求精,不可徒凭一时之愤兴,以致临时挫折……”

张治中无语了,部队已经公开进入上海,日本人不可能不明白中方是什么意思,如此议而不决,延误战机不说,“奇袭”更无从说起,难道蒋委员长要等日本人准备就绪,然后再来一场中世纪式的、公平的“决斗”?

张治中虽然一腔热血,也被蒋介石的命令搞得一头雾水,但也无法抗拒军令,所以,他只能一再向蒋介石强调“一定要有空军和炮兵的配合”。

13日上午,上海市长俞鸿钧紧急来报,9时15分,市北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一个小队的士兵突然冲入横滨路、东宝兴路地段,向国军队伍开枪射击,打死打伤国军士兵多人。

张治中闻讯火冒三丈,马上报告蒋介石:“日本人首先对我挑衅,违背不先攻击之诺言,我若不还手,更待何时?”

蒋介石的态度稍有改变,不过,仍然要求张治中适度控制冲突范围和冲突规模,言语中透着些许犹豫和纠结,似有不可明言的苦衷。

下午,第88师523团第1营向八字桥搜索前进,再与日军发生遭遇战斗,八一三淞沪会战就此拉开帷幕。

14日傍晚,国军强攻虹口、杨树浦,战斗异常激烈,第88师第264旅旅长黄梅兴在持志大学督战时阵亡,该旅伤亡官兵千余人,一个团即有7名连长牺牲。

攻击部队从爱国女校方面,自左翼旋回压迫日军,逐次前进。日军在“德械师”士兵凶猛凌厉的攻势下节节后退,他们利用钢板作盾牌,沿着江湾路顽强抵抗。

中国军队攻势潮水,急坏了日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他向东京发去急电称:“我陆战队数日来全体坚守战线,虽士气极为旺盛,但以寡敌众,连续奋战,持续一周实感极为困难。因此,一日也不能等待动员……”

“求救急电”很快奏效,日军2400名海军陆战队员火速增援上海。

17日拂晓,南京军委会下令继续攻击,虽然张治中要求参战部队尽可能避免打“攻坚战”,但是,日军早在几乎所有的通路上设置了坚固的障碍物,并以战车为活动堡垒,灵活机动地打压国军的攻击,致使“德械师”官兵不得不采用强攻的打法,与日军死缠烂打。

好在官兵们急中生智,第87师临时成立了突击队,由两个轻装步兵营、一个工兵爆破队、一个战防炮连和一个通讯班组成,一旦遇到日军火力封锁,他们便穿墙、破壁、甚至上房顶,一度成功挺进到了黄浦江边。

然而,对付日军重点防守的据点,这种打法就不奏效了。比如对公大纱厂的围攻,虽然第88师这个“德械师”动用了山炮6门、迫击炮24门,多次协同第87师进攻,最后还是没能攻破日军的防守。

这时,张治中麾下另一个“德械师”第36师赶到了上海,张治中决心改变战术。他把进攻目标改为汇山码头,设想中央突破,先把日军防线分割为两截,然后分别围歼。

20日,第216团胡家骥身先士卒,领兵出击,他们连续冲过东熙华德、百老汇路,眼看着就要成功夺取汇山码头了,却被一道坚固的铁栅门挡住了,他们随身携带的武器根本摧毁不了那道坚固无比的铁门。

情急之下,胡团长不顾一切带头爬上铁门,士兵们相继跟进,却遭到侧面日军的猛烈炮击,顿时牺牲了很多官兵,官兵们只好撤回与敌人对峙。

8月21日,以日本长门号、陆奥号战列舰为首的庞大舰队,运输着日军上海派遣军先头部队约1万余人从日本出发奔赴马鞍群岛。22日晚上,日军陆军在马鞍群岛乘换为轻巡洋舰、驱逐舰后,分别向川沙镇、吴淞口一带驶入。

如此,淞沪会战的敌我力量已经发生了变化,国军“先发制人”的优势完全失去,中日双方陷入了一场耗资巨大,兵员投入众多,死伤无数的世纪大战。

蒋介石后来反省,开战一个星期内没能消灭上海的日军,其主要原因是“何应钦未将所有巷战及攻击武器发给使用”。这是“当局者”的说法。

再看看“旁观者”德国军事顾问的分析吧。他说,中国军事最高当局缺乏果断,错失战机,导致原本谋划的一场“奇袭战”拖成了硬碰硬的“攻坚战”,而在硬碰硬的对决中,中国军队并不具优势。也因此,日军才有了搬救兵的时间。

所谓“奇袭战”,是指发动攻击的一方为了追求更大的战果,在被攻击一方毫无防备或防备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突然攻击的形式给予敌方重大杀伤。

且不论成因是什么,“德械师”在此次战斗中,硬是把“奇袭战”打成了“攻坚战”。

作为国军主力,“德械师”参加了整个淞沪会战,在上述战斗之后的10月5日至9日,仅仅5天,“德械师”就损失过半。

上海失守后,“德械师”余部撤退至南京休整,随后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战斗之激烈,损失之惨重,前所未有,此后再无“德械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