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辉南宁 衡水饶阳县工商局刘永辉:耿长锁精神是我前进的“指南”

2017-07-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网中国视窗3月22日电   近日,河北省饶阳县工商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五公村耿长锁纪念馆参观学习,自己有幸一同参观学习.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馆,仔细观看图片.文字介绍.实物等.面对大量的实物,睹物生情,感慨万千,触及灵魂,深受教育.老社长(当时人们对耿长锁同志的尊称),一生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克己奉公,造福为民,无愧于"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 耿长锁同志是全国农业战线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1943年,他联合三户农民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被誉为开放在冀中平原上第

中国网中国视窗3月22日电   近日,河北省饶阳县工商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五公村耿长锁纪念馆参观学习,自己有幸一同参观学习。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馆,仔细观看图片、文字介绍、实物等。

面对大量的实物,睹物生情,感慨万千,触及灵魂,深受教育。老社长(当时人们对耿长锁同志的尊称),一生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克己奉公,造福为民,无愧于“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 

耿长锁同志是全国农业战线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1943年,他联合三户农民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被誉为开放在冀中平原上第一朵“社会主义之花”,成为全国合作化的一面旗帜。毛主席把耿长锁称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耿长锁同志:“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廉洁奉公,造福为民”的精神,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上世纪70年代,自己有缘被选调到饶阳县五公接待站工作,这是自己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当时国家省地县级领导科研工作者,著名作家媒体记者、文艺工作者、外地参观学习者、国际友人等经常光临五公,美国学者毕克伟、江开安、赛尔登、佛里曼多次来五公采访写书,撰写成《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

(现在很多回忆录文章,都没提江开安女士,她是一位女学者,她在采访耿长锁期间非常敬业认真细心。)在五公接待站工作,接触老社长比较多,当时他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省革委会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创始人。

按说省级领导属于高级干部,但老社长没有一点“官架子”,平易近人,谦虚低调,艰苦朴素,克己奉公,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坚持“头顶上的高粱花子不能少”,到一线劳动,接地气,心理想着群众,倾心为民造福,对今天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耿长锁精神的灵魂,就是 “实事求是,造福为民。

”老社长生前在刮“浮夸风、大放卫星”的特殊时期,顶住压力坚持实事求是,不虚报产量,不弄虚作假,不图虚名,不昧良心,向党负责,向群众负责,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不为上,不为书,只为实”的劳模本色。

人们发自内心的崇敬他,崇敬他“实事求是,廉洁为民”占有很重要的因素。毛主席曾说过: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老社长一生坚持“实事求是,廉洁为民”,的确是位伟大的劳模人物,他的精神丰碑树立在人们的心中。 

忆往昔,峥嵘岁月。回想起在五公接待站工作的激情岁月,如同上了“特殊大学”,老社长是当之无愧的“导师”,耿长锁精神是我事业上的“指南”,使我受益匪浅。他“实事求是,廉洁为民、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克己奉公”的优秀品质,是一面镜子,激励着我:“踏踏实实干事,老老实实做人。

”有一件事,至今想起来,仍然令我感动敬佩。在老社长生前,翻盖房屋,当时物资部门有平价木材,老社长不搞特殊,在集市上买檩条盖房,引起人们的心灵震撼,产生了良好影响。

自己虽然是一名普通党员干部,无论在哪一个岗位,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坚持以老社长为榜样,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敢有丝毫懈怠,努力为曾在“五公工作的人”增光添彩!自己通过在五公接待站这所特殊大学,接触了很多著名作家,权威编辑,大牌记者,得到老师们的点拨指导,学会了写作、新闻报道。

30多年来,自己满腔热情的宣传饶阳,甘为工商、农民、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鼓与呼,先后在《人民日报》市场版、《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中国经济网、《河北日报》、《衡水日报》等国家、省市、报刊、电台网络刊播文章2000多篇,为早日实现“富民强县”的战略目标,做出了一点微薄奉献。

几十年笔耕不辍,正是靠着耿长锁精神激励着我,使我不敢懈怠,自我加压,艰辛努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每一篇报道都要深入采访,反复斟酌,确保实事求是。几十年从事新闻报道没有出现误差,得到了国家省市报刊电台编辑的信任。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权威编辑问我的秘诀,我讲:“得益于在五公工作过,靠老社长的传家宝 ‘实事求是’ ! ”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光阴过起来慢,回忆起来在飞。衷心祝愿老社长精神弘扬光大,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生活中,每一位党员干部真心实意的和群众打成一片,保持“头顶上的高粱花子不能少”的优良传统,对人民群众永远有一种敬畏之心,正如毛主席说的那样:“水可以离开鱼,鱼可离不开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曾经在五公工作过的一名“老兵”,向老社长的塑像深深的鞠躬!耿长锁精神,永远是我前进的“指南”和人生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