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屠格涅夫】点评《父与子》:屠格涅夫最著名小说有何特别之处

2019-0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俄文学巨匠伊凡·屠格涅夫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关于"代沟"的最佳小说之一--保守的贵族父辈在豪华的庄园里过着悠闲的生活,具有前瞻性的子辈则选择努力工作,他们不想不依赖年轻的资本,"让这一切取决于我自己!"这就是屠格涅夫在小说<父与子>中所描绘的19世纪俄罗斯充满矛盾的现实.[父与子屠格涅夫]点评<父与子>:屠格涅夫最著名小说有何特别之处当然,<父与子>并不是屠格涅夫唯一值得阅读的作品.到19世纪60年代,他已经获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俄文学巨匠伊凡·屠格涅夫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关于“代沟”的最佳小说之一——保守的贵族父辈在豪华的庄园里过着悠闲的生活,具有前瞻性的子辈则选择努力工作,他们不想不依赖年轻的资本,“让这一切取决于我自己!”这就是屠格涅夫在小说《父与子》中所描绘的19世纪俄罗斯充满矛盾的现实。

【父与子屠格涅夫】点评《父与子》:屠格涅夫最著名小说有何特别之处

当然,《父与子》并不是屠格涅夫唯一值得阅读的作品。到19世纪60年代,他已经获得首都杰出作家的声誉,小说 《猎人笔记》(1852年)、《木木》(1854年)、《阿霞》(1857年)和其他作品都被广泛阅读并备受好评。然而, 《父与子》(1862年)却是最终让屠格涅夫的名字与普希金、莱蒙托夫和果戈里等伟大俄罗斯作家相提并论的作品。

屠格涅夫当时认为,俄罗斯的面貌正在迅速变化,他笔下的角色似乎甚至预言到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父与子》的创新之一在于一种新型人物:虚无主义者,意思是“不向任何权威折腰的人”。这一定义的体现是主人公巴扎罗夫,他是一个对所有事情都采取务实态度的医科学生。

此前,俄罗斯文学中还没有出现过类似巴扎罗夫这样的形象。他拒绝关于政治、家庭价值、社会等级、传统等几乎所有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普遍观念。他甚至试图拒绝爱的概念,但最终却陷了进去。

19世纪60年代初,俄罗斯虚无主义运动兴起,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与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Nikolay Chernyshevsky)、德米特里·皮萨列夫(Dmitry Pisarev)等人的创作一起成为推动这一运动的作品。

小说出版后,屠格涅夫来到圣彼得堡。有历史学家认为,一些激进运动可能会导致整座城市陷入危机。屠格涅夫曾表示,他当时在那里听到的第一句话便是:“看看你们的虚无主义者,他们正在毁掉圣彼得堡!”

屠格涅夫也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位如此公开提出“代沟”话题的作家。“贵族统治、自由主义、原则……想想有多少无用的外来语!对俄罗斯人来说,这些词没有任何好处!”这就是年轻的虚无主义者巴扎罗夫对老一辈人及其保守生活方式的看法。这部小说的用语在俄语中立即成为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流行语。

小说不仅体现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日常的紧张关系,更是以此来比喻19世纪俄罗斯两种类型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关系——穿着高级衬衫的保守贵族“父辈”和具有革命思想的“子辈”,后者不愿像贵族那样生活,不愿意对辛勤工作一无所知,固守陈腐的律条。

屠格涅夫基本上抓住了所处时代动荡的精神,大多数读者赞叹《父与子》的创新方法,对小说诚实描述19世纪俄罗斯生活的方式印象深刻。但这未得到所有评论家的认同。有相当多的批评者指责屠格涅夫诽谤年轻一代,却对老一代人赞不绝口。

在巨大的争议下,屠格涅夫亲自发表了对评论家的回应。他表示,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不采取任何立场的前提下描写现实。屠格涅夫认为,负面反馈的出现是因为主人公巴扎罗夫的形象对俄罗斯文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以前的读者期望作者或赞扬具有革命精神的主人公,或对其进行批判,而不是持中立态度。然而,屠格涅夫拒绝了非黑即白的方式,他只是尽可能客观描绘自己的虚无主义主角。

曾这样一个传言:屠格涅夫一位熟人建议他将小说的题目改为《非父非子》,直截了当。然而,屠格涅夫没有为“父”“子”任何一代人辩护,他只是展示了19世纪保守的俄罗斯呈现的变化。当时,“否定一切”成为一种革命性的趋势,而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并非每个人都做好接受的准备。革命者巴扎罗夫,就对世间所有可能的事物进行否定,“凡是我们认为有用的事情,我们就依据它行动。目前,否定是最有用的,我们否定一切”。

