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居正改革不被反攻倒算 明朝能撑得过1644么?

2018-03-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衰落帝国的财政是一个有趣的话题"--<罗马帝国衰亡史> 在张居正那个年代,帝国中兴的两大问题,一是财政.二是军事,但是我都从财政的角度展开,毕竟首辅大人乃帝国总管,不是上阵提刀砍人的斗将. 先看财政,引一张图: 资料来自<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资料来自<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第一篇,第29页.从图上能看出什么? 第一:自洪武以降,大明帝国的人口数.户数的总趋势竟然是下降的,田亩数的总趋势竟然是保持洪武年

“衰落帝国的财政是一个有趣的话题”——《罗马帝国衰亡史》 在张居正那个年代,帝国中兴的两大问题,一是财政、二是军事,但是我都从财政的角度展开,毕竟首辅大人乃帝国总管,不是上阵提刀砍人的斗将。 先看财政,引一张图: 资料来自《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资料来自《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第一篇,第29页。

从图上能看出什么? 第一:自洪武以降,大明帝国的人口数、户数的总趋势竟然是下降的,田亩数的总趋势竟然是保持洪武年间水平的。

洪武年间继承的是怎样的残破山河,承平日久之后,帝国登记在册的口数、户数居然一直下降,这是怎样的违反经济规律,唯一的解释就是,隐瞒人口与田地。

而帝国的经济命脉又维系于人头税与田赋,这就意味着帝国的财政对于整个经济的控制力长期处于下降之中。 第二:从田亩数来看,与前朝登记在册数相比发生飞跃的,只有弘治中兴时代与张居正掌政的万历朝,其中尤其以万历朝成果最为显著,登记田亩数是隆庆朝的三倍之多。

江陵公真英雄也! 但是这依然不够。为什么? 再看看上表的数据,弘治中兴结束之后,登记在册的田亩数迎来一轮大衰退,可弘治朝时哪有什么重大改革、后来又哪来什么反攻倒算?无非就是大家兢兢业业照章办事而已。

帝国的财政又开始失血,原因无他,“良由宦室富户从来飞洒、诡寄,以避大户差徭”,说白了,土地、人口、钱粮都被日益壮大的地主士绅们隐匿了。人亡政息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张居正的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地主士绅阶级的利益,帝国的利益和地主的利益并不一致。

再看军事,继续引图: 同样引自《边镇粮饷》,第一篇。同样引自《边镇粮饷》,第一篇。 单从表上来看,太仓银也就是明代国库的岁入在中后期是大体上升的,但实际上也可以看到,在张居正改革前的,太仓岁入基本不变,这与田亩数人口数基本不变趋势一致,由于隆庆末期张居正已经入阁主管户部,所以隆庆五年的太仓岁入增长也好理解。

此外,增长的大部分并不来自田亩数,而是盐课,盐课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个趋势一直保持到明朝灭亡。假如万历朝存在一个反应真实经济状况的“居正指数”,那么盐课肯定是最显著的指标之一:盐作为日常消费品,其消费总量与人口规模息息相关,而人口增长除了亩产上升之外,还依赖新田地的开垦。

那么由此不难推断出江南地区的盐商们与地主们到底控制着怎样的土地、人口和经济实力。 好吧说了这么多好像还是经济啊,与军事有何干系? 太仓作为国家金库,支出军费是其主业,可是这个主业主到了什么地步?即使在万历初年,太仓作为国家金库,支出军费是其主业,可是这个主业主到了什么地步?即使在万历初年,对内平安无事、对外基本每战必胜的情况下,军费支出依然占到了四分之三左右,而张居正死后,更是达到了85%并且一路狂飙。

再回顾前面一张图中太仓的亏空情况,可以说,即使张居正死后没有出现人亡政息的情况,大明朝的财政依然要被军费吸干。 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整个中国古代的税收问题,晚明已经进入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社会分工复杂、外贸活动频繁,可这些经济增长的成就都难以反馈为帝国财政实力的增长。

洪武大帝立下的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的规矩早已被现实粉碎,江南地区的豪商们是商人、地主与官僚的复合体,不仅控制着人口、土地、钱粮,他们的政治影响力甚至可以影响帝国首辅的人选。

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帝国的财政运转居然靠的还是人头税和田赋,而实际上,直到崇祯加派三饷为止,明代的田赋一直是非常非常低的,整个帝国的财政体系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而汲取财政的基层力量被地主士绅们所架空和把持。

而田赋和人头税到底能有多少,“从2004 年国家财政收入决算表中可知农业税为242 亿元,只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33267.

82 亿元的0. 73 %”——尽管拿当代工业社会类比并不恰当,但是应该可以从中推断出一个结论,商业社会里土地和人头税绝对不会是主流,流转税、商业税才是主要税种。

帝国依赖农业税——地主隐匿人口土地——帝国收不上税财政实力被掏空——帝国管制能力下降——地主继续隐匿人口土地——帝国更加收不上税……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向下螺旋循环。 张居正的改革依旧围绕的是对人头税、田赋的改革,而对税制结构没有做根本性的改变,也就意味着这种改革完全没有打破这个循环。

相反之下,一向被认为昏庸无道的万历皇帝倒是曾经试图有所突破:万历朝晚期出现的矿监税使,就是在失去张居正、失去对帝国财政的有效控制之后,一次更改税制的尝试。

今天看万历朝这些宦官的斑斑劣迹:设立关卡干涉征税,督查矿业开采,经营岁办、采办、皇店,宦官经营仓储——这不就对应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商业流转税、资源税、国家特许经营和统购统销麽?固然宦官们的为非作歹是不可动摇的事实,但也别忘记了这些措施在晚明所直接针对,不正是地主士绅们么?而笔杆子又是在谁的手上? 为何张居正不能推动改变税制结构而万历可以,很简单:张居正的任何措施都不能完全背离整个阶级的利益而存在,清查人口土地已经是极限,对商业矿产这块大蛋糕征税?想都别想。

皇帝作为天子、人间神、从法理上拥有暴力和道德的终极解释权的存在,只有他才可以,可最后皇帝也在整个地主士绅阶级的共同反对面前面前败下阵来。

所以结论就是,张居正的改革无论如何救不了大明朝。 夹带点很离谱的私货:如今有那么一批人捶胸顿足地感慨说,地主士绅阶级是传统中国社会的脊梁骨、最有良心,饱读诗书气自华……嗯,看看上面那张明代财政收入图,再回味一下这句电影台词: 这,是你们给我孙传庭的!

这,是你们给大明朝的!大明朝亡了,你们给我孙传庭有什么用?! 《大明劫》,正片第46分钟《大明劫》,正片第46分钟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税收和死亡”——富兰克林 地主士绅阶级不愿意向大明朝纳税,那么迎接他们的就是来自闯军的死亡 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