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 听申遗亲历者讲述中国大运河的故事
提起这个人,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运河;说起大运河,也总是少不了他的身影,他就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亲历者——姜师立。近日,由他编著的《中国大运河遗产》正式出版发行。今天,请大家倾听这位申遗亲历者讲述中国大运河的故事。

孙炎:大运河申遗成功4年有余,作为申遗的亲历者,您认为当前大运河遗产面临哪些契机?
姜师立:我国进入文化建设高潮期,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显著增强,我们可以通过推进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大运河文化,使大运河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大长廊。此外,党中央提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给运河文化的复兴带来了新的机遇。

国家发改委编制了《中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各省市也纷纷编制项目规划,保护传承运河文化。我们可以在推进运河文化保护的同时,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通过现代科技和现代创意手段,将运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优势文化产业,推出一批文化项目、出版项目、产业项目来振兴运河文化,发展运河经济,助推文化强国。
孙炎:您怎样看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姜师立:大运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可以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对外输出文化产品,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凭借大运河这一世界公认的文化资源,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讲好中国大运河文化故事,助推文化强国、经济强国。
孙炎:您在大运河遗产方面著述颇丰,您想给同行及读者传达什么?
姜师立:我写中国大运河三部曲(《中国大运河遗产》《中国大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百问》)的目的,一是想向民众介绍真实的大运河;二是想呼吁同行科学研究大运河文化,共建运河学。同时,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孙炎:扬州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在申遗后又做了哪些工作?
姜师立:作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一方面做好扬州段遗产的保护管理传承利用工作;另一方面,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继续承担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牵头责任。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扬州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两个方面:一是争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城市,自觉担当、奋力担纲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确保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全国最前列;二是继续发挥大运河遗产保护城市联盟盟主城市的作用,推进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带建设联动合作机制的形成。
孙炎:请您谈谈大运河博物馆的筹建情况。
姜师立:扬州提出的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里,就有扬州的大运河博物馆这个项目。打造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扬州的“新十件大事”之一。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领衔设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计划建设在运河三湾公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陈展思路将以大运河发展变迁为脉络,以大运河全流域、江苏段特质为重点,展示大运河带给民众的美好生活。
目前,已初步确定有两个常设主题展览,分别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以及“应运而生”大运河两岸文化经济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以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为主线,同时,将大运河发展史中的重要节点也一并加入展示,如邗沟与大运河的关系等。
除了两个常设主题展览,“隋炀帝与大运河”“运河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上的舟楫”“大运河与紫禁城”等为主题的临时展览也正在规划中,力争为参观者呈现壮阔的运河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