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景寅后人 陈寅恪后人近况:小女儿陈美延贡献称得上伟大

2018-05-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讲述人:陈流求,陈寅恪的大女儿,1929年出生在北京,1953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610纺织厂从事医疗工作,后因丈夫在成都,她于1961年从重庆来到成都,进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工作,一直到1992年退休.如今,照顾老伴.上网看看新闻查查资料.写父亲回忆录是她目前的生活.陈流求告诉记者,父亲给予她们三姐妹的学习教育环境是较宽松的,没有对她们划定框框.父亲还对妹妹陈美延说,如果要学历史的话,就要超过他,否则就不要学.她说,父亲对她们的数学成绩特别重视,他认为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思

讲述人:陈流求,陈寅恪的大女儿,1929年出生在北京,1953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610纺织厂从事医疗工作,后因丈夫在成都,她于1961年从重庆来到成都,进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工作,一直到1992年退休。如今,照顾老伴、上网看看新闻查查资料、写父亲回忆录是她目前的生活。

陈流求告诉记者,父亲给予她们三姐妹的学习教育环境是较宽松的,没有对她们划定框框。父亲还对妹妹陈美延说,如果要学历史的话,就要超过他,否则就不要学。

她说,父亲对她们的数学成绩特别重视,他认为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且严谨的学科,对工作和生活有益,因此要求她们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一个严谨的思维。"这对我来说,是很有用的,因为我学医,不严谨是不行的。"陈流求对记者说。

父亲的治学风格

父亲一生治学严谨,他每一节课都认真备课,并且对学生说,"书本上有的,我不讲;别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他双目失明之后,父亲的许多研究工作都需要在助手的帮助下才能进行,有时上床睡下后,突然想起自己的作品里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怕忘了,只有一直记着,到天亮时再跟助手说,导致睡眠非常不好。"这对我的影响很大,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对病人负责。"

名字的来历

"关于我名字的来源,父母没有专门说过,但我多少还是知道一些。"陈流求的外曾祖父唐景崧是清朝在台湾的最后一任巡抚,对台湾落入日本人之手一直耿耿于怀,并写有一副对联给孙女(即陈流求的母亲),父母正是因为这副对联相识相知的。1929年陈流求出生时,父亲即以台湾的古称(流求)作为其名,妹妹陈小彭的名字则与同样被日本人侵占的澎湖列岛有关。

专家视角

陈美延近20年一直在整理陈寅恪的文稿

陆键东,1960年7月生,著有《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现为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一级编剧。

陈寅恪的著作得以面世,她的小女儿陈美延功不可没。因为战乱及"文革"期间抄家等原因,陈寅恪的文稿流失了许多,陈美延近20年来一直在搜集、整理父亲的文稿。

陈美延是学化学的,因为专业的原因,在整理陈寅恪的书稿来肯定有一定的难度,但她一直坚持不懈地做着巨大而繁复的工作,可以说,陈寅恪80%以上的手稿都因为她才能重见天日,就对社会的贡献来讲,她绝对称得上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