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杨晓燕 投身自闭症关爱行动的杨晓燕:我把"母亲"当事业

2017-12-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投身自闭症关爱行动的杨晓燕:我把"母亲"当事业人物简介 儿子2岁9个月时的诊断,曾让她五雷轰顶.她与同病相怜的家长们拉起手来.她知道,除了自己的儿子,世界上还有许多"星星的孩子". 她与朋友们发起"蓝丝带行动".她的"爱好",成为上海首家与普通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她相信,有一天,家长带着"星星的孩子"出去时不会再有障碍. 她是杨晓燕,自闭症孩子的母亲,上海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的创始院长. 问

投身自闭症关爱行动的杨晓燕:我把"母亲"当事业

人物简介 儿子2岁9个月时的诊断,曾让她五雷轰顶。她与同病相怜的家长们拉起手来。她知道,除了自己的儿子,世界上还有许多“星星的孩子”。 她与朋友们发起“蓝丝带行动”。她的“爱好”,成为上海首家与普通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的自闭症康复机构。

她相信,有一天,家长带着“星星的孩子”出去时不会再有障碍。 她是杨晓燕,自闭症孩子的母亲,上海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的创始院长。 问:作为一位母亲,您觉得哪一个瞬间自己最幸福? 答:2000年孩子出生,我和先生感到非常幸福。

但慢慢地,我们发现儿子与众不同:目光清澈,却不愿与你对视;天真可爱,却沉默孤独;天赋秉异,却行为刻板。2003年9月18日,他被确诊为“自闭症”。

一个幸福的家庭塌陷了。 为了这个孩子,我曾经爱得如此卑微。带他四处求医问药、千方百计帮他安排幼儿园和学校。习惯了别人看我们孩子的异样眼光,一旦在理发店、超市,看到别人给他一个微笑,这一瞬间,我会感到非常幸福。

问:自闭症孩子,又被称作“星星的孩子”。您是怎么会想到开办一家专招这群孩子学校的? 答:在求医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有同样境遇的家庭。医生说,上海自闭症的发病率为2‰—4‰。

我儿子先后换了4家幼儿园,他的成长过程如此曲折,其他自闭症孩子也可想而知。我有条件,何不自己办一所专门针对“星星的孩子”的学校?为了儿子,也能让更多“星星的孩子”和家长,分享一份温暖。 “心中有爱,所以会好”,2005年,我们的“上海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在闵行挂牌成立。

包括我儿子在内首届4名孩子,配备了5名老师进行康复训练和教学。陪伴自闭症的孩子,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家长们在这里互相鼓励、获得坚持前行的力量;几年下来,700多名孩子通过专业康复训练,慢慢地融入环境、回归正常幼儿园和小学。

问:母亲为了儿子而去创办一所学校,“小爱”也伟大;学校惠及了更多“星星的孩子”和母亲,“大爱”普泽。

儿子“毕业”后,您和这所学校走向如何?     答:不要说我“伟大”——有人跟我说,要感谢你的孩子把你造就成了“伟大的母亲”,我却想,如果放弃我的一切能换回孩子变成正常人,我也愿意——但,命运不这么安排。

这些年来,我一直生活在纠结中。为了儿子办了这所学校,但学校开办后,我要对更多孩子负责、要花精力去举办公益活动,唤起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陪伴儿子的时间反而少了。

儿子“毕业”后进了一所辅读学校,我想放开学校,但面对那么多家长的殷殷期盼,我又不忍心说“不”。 可能,命运注定要我把“母亲”当作事业。我也知道,家长办学太吃力。只是,希望自己的尝试和努力,在更广的社会层面唤起对自闭症孩子的关注。

这条路,我还要走下去。 因爱而爱大爱及人 母亲的本能,自然而然。正是一份对自己孩子的爱,激励着杨晓燕成立儿童康复培训中心,帮助更多自闭症家庭走出困境。 因为爱自己的孩子,而爱更多的孩子;因为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路历程有切身感触,而伸手帮助更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摆脱困境,这是杨晓燕展现给我们的公益路径。

这种发乎本能的爱,恰恰是成长出对社会之爱的富饶土壤。 今天,物质日益富饶,人们对公益的需求也在提升。

面对人们对爱心的呼唤,面对人们对道德建设的期盼,我们应该更好挖掘这份深藏于每个人内心的情感力量。杨晓燕感动我们,是因为她在默默承载家庭困难的同时依然愿意帮助他人。杨晓燕启示我们,是因为她让我们看到,因爱而爱是一种公益规律,而当爱己及人成为公益的起始点,每个普通人都可成为助推社会互助的力量。

实践公益并不容易,尤其是私人办公益更不是一件“低门槛”的事儿。但这与人人都可参与公益并不矛盾。这也对社会提出了一项迫切的要求,即弄清楚是什么常常让公益在社会中遭遇阻碍,又是什么鼓励着更多人参与公益,从而努力去改变,让更多人的公益之路走得更顺更好。