与《父与子》的再一次邂逅

初遇此书还是在初中阶段,那时每次放长假,语文老师都会要求看一本书,当然啦,买它就是因为单纯的名人效应,不了解任何的时代背景,就只是因为“屠格涅夫”这四个字。

看到《父与子》,就以为是单纯地写父亲与孩子的故事,读完却一头雾水,不知道讲了什么,还一度怀疑所谓的“名家”,如今再度翻开,随不能完全理解,好在还是加深了两三分。

《父与子》主要描述的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平民知识分子与贵族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属于父辈与子辈之间的斗争,其已经超出了血缘关系,超出了家庭范围,是写当时两个阶级、两种主义的鲜明矛盾,而这种矛盾从引起到白热化再到最后的妥协、融合,也恰恰体现出社会的不断前进。

故事的核心主人公是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大学生巴扎罗夫跟随同学阿尔卡季一起到阿尔卡季家中做客,受到了其父尼古拉的热情款待,却遭到其伯父巴维尔的冷眼相对,尤其是在知道他是虚无主义者后,这种矛盾就更加突出,父辈与子辈的斗争由此拉开。

巴扎罗夫公开批判父辈的无用的浪漫主义,丝毫不留一点情面,父辈的代表巴维尔则是固守自己的原则,认为年轻的人骄傲、自大,两方论战持续升级,阿尔卡季也是左右为难。

不久之后,两同学一起到省里参加一个舞会,认识了漂亮的奥左金娃,并应邀在其庄园度过了两周时间。阿尔卡季对女主人钟情,而女主人则倾心于巴扎罗夫,所以这一段时间里,三个人都是忧心忡忡。最终,巴扎罗夫终于鼓起勇气向奥金佐娃表达自己的情意,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却拒绝了,这也就导致了两位年轻人的第一次离去。

两人在巴扎罗夫的家中短暂停留之后再次回到了阿尔卡季的家乡,巴扎罗夫继续做着自己的自然研究,继续和家里的下人们打成一片;随后阿尔卡季则独自返回了奥金佐娃的家中,并与其妹妹卡嘉交往密切。巴维尔因偶然撞见巴扎罗夫亲吻菲尼奇卡而提出了决斗请求,却战败,巴扎罗夫则是放下身份,替他包扎伤口,两人矛盾有所缓和。

最后,巴扎罗夫还是回到父亲家中,给别人看病,一次不幸感染了伤寒,离世前与奥金佐娃进行了诀别。

至此,所有的事情似乎截然而止,父辈与子辈的矛盾也因为这位平民知识分子的离世而得到缓和。几年之后,奥金佐娃与一位律师结婚,阿尔卡季也与卡嘉举行了婚礼,只有巴扎罗夫永远地躺在孤独的坟墓中,等待着年迈的双亲一年一次的探望。

名作的价值就在于,不论何时,它总能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关乎于不同层面。

小说中父辈与子辈的矛盾即使放在今天,应该说依然是适用的。老一辈总是固守于自己的优秀传统,认为有些东西坚持就是有意义的;年轻一代的思想则是更加富有活力,寻求多变。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矛盾不可能缓和,但总是要在一个阶段实现最大程度地平衡,这也是推动进步的重要条件。

小说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同样引人思考:巴扎罗夫与奥金佐娃是彼此倾心的,却又彼此心存芥蒂,表现出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巴扎罗夫把阿尔卡季这样一个本来不具有威胁的人当成了爱情路上最大的威胁,在有生之年错失了爱人。其实,爱情的世界很狭窄,多一个人都嫌挤,所以,当不确定的时候,要去寻求对方的意见,第三方是怎样的存在又有什么关系?

亲子关系。我想小说中巴扎罗夫与其父母的关系可以用“小心翼翼”四个字来形容。父母总是盼着孩子能够呆在自己的身边,就像小时候一样听从,可是成年后的儿子便不再是当初的孩子,他已经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工作,开始对父母本能的爱护感到厌烦,开始去排斥。

巴扎罗夫两度回家,父母的小心翼翼地“讨好”行为是让人心疼的,现代的生活也是如此,父母爱孩子,却又怕让孩子烦恼;孩子也懂得那是爱,可就是不想接受。或许我们习惯于用“代沟”来解释这一现象。

以上就是个人读完之后的感受,或许有些地方说得片面了,欢迎共同交流、指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