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民女儿 【四月芳菲之十】女儿眼中的郑培民:爸爸加班就像我们每天上晚自习一样

2017-1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清明节并非只是充满哀伤与泪水,也能充满阳光与温情.即日起,星辰在线将推出大型专题报道<四月芳菲——致丁酉清明>,翻开那些曾经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出现的一个个英烈名字,触摸他们曾经鲜活壮烈的生命故事,带你致敬英雄,用"铭记"的方式,回望他们的当初.我们这次尝试换一种方式,不带悲怆.不流眼泪.不叙说激烈,我们用平和的语言.从平视的角度,以平静的思绪在这四月芳菲.春和景明的时节来品味这些人短暂的一生.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它本身的长短,它持续的时间,而在于它的品质.我们不能否认,如流星

清明节并非只是充满哀伤与泪水,也能充满阳光与温情。即日起,星辰在线将推出大型专题报道《四月芳菲——致丁酉清明》,翻开那些曾经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出现的一个个英烈名字,触摸他们曾经鲜活壮烈的生命故事,带你致敬英雄,用"铭记"的方式,回望他们的当初。

我们这次尝试换一种方式,不带悲怆、不流眼泪、不叙说激烈,我们用平和的语言、从平视的角度,以平静的思绪在这四月芳菲、春和景明的时节来品味这些人短暂的一生。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它本身的长短,它持续的时间,而在于它的品质。我们不能否认,如流星般划过天际的他们,仍然在默默地以他们的方式在影响着你和我,在检视着这个社会的风尚。

 (2017年清明节,满怀敬仰之情,星辰全媒体记者来到湖南革命陵园,走到"为民书记"的墓碑前。)

星辰在线4月4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岳珊)2002年3月11日,因突发心肌梗塞,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培民在北京逝世。那一年,他59岁。他的三件遗物和一句遗言让无数人为之感动。2017年清明节,满怀敬仰之情,星辰全媒体记者来到湖南革命陵园,走到"为民书记"的墓碑前,跨越时间的隔阂,去聆听他的故事。

(郑培民。资料图)

(郑培民画像。)

(1998年拍摄的郑培民同志工作照。资料图)

一套"盖楼理论"呵护子女成长

4月2日,阳光正好。在湖南革命陵园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星辰全媒体记者来到望江园的郑培民墓前。没有任何特殊待遇,郑培民的墓碑和其他群众一样,安静放置在陵园里。

在绿色和红色植物的点缀下,写着"慈父郑培民之墓"字样的墓碑显得格外肃穆。墓碑前安静放置着的一盆盆菊花,是群众对他最好的祭奠。

在女儿郑海蓉心里,虽然父亲是个大官,但她和哥哥从未有过高干子弟的感觉。"我和哥哥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要父亲打过任何招呼。父亲也从来不愿意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我们懂事时起,父亲就在我们面前念叼:你们要自己争气,不可能从我这里得到任何关照。"

后来,郑海蓉和哥哥都长大了。郑培民为了子女不被社会上的物质诱惑迷倒,特意提出了一套"盖楼理论"。"他说,读书就好比盖房子,有些人很早就不读书了,出来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攒钱,就好比很早就拥有自己的一座楼房,当然令人羡慕,但你们如果继续读好书,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基础打牢,你们就可能盖起几十层楼高的大厦来,你们说是楼房令人羡慕呢,还是大厦令人羡慕?"

在郑海蓉心里,对父亲最深的记忆是父亲从来就没有过休息日。"他每天晚上都要到办公室去,那种感觉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去上晚自习。即使是过年,我们家包饺子,有时他连吃都来不及吃就要到外面去给一些坚守岗位的人拜年。"

不仅子女,郑培民的"不近人情"作为妻子的杨力求也是深有感受。1969年起便在湘潭新华书店工作的杨力求,因郑培民到省里任职工作,1993年调到省新华书店。几十年来,杨力求没有在工作上受到丈夫半点照顾。

 (郑培民的妻子杨力求。资料图)

(为民书记郑培民。资料图)

(郑培民记了40多年的日记,中止在他去世的那一天。资料图)

那一年,他的精神"感动中国"

郑培民的遗物非常简单,只有三件遗物和一句遗言。这三件遗物是一个防腐账本、一本廉政纪录和几十本日记。他最后的遗言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不要闯红灯。

郑培民记了40多年的日记,中止在他去世的那一天。就在前一天,他还在电话中叮嘱妻子:"你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也不是个铁砣,要注意一下身体。"临挂电话时,郑培民轻松地对妻子说:"别惦记我,愿你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2002年3月,郑培民被调到中组部考察组,前往北京工作。郑培民的身体本就不太好,那天整整一上午都在谈话,中午的时候秘书劝他休息一下,他没同意。因为下午还要参加活动,郑培民就在外交部的院子里走了一圈。结果到下午他就感到身体不舒服,当时外交部派车送他去医院(外交部只有一个门诊),外交部的工作人员想赶时间,于是就在车顶放上了警笛,闯了红灯,没想到这时候郑书记艰难地抬起头,几乎是用最后的力气说了生命里的最后一句话:"别闯红灯"。

同年,郑培民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到: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

"不要闯红灯。"有人说,这看似平常的五个字,正是郑培民一生官风人格最好的总结和诠释。

(郑培民同志(左二)1998年在险情严峻的安乡县北间堤上督战。资料图。记者 韩世祺 摄)

(郑培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资料图。简人卫 摄)

百姓口碑竖起一座不倒丰碑

1990年5月,时任湘潭市委书记的郑培民被调往湘西自治州担任州委书记,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一种"退步",因为长株潭更接近"中心",而湘西则地处边缘。

湘西是湖南最穷的地区之一,为了尽快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郑培民爬过湘西最难爬的山,走过湘西最难走的路,去过湘西最穷的村子,住过湘西最穷的人家。

1998年,惊涛骇浪挑战常德。在常德人记忆中的郑培民,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省委领导,而是和他们一起找沙袋、堵缺口的抗洪战友。

得知郑培民去世的消息后,湘西的百姓想自己出路费到北京和长沙相送,是硬让州委和县委给劝回去的。尽管他生前低调宣传,但是,他所做过的一切,党和人民都记在心里!

"情系三湘培民俯首正气达瀚宇 德润梅城万众仰止廉洁铸丰碑"。这副情深意切的挽联,是郑培民小时的邻居和同窗好友、梅河口市第五中学教师吴世儒写给郑培民的。好友的高度认可,正是基于对郑培民的了解。

哪里有比百姓心头更坚固的丰碑?无需更多语言去描述,也无需更多辞藻去雕琢,郑培民这个名字和他的故事便足以让人铭记一生。四月芳菲,这个清明节,让我们一起将铭记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这位"为民书记"——郑培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