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励志马氏兄弟找到啦!

2018-03-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64年4月21日,弟弟入队四个月后,哥哥马中一也经过努力光荣地成为一名少先队员,于是,这天兄弟俩各自佩戴着红领巾,又至美术照相馆拍了纪念照.他们俩微笑着,喜悦的心情跃然纸上.这回轮到哥哥在照片正面亲题,与弟弟的亲题相仿,只是时间.姓名不同而已.这幅照片是为马一平10周岁生日而摄的,马一平在正面亲题:十周岁诞辰,一九六四年九月十四日.兄弟俩又在背面分别题写,弟弟马一平:小舅父.小舅母指正,立雄心大志,展革命宏图.次甥马一平十周岁谨识;哥哥马中一:二弟十周岁诞辰,年岁不饶人,磨练出精神.大哥中一

1964年4月21日,弟弟入队四个月后,哥哥马中一也经过努力光荣地成为一名少先队员,于是,这天兄弟俩各自佩戴着红领巾,又至美术照相馆拍了纪念照。他们俩微笑着,喜悦的心情跃然纸上。这回轮到哥哥在照片正面亲题,与弟弟的亲题相仿,只是时间、姓名不同而已。

这幅照片是为马一平10周岁生日而摄的,马一平在正面亲题:十周岁诞辰,一九六四年九月十四日。兄弟俩又在背面分别题写,弟弟马一平:小舅父、小舅母指正,立雄心大志,展革命宏图。次甥马一平十周岁谨识;哥哥马中一:二弟十周岁诞辰,年岁不饶人,磨练出精神。大哥中一互勉。

温州网讯 一次偶然的机会,摄影爱好者沙开胜先生从网络上购买了4张珍贵老照片。

这些照片颇具时代特色。摄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温州美术照相馆和温州南洋照相馆,反映的是一对兄弟少年时期通过在照片上题字,互相勉励对方、求学上进的精神。

昨天晚上,记者接到读者尤先生的来电,他说,这对励志马氏兄弟是他认识了50年的老朋友,他们是温州人,如今一位是保险公司的退休老总,一位是工程师。

刚下飞机打开手机收到朋友微信让他看晚报

昨天晚上7点32分,市区人尤先生第一个给本报来电。电话那头的他异常兴奋:我认识这对马氏兄弟。你们报纸上的照片,我小时候见过。

尤先生今年59岁,自称是马氏兄弟的发小。他说,每天下午三四点钟都会准时看晚报,但因为昨天有事情在忙,一直到晚上7点多才看。我看完报纸就马上给你们打电话了。

根据尤先生提供的线索,我们得知励志马氏兄弟是市区人。我前几天刚跟哥哥马中一通过电话呢,他这两天去外地旅游了。不过我刚刚发微信给他了,让他回到温州后记得看晚报。

尤先生电话刚挂断,热线电话随即响起。我是你们要找的马中一,我刚下飞机,手机收到了好多短信和微信,朋友们说晚报登了我和弟弟小时候的照片。

昨晚8点半,记者来到了马中一家,没过多久,他的弟弟马一平也闻讯赶来。

马中一今年60岁,马一平59岁。50年,虽然让他们的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但他们的样子跟小时候相比依然没什么变化。说起4张老照片,兄弟俩会心一笑。手握着报纸,他们聊起了那份温馨的记忆。

马中一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曾是温州干校(党校前身)的老师,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因为母亲要上班,照顾兄弟俩的重任就落在了外公身上。

外公是文化人,对我们很严格。在我们还只有五六岁的时候,他就要求我们每天清晨5点钟起床读书写毛笔字,时刻督促我们学知识。马中一说。

因为父亲、小舅舅、阿姨等至亲都在外地,而外公也喜欢在节日时带兄弟俩去照相馆拍照,于是,时不时地给远方的亲人寄照片、在照片上写上生活的近况与勉励自己的词语,成了兄弟俩的必修课。

报纸上的这张照片,正面的题字确实是我们先用小毛笔写在底片上,再放大的。弟弟马一平说,因为底片太小,他和哥哥每次都要先在同样大的纸片上不停地练同样的字,大约练了一个星期后,才放心在底片上题字。

在文化人外公的教导下,兄弟俩进入小学后,成绩就比同龄孩子好。哥哥马中一练的毛笔字是柳体,偏秀气。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把我的书法当做范本给同学临摹。

既然哥哥的成绩也算优异,那么早一年读小学的他,为何入少先队的时间比弟弟晚呢?

马中一笑着解释道,当年外公抓得紧,小学课本上的内容他都掌握了。正因为这样,他在课堂上老是坐不住,有时候还会做小动作。尽管我的成绩不错,但因为上课纪律不好,跟加入少先队失之交臂。

那个年代,在孩子们眼中,红领巾异常的神圣。所以当马一平先入了少先队后,没有入队的马中一做了自我检讨,并在寄给亲人的照片背面题字:二弟入队多光荣,大哥加鞭争上游。

在他的努力下,四个月后,他也成功入了少年队。入队后,心里更是多了一份踏实感、一份自豪感。马中一说。

马氏兄弟小学毕业后不久,就遭遇了文化大革命。1976年,马中一参加工作,有着雄心壮志的马一平则去了黑龙江大兴安岭支边。

虽然步入了社会,但他们从没有放弃学习。

上世纪80年代,马中一考上电大,通过自学拿到专科文凭。之后,他进入我市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利用上班的机会,他仍然不忘给自己充电在党校自学完成本科学业、后又读完在职研究生。今年5月份退休前,他已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总经理。

马一平也保持着学习的热情。1983年,他在黑龙江参加高考,考上了哈尔滨一所大学。1988年,他回到温州,成为一名工程师,如今是一家工程造价公司的副总经理。

现在回想起来,这辈子最得利于外公对我们的教育。因为他,我们小时候的基础打得特别扎实,长大后不论学什么都不会有困难。兄弟俩默契地说。

经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兄弟俩还保存着照片定格的那份温馨的记忆一个简单的励志故事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迪。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孩子做人,做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在孩子小的时候,长辈所能做的就是打好基础,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孩子终身受益的东西。从长远来看,这个基础打好了,对他一生的作用很大,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