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烨电影全集】为什么娄烨的电影总是那么晃?

2019-03-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娄烨在2001年短片<在上海>中的独白:"摄影机有时候会被拒绝,会被禁止,这很正常,因为它会拍下一些令人不快的东西."当娄烨 "在一个普通的街口用摄影机对准过路的这些人,看他们的脸,看他们的表情"的时候,两个男人向他走了过来,强制他停止拍摄.作为拍摄者的娄烨只好带着摄像机落荒而逃,摄像机在奔跑的过程中一直在疯狂地晃动.....[娄烨电影全集]为什么娄烨的电影总是那么晃?于是,我们终于知道了娄烨的镜头为什么那么晃--因为一直有人想要禁止他的摄影机,他就只能

娄烨在2001年短片《在上海》中的独白:“摄影机有时候会被拒绝,会被禁止,这很正常,因为它会拍下一些令人不快的东西。”

当娄烨 “在一个普通的街口用摄影机对准过路的这些人,看他们的脸,看他们的表情”的时候,两个男人向他走了过来,强制他停止拍摄。作为拍摄者的娄烨只好带着摄像机落荒而逃,摄像机在奔跑的过程中一直在疯狂地晃动.....

【娄烨电影全集】为什么娄烨的电影总是那么晃?

于是,我们终于知道了娄烨的镜头为什么那么晃——因为一直有人想要禁止他的摄影机,他就只能带着摄影机逃跑了,跑的时候摄影机当然会抖啦。

多嘴一句,拍电影的人从来没把电影当作一种反抗;他们之所以反抗是因为他们被禁止诚实地表达。

可能2

娄烨曾经在采访中说:“我上学的时候研究安东尼奥尼,我当时并不完全理解安东尼奥尼要告诉我们什么,我完全是在做影像语言的研究,对他的电影语言的研究,研究一个导演说话的方式。对我来说,电影学院四年就是学技术,没什么思想可学的,因为我觉得思想学不来。电影就是个技术,电影说到底对导演是个技术工作,对我来说就是。就是你先得解决说话的问题,然后再想说什么,你才能说话。”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娄烨在1986年,还在北电读大一时候写的论文《《放大》试论安东尼奥尼影片色彩的非象征性》。这篇论文就是在拉片,但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视听语言——娄烨试图用心理学,符号学,哲学知识来解释电影。

在采访中,他就提到过自己”重看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而且”尝到甜头了“;他当时还”拼命去看科学哲学,符号学“,虽然都没大看明白,但他”就是想弄明白,学点东西。“ 想必这也和八十年代的文化热有关,想像一下,当时在北京的娄烨去《颐和园》里余虹去的酒吧,可不得靠这些知识交朋友么?

所以,那些指责娄烨”为了风格而风格“,”为了晃动而晃动“,”剧情无逻辑“的言论皆可休矣。那么,娄烨这么“晃”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这种晃动的影像风格跟娄烨对电影和生活的认知是分不开的。娄烨提到过他曾经看了不少《摘译》,一套介绍外国文学的杂志。他还说“博尔赫斯,《伊豆的舞女》挺好的,看一些。(想想后来娄烨的风格真的是受阅读经验影响很大啊,博尔赫斯的无限可能 伊豆的舞女里的痴情男女)” 看完博尔赫斯以后,娄烨自然会了解到世界上无限的可能性的存在,就不再笃定某一种思想或价值,而是拥抱这些无限的可能性。

于是,娄烨说:“所谓自由的电影,就是说你想说的东西,大概在你脑子里了,至于这个东西走向哪里,实际上你控制不了。” 这不正是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里想展现的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么?

这样的“不确定性”从娄烨的电影《苏州河》里也能看出来。娄烨说:“我的影片(苏州河)还是贯穿在寻找之中。”

那么,还有什么能比晃动的镜头更能表达这种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呢?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主创曾经透露娄烨在片场的时候是躲在一边的,不太跟演员交流,给演员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抛开剧本自己决定走位,再让摄影师扛着摄像机跟着他们跑,然后还经常不喊cut。根据演员张颂文透露,拍摄现场会有5台摄影机跟着演员走,给演员很大的自由。

通过即使是导演和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也无可预测的晃动,娄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创造一种对未来空间的不确定感,来把本来画框内固定的,被限制的的空间“自由化”,使得观众很难判断接下来的空间结构,于是二维的银幕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喜欢就转给身边那些看完娄烨电影想吐的朋友们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