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与北京城 侯仁之先生与北京城的生命印记

2017-08-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本期名人与城市栏目记者本想采访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他揭示了北京城的起源.城址的变迁及其演进的轨迹;阐述了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提出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论说--可是因身体原因,这位百岁老人已不能亲自接受采访,他的弟子和助手--城市规划与环境问题专家朱祖希先生,给记者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说起侯仁之,朱祖希回忆道:"1955年7月,我被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录取了.开学第一天,按照惯例,凡是新生都要到地

  本期名人与城市栏目记者本想采访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他揭示了北京城的起源、城址的变迁及其演进的轨迹;阐述了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提出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论说……可是因身体原因,这位百岁老人已不能亲自接受采访,他的弟子和助手——城市规划与环境问题专家朱祖希先生,给记者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说起侯仁之,朱祖希回忆道:“1955年7月,我被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录取了。开学第一天,按照惯例,凡是新生都要到地学楼101阶梯教室听系主任讲话。一位中等身材,身着青灰色中山装,戴一副黑色宽边镜框眼镜,前额宽阔的先生精神抖擞地走了进来。他走上讲台站定后马上就说:“欢迎新同学!”教室里近200名新生刷地一下站起来给他鼓掌——这就是我们地质地理系系主任侯仁之!紧接着,侯仁之给我们上了开学后的第一课——北京。侯先生绘声绘色的讲述把全体新同学都给吸引住了,而我更是全神贯注,听得如醉如痴,因为这是我心仪已久的事情。而正是侯先生这第一课,让我们也像侯先生一样,将自己的人生与北京城系在了一起。留住城市记忆,保护古城生命印记成为使命。”

  讲起侯先生与北京城的故事,朱老神采奕奕:北京这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在其诞生、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生命印记”。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故宫,自然是其最重要的一处,但是更鲜为人知的还有:莲花池、后门桥、鱼藻池……这些“生命印记”都跟侯仁之有着深深的缘。

  莲花池重现小“西湖”

  莲花池原是广安门外一个水面广阔的自然湖泊,史称“西湖”。由于它在北京起源中的特殊价值, 1984年,它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可是随着北京城的迅速发展,原位于北京旧城东南的北京站早已不堪负重。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部门在勘察中看到莲花池水日渐萎缩,考虑在此修建西客站,认为拆建量小、地势低洼、地面开阔、便于施工。

  消息传出后,侯先生感到这个规划设计很不合适。当有关部门征求他意见时,他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竭力陈词:莲花池是北京城的起源,北京城正是靠着一个蓟丘,一个西湖,才成长起来的。这个最早的“生命印记”应该完整地保留下来……经过了一番周折,有关部门终于接受了侯先生的意见,修改了方案,将原定的西客站站址向东挪了100多米。1994年4月《北京日报》以《再造京门》为题刊登了西客站模型照片。这件事让侯先生甚为高兴。在西客站建设过程中,侯先生还特地携夫人张玮英一起登上新车站的高处,俯瞰整个工地和周边环境。

  北京西站建成了,为首都打开了另一扇大门。然而,原有的莲花池虽然得以保留,却仍然是瓦砾成堆,杂草丛生,情境令人担忧。

  1998年4月,侯先生应北京市委书记之邀,为市委、市政府中心组作专题报告,他随即提出:“我真希望有朝一日莲花池能恢复它的水上景观,能不能考虑恢复莲花池。”此后不久,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莲花池列为环境整治工程的重点项目,并与丰台区共同投资3500万元,历时两年,终于使莲花池焕发了青春。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后门桥修复工程。

  后门桥与金锭桥

  后门桥即地安门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时称万宁桥,也叫海子桥。它是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起源的重要标志,是研究元代运河和城市水系复建的重要实物,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后门桥年久失修、残破不堪。为此,侯仁之先生向北京市委、市政府呼吁:“700多年前,当早期的北京城从原本的莲花池旁边移到现在的什刹海畔,海子桥便是中轴线最初设计的起点,也就是说,靠它决定全城中轴线。现在它虽已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两边的石桥已经破损,桥两侧的水面也看不见了,而且还用大广告牌挡了起来。我说句不好听的话,那是用来遮丑的东西。原来,桥西有风景秀丽的什刹海,东有一溪清流,可现在桥下两边实在是不堪一顾,我大胆地呼吁,这个中轴线太重要了。中轴线是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使这里能够焕然一新。”

  此后不到3年的时间,后门桥修复工程告竣。侯先生看到修复后的后门桥时,心情非常激动,他又提出,将 “后门桥”改回原名——“万宁桥”,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万世安宁。

  2001年元旦过后不久,朱老去拜访侯先生,谈话中老人家还为万宁桥西、什刹海东岸出水口处新建的石桥命名一事征求意见。他提出了“金锭桥”、“万宁新桥”等几个名字,并略述了各自的内涵……朱老欣然应命,并于3日后写信呈侯先生,建议选用“金锭桥”,理由是:在什刹海北面早已有银锭桥,而且是历史上遐迩闻名的观景处,即“银锭观山”。现在其南面新建石桥意在方便游人观赏,故取名“金锭桥”既承袭历史文脉,南北呼应,又赋予新意。

  再造鱼藻池

  2002年1月17日《北京晨报》刊登了《都市里有片鬼楼》一文,说的是在寸土寸金的西二环边原金中都宫城鱼藻池遗址大约75亩地的地面上,近年盖起了十七八栋二层小别墅,目前却成了外地人“免费入住”、垃圾成堆、长年闲置的“烂尾楼”。

  金中都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篇章,正是它揭开了北京作为全国性都城的序幕。但岁月沧桑,其宫城部分仅剩下“鱼藻池”一处,弥足珍贵。1993年10月侯先生曾为之撰文立碑;1994年又在《莲花池畔再造京门》一文中呼吁保护此处遗址,并希望早日建成“鱼藻池公园”。

  当我将《北京晨报》上的有关消息报告侯先生时,他说:“这件事非常重要,我也—直在呼吁此事。但现在因健康原因,实在写不了了,你就替我代笔吧……”2002年2月,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办好北京奥运建议专刊》第三期刊登了由我代笔的《侯仁之先生关于保护金中都宫城遗址,开辟鱼藻池公园的建议》,市长刘淇、副市长刘敬民作了重要批示。鱼藻池公园有望在此建成。

  北京城市规划的三个里程碑

  2001年11月,就在侯仁之先生行将90岁的时候,提出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的学术思想:

  “第一个里程碑我认为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中心建筑紫禁城,代表的是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大杰作,且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享誉全球。”

  “第二个里程碑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城的空间结构上,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的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和建设。它被赋予具有历史传统且统领全城中轴的崭新意义,显示出在城市建设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时代特征,在文化传统上有着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

  “第三个里程碑,是北京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成功之后,将建设的国际奥林匹克中心。它既是全城中轴线的向北延伸,又标志着中国要进一步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这是侯仁之在对北京城作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入考察、研究之后,作出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他所倾注的全部心血、智慧的结晶。

  2009年12月6日,侯仁之度过了他98周岁的生日。“人到老年,还是要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侯先生总是这样勉励自己。“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学科很广的科学,我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但是,就一生的经历而言,我几乎一辈子都在研究北京。”

  “确实如此,每当我去看望他老人家时,也总会感觉到他身上生命的火焰仍然在热烈地燃烧。”朱老说起侯仁之,内心总是充满激情,“他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